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21.
目的研究脐血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在34周前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及预测价值。方法对59例34周前出生早产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脐血IL-6、IL-8、TNF-a;将母亲的胎盘胎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诊断有无绒毛膜羊膜炎;早产儿出生后72 h内头颅超声检查,诊断有无脑损伤。结果 (1)早产儿脑损伤组脐血IL-6[(7.69±1.69)μg/L]、IL-8[(3.87±0.26)μg/L]及TNF-a[(3.67±1.12)μg/L]明显高于无脑损伤组[分别为(5.78±0.59)μg/L、(1.79±0.66)μg/L、(1.91±0.37)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患绒毛膜羊膜炎组脐血IL-6[(6.98±0.17)μg/L]、IL-8[(3.27±0.27)μg/L]和TNF-a[(3.24±1.37)μg/L]明显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分别为(6.13±0.15)μg/L、(2.04±0.79)μg/L、(2.07±0.54)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用ROC工作曲线进行分析,脐血IL-6≥6.46μg/L、IL-8≥2.0μg/L、TNF-a≥2.42μg/L作为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标准时,其灵敏度分别为95.5%、95.5%和100%;特异度分别为94.6%、70.3%和97.3%;(3)母亲有绒毛膜羊膜炎时,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脐血IL-6、IL-8和TNF-a不仅反映母亲的感染情况和早产儿脑损伤,并且对早产儿脑损伤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2.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检测中国美利奴羊(Chinese Merino)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外显子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遗传多态性,分析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密度的相互关系,为该品种绵羊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H-FABP基因外显子2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AA型和BB型在778位均发生了C缺失,939位均发生了A→G转换,BB型还在789位发生了T→C转换,该突变导致所编码氨基酸发生了缬氨酸→丙氨酸的替换;BB型为IMF的优势基因型,与AB型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AA型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BB型对肌纤维直径存在负相关。结果提示,中国美利奴羊H-FABP基因外显子2具有多态性,该基因可能是中国美利奴羊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或者与控制这些性状的主效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123.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检测中国美利奴羊(Ovis aries var. Merino)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外显子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遗传多态性,分析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密度的相互关系,为该品种绵羊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H-FABP基因外显子2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AA型和BB型在778位均发生了C缺失,939位均发生了A→G转换,BB型还在789位发生了T→C转换,该突变导致所编码氨基酸发生了缬氨酸→丙氨酸的替换;BB型为IMF的优势基因型,与AB型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AA型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BB型对肌纤维直径存在负相关。结果提示,中国美利奴羊H-FABP基因外显子2具有多态性,该基因可能是中国美利奴羊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或者与控制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124.
朊病毒的发现在生命科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科学家普鲁辛纳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介绍了普鲁辛纳的生平和他发现朊病毒的过程.普鲁辛纳的发现与传统的病原体观念相悖,曾经受到学术界的怀疑和反对.随着科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朊病毒学说被愈来愈多的实验所证实,为此,他赢得了1997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25.
淫羊藿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黄酮类成分是淫羊藿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中淫羊藿苷是含量最高的单体成分,淫羊藿素是淫羊藿苷的代谢产物。最近十余年来,学者对淫羊藿提取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表明淫羊藿黄酮,尤其是淫羊藿苷及其衍生物,在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神经和精神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哮喘和肺部疾病、炎症性肠病、肾脏疾病、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等多个与慢性炎症有关的疾病模型中显示了良好的抗炎作用。淫羊藿苷及其衍生物发挥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降低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和NF-κB信号通路激活,抑制NLRP3/caspase-1/IL-1β、STAT和MAPK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上调Nrf2/ARE/HO-1信号通路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和雌激素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等。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近期研究进展,提示淫羊藿及其所含的活性化合物具有治疗多种慢性炎症相关疾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6.
