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7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白念珠菌CaFTH1是一种铁通透酶编码基因.为了研究CaFTH1对胞内铁代谢和液泡功能的影响,构建fth1△/△单基因缺失菌株和fth1△/△fet33△/△双基因缺失菌株.[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aFTH1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铁离子丰度对CaFTH1表达的影响;利用PCR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基因缺失菌株;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方法测定基因缺失菌株胞内铁含量的变化,并对基因缺失菌株在缺铁条件和菌丝诱导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进行研究;通过代谢转换实验,研究CaFTH1对细胞液泡功能的影响.[结果]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白念珠菌CaFth1蛋白属于铁通透酶Ftr1超家族,与酿酒酵母液泡膜蛋白ScFth1具有最高的同源性.铁匮乏条件会诱导CaFTH1的表达,而富铁条件则会抑制其表达.白念珠菌CaFTH1的缺失会导致胞内铁含量的降低,fth1△/△突变菌株基础上CaFET33的缺失则会进一步降低胞内铁含量.在缺铁条件下,fth1△/△fet33△/△双基因缺失菌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代谢转换能力的缺陷.另外,在某些固体菌丝诱导培养条件下,fth1△/△fet33△/△缺失菌株菌落表面形成褶皱能力显著增强;而在液体菌丝诱导条件下,则表现为增强的菌丝聚集能力.[结论]CaFTH1是一种低铁应答基因,在维持白念珠菌胞内铁离子稳态及液泡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aFTH1和CaFET33基因的双缺失会对白念珠菌的菌落形态和菌丝聚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2.
利用地统计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了桃园生草模式下不同时期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种群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 Sundevall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桃蚜和草间小黑蛛种群均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其理想的半变异函数曲线为高斯、圆型、指数或球型,其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分布,变程范围分别为6.863012.0903 m、6.863012.0903 m、6.863012.6980 m,空间结构比例分别为0.011312.6980 m,空间结构比例分别为0.01130.6546、0.06760.6546、0.06760.6129,表明桃园生草模式下桃树草间小黑蛛对桃蚜在空间位置上具有追随关系,对其种群数量的控制有较大作用,草间小黑蛛是桃蚜的优势天敌。  相似文献   
43.
分别以采自沅江水系142例和西江水系92例稀有白甲鱼标本为材料,采用差异系数法、方差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稀有白甲鱼沅江种群、西江种群包括10个可数性状和31个比例性状等形态度量学性状的差异性.方差分析表明,2个种群之间共有6个可数性状和27个比例性状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判别分析筛选出了9个对区分2个种群贡献较大的比例性状,并建立了2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式.主成分分析显示,稀有白甲鱼种群鱼体沿背腹轴、头尾轴分别有16和6个比例性状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在尾部有2个比例性状差异明显.可见2个种群之间形态度量学性状已显示了明显的分化.这可能是两个种群长期隔离,在不同水系生态环境中产生了适应性进化的结果.然而,差异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两个种群之间形态度量学性状的差异尚未达到亚种分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44.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SPEl基因高表达菌株。方法将白念珠菌.SPEl基因的ORF置于高表达质粒载体pCaE—xP的MErF3启动子后面,构建pCaEXP—SPEJ的高表达质粒,然后采用醋酸锂转染法将高表达质粒转染白念珠菌RMl000中,在SD—ura’met—cys-选择性固体培养基上筛选阳性克隆,抽取基因组进行PCR验证,将验证为阳性转染子的菌落采用RealTimeRT.PCR方法进行SPE1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验证。结果通过酶切鉴定pCaEXP—SPEl高表达质粒构建正确;通过PCR验证表明SPEl基因整合到亲本菌中的RPl0位点;通过RealTimeRT—PCR方法筛选出sPEJ基因在转录水平高表达的菌株。结论利用高表达质粒载体pCaEXP通过基因同源重组等方法正确构建SPEl基因高表达的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胡桃楸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四氮盐(XTT)还原法评价胡桃楸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及黏附性的影响。镜下观察胡桃楸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结果胡桃楸提取物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50%及90%的最小抑制药物浓度(SMIC50、SMIC90)分别为15.2μg、23.4μg。胡桃楸提取物作用浓度大于20μg时对该菌细胞黏附有抑制作用。30μg胡桃楸提取物可完全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结论胡桃楸提取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的膜形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6.
