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4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采用乙醇分级分离技术从箭叶淫羊藿中分离得到了多糖新组分EP80,应用薄层色谱、热重分析等方法分析了EP80的理化性质,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圆二色谱、刚果红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研究了EP80的结构特征,考察了EP80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酒精代谢相关酶的效应。结果表明,EP80由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木糖组成,其分子量为3.2×104 Da,具有吡喃糖苷骨架,含有三股螺旋结构,在230 nm附近有正Cotton效应,在260 nm附近有负Cotton效应,微观形貌呈不规则片状,有突出的褶皱结构,热失重区间主要集中在240~350℃。EP80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半有效浓度(EC_(50))分别为0.029和0.235 mg/mL。EP80对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具有激活作用,对乙醛脱氢酶的EC_(50)明显低于乙醇脱氢酶(P<0.01)。本研究为淫羊藿多糖新组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2.
付鑫  王俊  张祺  戈小荣 《生态学报》2018,38(19):6912-6920
基于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和地膜覆盖措施对旱作春玉米田土壤氮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包括无覆盖对照,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3个处理,观测指标包括土壤全氮(STN)、颗粒有机氮(PON)、潜在可矿化氮(PNM)、微生物量氮(MB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含量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试验进行5到7年后,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处理0—10 cm土层STN、PON、PNM、MBN和NO_3~--N含量3年平均分别提高了13.11%、64.29%、17.51%、16.94%和55.37%,10—20 cm土层STN、PON、MBN和NO_3~--N含量3年平均分别提高了5.93%、33.33%、15.78%和27.57%(P0.05)。而地膜覆盖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NO_3~--N的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89.14%和135.75%(P0.05),其他氮组分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玉米产量较对照处理3年平均分别提高了6.90%和36.74%(P0.05)。玉米产量与0—20 cm土层NO_3~--N含量和NO_3~--N/STN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的来看,秸秆覆盖能显著增加旱地土壤全氮和活性有机氮含量,促进氮素固定,但需注意作物生长后期补充氮肥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而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和作物产量,但不利于土壤有机氮的固定,且表层土壤存在潜在氮淋失风险。  相似文献   
83.
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结果显示: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6%;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4.1%。草地促进了大团聚体(250μm),尤其2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裸地则降低了土壤的团聚化程度及稳定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下降,粉粘粒含量相应增加。草地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粗颗粒有机质、闭蓄态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600%、54%和65%;裸地增加了粉粘粒结合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所下降。3种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均以总粉粘粒结合有机碳为主,占土壤总有机碳52%—79%,其作为惰性碳库是黑土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有机碳的累积或损失主要表现为活性较强的有机碳库-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的增加或减少,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主要归因于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有机质的增加,为总有机碳增量的3倍;裸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主要归因于微团聚体中总细颗粒有机质的减少,对总有机碳损失的贡献率为60%。  相似文献   
84.
DNA结合蛋白(DNA-binding proteins,DBPs)的鉴定在原核和真核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功能注释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次运用间隔二肽组分(gapped-dipeptide composition,Gap DPC)结合递归特征消除法(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鉴定DBPs.首先获得待测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位置特异性得分矩阵(position specific scoring matrix,PSSM),在此基础上提取蛋白质的Gap DPC特征,通过RFE法选择最优特征,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作为分类器,在蛋白质序列数据集PDB396和LB1068中进行夹克刀交叉验证(jackknife cross validation test).研究结果显示,基于PDB396和LB1068数据集,DBPs预测的准确率、Matthews相关系数、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3.43%、0.86、89.04%和96.00%,以及86.33%、0.73、86.49%和86.18%,明显优于文献报道中的相关方法,为DBPs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85.
用MonteCarlo方法研究了激发光的调制频率、CCD所记录到的光强度、荧光寿命的大小以及权值对二组分荧光寿命成像显微术的频域外差法测量及数据处理精度的影响,提出了改进测量精度的方法,如选择合适的调制频率和染料,使调制频率ω和荧光寿命τ满足(14)和(15)式;增大CCD的积分时间等。  相似文献   
86.
在(10±1)℃下贮藏的‘福眼’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和自溶程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果肉细胞壁干重、原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细胞壁蛋白含量不断减少。果肉果胶酯酶(PE)活性下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在贮藏6~12d以及纤维素酶活性在贮藏0~12d期间均明显增强,到第12天达到活性高峰,之后下降。但在贮藏0~24d期间,PE、PG和纤维素酶仍然保持较高活性,贮藏24d之后快速下降。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贮藏0~24d期间略有下降,而在贮藏24d后,活性增强,尤其是贮藏30d后,活性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87.
纤维素乙醇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等优点,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受到各国政府、企业的广泛关注。论文首先介绍了甜菜生物学特性,随后重点阐述甜菜及其副产物甜菜渣在三代生物乙醇开发中的优越性及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甜菜渣纤维素转化乙醇及组分分离综合利用的研究思路,认为甜菜渣将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在纤维素乙醇开发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8.
本文讨论了样品水势差异对叶室平衡时间和热电偶冷却时间的影响;比较了湿度法和露点法的测定结果,活体测定与离体测定的结果以及两种渗透势测定方法的结果;并用离体法测定了大麦在NaCl胁迫下叶片Yw,Ys和Yp 的动态变化;用活体法测定了小麦和蚕豆在大田条件下叶片Yw、Ys和YP 的昼夜变化。  相似文献   
89.
豆血红蛋白(Lb)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有效共生的根瘤中的一种组织特异性蛋白。与动物血红蛋白性质相似,Lb调节根瘤中游离O_2的浓度以保护类菌体产生的、易受O_2破坏的固氮酶。豆血红蛋白由植物基因编码。已发现大豆根瘤中有八个Lb组分,四个次要组分是四个主要组分的修饰产物。  相似文献   
90.
从HeLa细胞提取的DNA经DNaseI酶解后,发现有两种抗酶组分(B和C),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组分B的分子大小要超过20000bp,而组分C的分子大小相当于40 ̄50bp。这两种组分在原子力显微镜下的形态都明显不同于标准的双链DNA,其中组分B与以前观察到的苷-DNA变异结构较为相似,组分C则未见报道,根据其分子的表观宽度和高度推测可能为四链结构,此外,荧光实验还表明这两种组分可与EB相互作用,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