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91.
宁夏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QG10)位于青铜峡市西北约20km的贺兰山南麓。2014-201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近万件石制品以及装饰品、骨制品、结构性火塘等。本项研究基于遗址第4层出土动物化石的埋藏学初步观察认为:晚更新世末期的古人类是遗址中动物骨骼的富集者和改造者;QG10的狩猎-采集人群采取狩猎而非主动食腐的方式获取了遗址附近的大中型食草类动物,并将其完整搬运至遗址内进行后续的肢解、食肉与敲骨取髓等营养性处理过程。相对于上述动物种类而言,遗址内的小型动物则是在其营养物质之外,古人类还利用了它们的骨骼材料以制作器型规整的骨角类工具。  相似文献   
92.
天华洞旧石器遗址是金沙江中游地区财丰河流域旧石器地点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本文研究的材料来源于该遗址2010、2013和2016三年度的野外调查和试掘。天华洞遗址试掘位置为洞前缓坡区域,地层堆积可划分为5层,其中2-5层为遗址文化层,属红色亚黏土沉积。遗址文化层沉积结构稳定,年代数据分布在距今9.5-5万年之间。遗址共发现石制品1122件,以玄武岩为主要原料。石制品组合的内涵丰富,剥片技术和工具类型多样,一些特殊类型的石制品标本如预制石核、长石片、似-勒瓦娄哇石片、盘状石核石片、似-基纳型刮削器等代表了天华洞遗址石工业独特的技术文化面貌,也表现出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一些技术特点和因素。  相似文献   
93.
宁夏鸽子山遗址位于贺兰山西南余脉东侧的山前洪冲积扇前缘。2015年对第15地点的发掘面积约16m2。在约3m深的地层中共揭露3个原生文化层位。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第2层至第4层的时代跨度为0.12-12.3 ka,出土石制品共155件。其中第3层石制品最为丰富,共142件,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和灰岩为主,类型主要有石片、石核和断块。石制品的基本信息显示该地区人类活动频度可能与环境变化与沙漠进退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4.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S9)位于山西省吉县柏山寺乡高楼河村黄河支流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约7 km。从2000年发现至今,该遗址前后历经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细石叶制品、动物化石、数件蚌制品、骨针及磨制石器等。本文重点对S9地点第4 层(12,575-11,600 cal. BP)及第5层(13,000 cal. BP)出土的动物遗存,尤其是其中测量尺寸在2cm以下的大量烧骨进行了埋藏学与动物考古学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9地点的烧骨是古人类烧烤猎物、维护遗址(甚至可能还包括以骨骼作燃料)等生存行为活动的文化残留。此外,S9地点出土烧骨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古人类在上述行为活动之后,可能又将烧灼后的残存骨骼(与灰烬等)清理出火塘并堆放在其核心生活区的周边位置。  相似文献   
95.
侯亚梅 《化石》2006,(1):F0003-F0003
很早就知道巫山景色的瑰奇壮丽,“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耳闻过龙骨坡遗址的大名,但这些信息就如同破碎的玉片一样没有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飘渺遥远,模糊难辨。2003年的金秋时节,我终于有机会走近那里揭开了这一层面纱,完成了已久的心愿。这一年的秋天,我做完了湖  相似文献   
96.
“番茄的收获量每天差不多有70kg,指望番茄的人每天都可以收到番茄。”爱媛大学农学部的仁科弘重教授无不高兴的说。其研究目的是要建成日本最大的植物工厂。与在户外的田地上栽培农作物的露天栽培不同,植物工厂完全不受天气的左右。而且对光、温度、C02等可以做非常细微的控制,全年都可按计划进行大量生产。植物工厂被定位为传统的设施园艺和营养液池栽培的发展新模式。仁科教授开发了植物生长发育状态诊断技术,目的是增加番茄的产量。  相似文献   
97.
黄万波 《化石》2010,(1):35-40
重庆春节兴隆洞遗址自2001年发现以来历时9年,先后作了5次发掘和4次采集测年样品,室内研究至今仍在积极进行。此间,笔者接到来函、来电或在网上问及三峡兴隆洞遗址的有关情况,诸如兴隆洞是怎样发现的?遗址里发现了多少珍稀文物?等等。  相似文献   
98.
李海军 《化石》2007,(4):43-45
2006年8月8日,我们如期抵达有“众多宫殿”美誉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来参加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内蒙古文化厅、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办,内蒙古博物馆、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市博物馆及乌审旗政府承办。研讨会于8月10—12日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举行,来自中国、法国、韩国、美国、英国、瑞士等地的1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术报告和野外地质考察组成。学术报告内容涉及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学、旧石器考古学、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等众…  相似文献   
99.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了解其农业活动有助于认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与社会组织形式等。本文对禹会村遗址2017年和2020年两个发掘区的49份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分析,在多个遗迹单位中发现不同浓度的水稻特征性植硅体,未发现粟遗存的证据。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以水稻(Oryza sativa)为主,粟(Setaria italica)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低。遗址中发现的水稻植硅体以来自茎叶的扇型植硅体为主,而且不同区域水稻植硅体分布浓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禹会村遗址的水稻收割方式可能为连杆收割,将水稻带入遗址内分开完成脱粒与脱壳行为。其中城垣区水稻加工活动可能存在集中完成的现象,而生活遗迹区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此外,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参数分析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水稻驯化水平较低,可能存在包括粳稻在内多个水稻品种。本文揭示了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结构、农作物的加工活动及农业发展水平等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淮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泥河湾盆地半山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初探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卫奇 《人类学学报》1994,13(3):223-238
半山旧石器遗直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盆地东端,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与工不谷蛇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以一条正断层相隔。分别在断层的上盘和下盘。半山遗址的位置比东谷索遗址低70余米,但根据野外观察,二者的地层层位大致相当。半山遗址发掘近2平方米,获得95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化石。初步分析,半山的石制品和东谷索的非常相似,它们应该属于同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