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椭圆背角无齿蚌Anadonta woodiana elliptica贝壳的横截面、纵截面和水平截面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边长为10~50μm、高度为35~47μm的多边棱柱体是贝壳棱柱层结构的基本单元。它们在贝壳的水平轴和横轴的二维空间方向逐步进行堆砌,以形成棱柱层。在堆砌时所形成的夹角,导致了贝壳在横轴和纵轴方向形成一定的弧度。在外套膜分泌形成贝壳的过程中,依次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规律和陆地植物适应对策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植物C∶N∶P的影响、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光合途径物种元素的影响,以及氮沉降对土壤 植物元素影响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等基础上,从植物生理特性和土壤有效营养元素变化等方面揭示了其可能存在的内在机理,以期为研究C、N、P化学元素在土壤 植物之间传递与调节机制、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对几种常见陆生能源植物的开发前景进行了简单分析比较,希望能为我国能源植物的发展和投资方向提供理论依据,缓解石化资源紧缺,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相似文献   
14.
陆生软体动物染色体制备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涛 《动物学杂志》1995,30(6):27-29,64
本文对陆生软体动物染色体制备方法作了较详尽地讨论,并结合灰巴蜗牛染色体制备,对原有方法作了部分改进。确定了适宜于陆生软体动物染色体制片的取材时期为5月,8月和9月,秋水仙素作用浓度为3-5μg/ml,用温浴方法低渗,固定采用甲醇、冰醋酸梯度固定,并运用火焰干燥法制片,可以得到较理想的染色体分裂相,为陆生软体动物染色体遗传研究打下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典型地带陆生等足类的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国孝 《动物学报》2000,46(3):255-264
通过对我国5个典型地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高寒带)20个样点进行陆生等足类的调查采集,共发现陆生等足类11科、29属、72种。由于各地带自然环境明显不同,造成了物种分布上的差异,其中热睡亚热睦区种类最多,分别为38种和47种,两地带物种共占总种数的80%以上;曙带和温带地区仅发现9种,而高寒带由于平均气温在0℃以下,不利于陆生等足类的生存,故迄今仅发现2种。其区系特点为:(1)区系分布的地带性  相似文献   
16.
<正>鸡心螺又名"芋螺",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鸡心螺最长不超过23厘米,拥有美丽的贝壳,是很多贝壳收集者的"最爱"。鸡心螺是一种肉食性海洋动物,通常以海洋蠕虫类动物、小鱼,甚至其他软体动物为食。由于鸡心  相似文献   
17.
双壳动物形态变化是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河蚬是一种底栖双壳类动物,原产东南亚,现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本研究采集了我国江、淮、黄河和西江等主要流域的河蚬样品,进行了三度空间尺度分析,以认识壳体形态的区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和西江上游等高山与峡谷地区河蚬的相对高度、圆度和凸度均小于黄淮、汉水流域和西江中下游等低山和平原地区.水流速度是造成这种形态适应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流速的增加使河蚬向相对长、矮和扁的方向发展,这种形态利于个体在底质中固定下来而不被水流冲走;而缓慢的水流使河蚬向相对宽圆的方向发展.环境温度、水体化学与河蚬形态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二者对河蚬形态的影响不明显.上述结果不仅有助于认识双壳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而且对我国的河蚬养殖和捕捞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兔大揭秘     
海兔不是兔除了头顶那两只酷似兔耳朵的触角外,海兔跟那些生活在陆地上的兔子没有任何关系。作为软体动物家族的一位特殊成员,它们的贝壳像鼻涕虫一样,已经退化成了一层薄而透明的角质膜,隐藏在背部的外套膜下面,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有趣的是,虽然海兔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但是它们自己却  相似文献   
19.
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为揭示现阶段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于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对太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为期两周年的季度调查。30个采样点共记录底栖动物3门7纲19科40种, 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空间差异较大, 平均密度高值出现在梅梁湾、竺山湾及河口, 主要为寡毛纲颤蚓类; 平均生物量高值出现在贡湖湾、西湖区、东太湖和东部湖湾, 主要为软体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华河蚓(Rhyacodrilus sinicus)、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和钩虾属一种(Gammarus sp.)是现阶段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聚类分析将30个采样点分成3组, 相似性分析检验表明各聚类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东太湖和东部湖湾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 优势种为腹足纲螺类; 梅梁湾、竺山湾及河口多样性最低、密度最高, 霍甫水丝蚓和中华河蚓在该区占据绝对优势; 贡湖湾、湖心和西湖区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其优势种为河蚬。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水平、底质类型以及水生植被的分布是决定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0.
海藻肥料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隋战鹰 《生物学通报》2006,41(11):19-20
利用海藻的特殊生化特性和各种有效成分来影响陆生植物的生长,早已引起海藻学家和农学家的关注,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海藻肥料在农业上已被广泛应用。海藻肥料可施用于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花卉、苗木和草坪等,能明显提高某些作物的产量,改善植物的品质,延长果实的生命期,增加作物的耐寒性,并能杀死和抑制病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