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在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脊髓中表达的变化,探讨电针镇痛的机制是否与脊髓背角中SP表达的变化有关。方法:选择32只雄性、体重180-200 g的SD大鼠,并将其随机均分为4组(n=8)。空白组(Con组)为正常痛阈值大鼠;假电针组(CCI+A组)在损伤的坐骨神经旁置入电针,但无电流刺激;2 Hz组和100Hz组分别给予相应频率电流刺激30 min。在实验开始前和术后1、4、7、14、20、22天记录大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SP的表达。结果:术后20天,电针治疗后,100 Hz组和2 Hz组PWT分别为(7.33±1.42)g和(7.80±1.42)g,均显著高于假电针组(2.60±1.4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Hz组在术后20天后和2 Hz组在术后14天后PWL值均显著高于假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2 Hz组和100 Hz组大鼠脊髓背角中P物质阳性细胞显著低于假电针组(P0.05)。结论:坐骨神经旁电针刺激能够显著减轻CCI模型大鼠热痛觉及机械痛觉过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S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2.
本工作将AⅡ,抗体或受体拮抗剂Saralasin注入大鼠侧脑室以去除脑内AⅡ的作用,观察其对电针耐受动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侧脑室注射AⅡIgG(20μg)或Saralasin(20μg)可明显推迟连续6轮电针造成的电针耐受(P<0.05,ANOVA)。给大鼠连续5轮电针造成耐受后,脑室注射AⅡIgG可部分翻转电针耐受,使电针镇痛作用恢复到耐受前水平的60%(P<0.01,ANOVA)。放免测定表明,未经电针的大鼠CSF中AⅡ-ir为16.4±3.4fmol/0.1ml;电针1h CSF中AⅡ-ir增高至44.8±6.6mol/0.1ml;电针2h达71.1±6.8fmol/0.1ml;以后逐渐波动下降,电针6h CSF中AⅡ-ir仍高于对照组1.3倍。说明电针耐受时释放剑CSF中的AⅡ增多。综合以上结果可以认为,脑内AⅡ任电针耐受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刺激蓝斑及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的工作表明,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刺激LC和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刺激LC或电针有明显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作用。2、损毁中缝大核和腹腔注射纳洛酮并不明显影响刺激LC的抑制效应。3、α2受体激动剂氯压啶能加强刺激LC或电针的抑制效应,而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这种抑制效应,这些实验结果提示,刺激LC和电针可激活LC神经元,通过其下行纤维,在脊髓水平释放NE,通过α2受体,阻断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54.
电针及刺激延脑中缝大核对猫胃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记录猫胃体部和胃窦部胃电为指标,对比观察电针或刺激腓总神经与刺激延脑中缝大核对胃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空腹轻度麻醉的状态下,猫胃体部胃电的振幅约为160μV、频率约为4.3次/分;胃窦部胃电的振幅约为370μV、频率约为4.5次/分。电针或刺激腓总神经与刺激中缝大核对猫胃电的影响均以抑制效应为主。在损毁中缝大核之后,电针对胃电的抑制效应大为减弱,提示中枢的下行性抑制参与了电针对胃电的抑制作用。切割脊髓背外侧索或分别切断双侧的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均能减弱下行性抑制对胃电的影响。刺激中缝核的邻近结构,能兴奋猫的胃电,推测在延脑水平还可能存在“下行性兴奋系统”。  相似文献   
55.
本工作在清醒箭毒化大鼠人工呼吸条件下进行。实验显示下丘脑弓状核(AR)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Glut)所兴奋的 AR 神经元可以显著抑制蓝斑(LC)神经元放电。这一效应可被 LC内注射纳洛酮(Nx)或抗β-内啡肽(β-End)血清,以及切断支配 LC 的β-End 能束取消。这些结果提示它主要是通过兴奋β-End 能神经元,使其在 LC 内的轴突末梢释放β-End 而实现的。由于 LC 内单纯注射 Nx 时 LC 神经元放电率无可见变化,似可认为 AR 对 LC 无明显紧张性抑制作用。实验还显示 LC 内注抗β-End 血清后,电针兴奋 LC 的后期效应增加;如在电针的同时向 AR 内注 Glut 则电针兴奋 LC 的后期效应被取消;表明电针过程中有弓状核β-End 能神经元对 LC 的抑制作用参与。但此抑制作用似弱于电针对 LC 的兴奋效应,故只能取消(较弱的)电针的后期效应。不能取消(较强的)电针的早期效应。  相似文献   
56.