白羽扇豆(Lupinus albus L.)对磷和生长素表现出高度的根系形态和生理可塑性反应, 然而磷和生长素如何调节根形态和生理特性以及它们对根形态和生理的交互效应尚不清楚. 本研究通过水培实验旨在评价磷(0或250 μmol/L)和生长素(10-8 mol/L NAA)对白羽扇豆根特性的影响及其交互效应. 结果表明, 缺少磷和生长素施用均明显改变了白羽扇豆的根形态(主根长度减少、一级侧根数目增加和排根大量形成)和生理特性(质子释放、柠檬酸分泌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外源生长素的施用增加了缺磷白羽扇豆根系的响应度和敏感性. 磷和生长素对白羽扇豆根系形态和生理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主成分分析表明, 磷解释了根特性64.8%的信息, 而生长素解释了21.3%的信息, 表明磷供应对白羽扇豆根特性的影响比外源生长素施用更为重要. 白羽扇豆能够通过协调根系形态和生理对外部刺激(如缺磷和施用生长素)作出应答, 以及优化根形态和生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化获取磷素资源.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活性及其产生的生物膜的抑菌作用。方法将滴有不同浓度的大黄素药液的滤纸片放在长有白假丝酵母菌的固体培养基上,观察抑菌效果的区别。在体外建立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模型,用浓度为2.500、1.250、0.625、0.312和0.165mg/mL的大黄素溶液分别作用于已建立好的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模型,观察5个浓度的大黄素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抑菌效果。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各个浓度下的生物膜。结果随着大黄素浓度的增加,抑菌环直径增大,抑菌率升高。CLSM观察:大黄素作用于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使生物膜活性降低。结论大黄素对白假丝酵母菌及其生物膜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8.
白念珠菌引起的真菌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Ras/cAMP/PKA途径在白念珠菌菌丝发育、生物被膜形成、有性生殖以及耐药性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通路由GTPases(Ras1和Ras2)、腺苷环化酶(Cyr1)、cAMP水解酶(Pde1和Pde2)以及PKA激酶(包括催化亚基Tpk1和Tpk2,调节亚基Bcy1)构成。环境因子通过Ras/cAMP/PKA途径调控下游转录因子,进而调节白念珠菌多种生物学行为。文中综述了近年来白念珠菌Ras/cAMP/PKA信号通路感应胞外环境因子和调控细胞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抗真菌化合物NT-89作用后白念珠菌蛋白质组的含量变化。方法提取NT-89作用前后的白念珠菌总蛋白与细胞壁蛋白,利用iTRAQ技术检测蛋白提取物中蛋白质的相对丰度,寻找药物作用前后的差异蛋白,并利用GO数据库注释蛋白质功能分类。结果总蛋白(TP)提取物中检测出295种差异蛋白,其中的Ywp1p、Pga10p在总蛋白中含量下调最为显著。细胞壁蛋白(CWP)提取物中有6种GPI锚定蛋白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NT-89影响了白念珠菌细胞壁的结构完整与功能,iTRAQ技术能够为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有效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究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显露对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行甲状腺切除术的1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入院顺序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行常规甲状腺切除术。其中,对照组58例患者未显露喉返神经;研究组57例患者常规显露喉返神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手术指标,术后1d、4d、7d的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钙离子(Ca2+)水平,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声音嘶哑、低钙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短于(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d、4d、7d的血清PTH、Ca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声音嘶哑、低钙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显露可有效预防暂时性喉返神经和甲状腺功能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均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