该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对箭叶淫羊藿13个居群(含箭叶淫羊藿光叶变种1个居群)、天平山淫羊藿7个居群进行花粉形态和外壁纹饰的观察及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类群的花粉均为近球形,具三孔沟,大小相近。箭叶淫羊藿的花粉大小为(18.21~21.66)μm ×(19.55~23.63)μm, 天平山淫羊藿的花粉大小为(18.32~21.43)μm ×(19.73~23.48)μm。外壁纹饰是花粉形态的重要性状。不同居群间花粉外壁纹饰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分为网纹纹饰、条网纹纹饰和颗粒状纹饰三大类,继而根据网脊类型和网眼密度分为六亚类。其中,箭叶淫羊藿的花粉形态包含了全部的三大类六亚类,天平山淫羊藿包含其中的三大类四亚类。天平山淫羊藿花粉特征为箭叶淫羊藿花粉形态变异的子集。整体而言,外壁纹饰类型随纬度和海拔增加呈现出由网状纹饰向条网状纹饰过渡的趋势。花粉主要形态性状特征均与海拔存在密切相关性。在花粉形态及外壁纹饰特征上,天平山淫羊藿在箭叶淫羊藿变异范围之内,与其他宏观形态性状变异一致。花粉形态性状无法将两类群有效区分,未能提供天平山淫羊藿作为独立种的有力支撑。这暗示花粉形态证据在厘清近缘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意义相对有限,但能否对该属系统发育树大支的界定提供有力证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7.
位置效应在开花植物中广泛存在。以野生巫山淫羊藿种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位置效应对结实性和花蜜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巫山淫羊藿种群不同位置的结实率显著差异,其中基部的结实率明显大于中部和顶部; 位置效应对果实重量及果实长、宽的影响均显著,表现出基部>中部>顶部的趋势; 总状花序上不同开花位置对单个果实种子数的影响显著,且基部大于顶部。但位置效应对单个果实种子败育率的影响不显著,均值呈现顶部>中部>基部变化规律; 巫山淫羊藿不同开花位置的花蜜常备量和含糖量的差异显著。三个种群基部的花蜜常备量较高,而花蜜含糖量在顶部较高。因此,对巫山淫羊藿野生种群进行研究与保护时应注意位置效应对生殖成功的影响,选择基部果实进行试验或育种,应维持种群多样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8.
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细胞过程中为了对抗宿主细胞的抗病毒作用,依靠种群长期培育的一系列功能性基因,如干扰素抗性基因、Bcl-2样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抑制物基因等,遏制宿主细胞免疫清除和免疫调节作用。同时,ORFV也利用某种机制干预细胞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的信号调控途径,有效抑制胞内信号传导和CD8+T细胞活化,以庇护病毒粒子成熟和释放。本文综述了细胞UPS功能与病毒干预机制的内在联系及其相关元件的关键作用,探讨ORFV在选择压力下,主动采取的抑制宿主细胞免疫应答和设计胞内免疫逃逸的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9.
为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及力竭恢复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对小鼠以不同剂量的ICA灌胃12 d,进行一次性力竭游泳,恢复24 h后,用超微量微孔板分光光度计测定小鼠血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和丙二醛(MDA)、血尿素氮(BUN)、血糖(SG)含量,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结果表明,ICA中剂量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5),血清的ALT、AST活性和MDA、BUN含量以及LDH总活力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性降低(P<0.05),SG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淫羊藿苷中剂量组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30.
两种高质牧草不同生育期光合生理日变化及光响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0年5月25日(拔节、分枝期)、7月6日(抽穗、结荚期)、8月25日(开花期)晴朗天气,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和柳枝稷各项光合生理生态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分枝期Pn、光能利用效率(LUE)、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均值高于结荚期,而结荚期的叶温(Tl)、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日均值高于分枝期。(2)柳枝稷的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拔节期Pn、Tr日均值高于抽穗期,开花期最低;WUE与Ci日均值在开花期最高,拔节期次之,抽穗期最小;Tl、LUE日均值在抽穗期最高,拔节期次之,开花期最小。(3)Pn与Tr、Gs、叶片气孔限制值(Ls)、光合有效辐射(PAR)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i呈极显著负相关;Tr与Gs、叶温下蒸汽压亏缺(Vpdl)、气温(Ta)、Tl、PAR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大气CO2浓度(Ca)呈显著负相关;Tl、Gs与PAR呈极显著正相关。(4)通过光响应曲线的绘制及相关生理指标的计算,结合相关评价标准,得出柳枝稷为阳生植物,而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为耐荫植物,且柳枝稷比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对光环境的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