电针对青霉素所致大脑皮层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霉素置于大鼠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所诱发的皮层痫样放电,可被一些“穴位”电针所抑制,表现为放电频率、振幅及时程之减少。青霉素使逆向刺激锥体束所产生的感觉运动皮层表面负波减小,而电针则促进其恢复。因此电针制痫与它促进回返抑制的恢复有关。将微量纳洛酮注入腹腔、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伏隔核均能翻转电针的作用。将纳洛酮直接注入放置青霉素处的皮层感觉运动区,针效亦被阻断。这表明电针制痛中有内啡肽参与。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伏隔核有显著制痫作用。  相似文献   
57.
5-羟色胺对电针抑制青霉素痫样放电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建一  吴定宗 《生理学报》1986,38(4):377-382
本工作研究电针抑制青霉素所致大脑皮层痫样放电中5-羟色胺的作用。大鼠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注射后第4天麻醉开颅,皮层施加青霉素引起痫样放电,并记录逆向刺激锥体央所引起的皮层回返抑制电位(SN)。在注药后动物,电针制痫作用明显减弱,痫波幅度及频率减小缓慢,SN 的恢复也较对照缓慢。电解损毁中缝背核后电针制痫作用亦减弱,痫波发作时程显著延长。电刺激中缝背核可促进痫波振幅及频率的衰减,发作时程缩短。电刺激中脑导水中管周围 灰质有遏制痫波的作用,但在注射对氯苯丙氨酸后此作用亦趋减弱。以上结果表明,在电针制痫中5-HT及5-HT能神经元集中的中缝背核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本实验运用多管微电极离子微电泳技术,观察到电刺激家兔尾核头部能影响视前区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电刺激尾核对视前区羟戊甲吗啡敏感单位的抑制率比较高(P<0.02);微电泳纳洛酮能阻断电刺激尾核的抑制效应,但不能阻断兴奋效应,提示这种抑制效应与视前区内阿片肽的活动有关。但未能看到电刺激尾核的效应与微电泳去甲肾上腺素的效应之间的相关关系。 进一步的观察及统计分析表明,电针及电刺激尾核对视前区羟戊甲吗啡敏感单位的共同抑制率明显高于羟戊甲吗啡不敏感单位(P<0.05),提示视前区的一部分羟戊甲吗啡敏感神经元,可能是这两种刺激的共同作用点之一。  相似文献   
59.
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急性低氧和间断低氧适应对局部血流分布的影响。我们将26只家兔分为急性低氧,低氧适应和常氧对照三组。在麻醉状态下用放射性标记的蟾蜍红细胞分别测定左心室、双侧肾、双侧肾上腺的血流量;并分区测定了大脑皮质、海马、丘脑下部、脑干的局部脑血流。吸入10%低氧混合气1小时后,急性低氧组脑局部、左心室、肾上腺的血流显著高于对照。经2周间断低氧适应后,低氧适应组脑局部(脑干除外)、左心室、肾上腺的血流下降。两组动物低氧时的肾血流变化不明显。结果提示,2周间断低氧适应能改变局部血流分布,血流的再分布有利于改善机体的抗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60.
猫延髓背部微量注射纳洛酮对电针增强胃运动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应变规记录33只急性猫的胃窦部蠕动,同时用双极电极记录其胃电。结果发现,微量注射吗啡(10μg/2μl)于低位延髓背部或电针双侧“足三里”都能引起胃窦部蠕动增强(P<0.01)和部分动物簇状锋电位发放。如果事先向低位延髓背部微量注射纳洛酮(2μg/5μl),则电针“足三里”的增强胃窦部蠕动的效应就不再出现。这些结果提示电针“足三里”引起的胃窦部蠕动增强与脑内阿片样物质释放,及其作用于低位延髓背部的一些神经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