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介于此,本刊将就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设立专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干细胞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2.
脂质活性信号分子鞘氨醇-1-磷酸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目前颇受关注的脂质信号分子.体内S1P主要由红细胞内鞘氨醇激酶催化鞘氨醇合成,后经由ATP结合盒式转运子释放入血浆.血浆S1P超过半数存在于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白蛋白上.S1P可通过直接胞内作用和激活其特异性G蛋白偶联受体产生多种重要生物学效应.S1P1-5型受体在体内各类型组织和细胞表达水平不同,参与包括细胞增殖、存活、迁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探究1-磷酸鞘氨醇(S1P)对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在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基础上,应用液体石蜡覆盖法制备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PI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罗丹明123染色法检测S1P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法检测S1P作用后的心肌细胞p-Akt1蛋白水平变化,并且观察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阻断剂渥曼青霉素(wommamin)对S1P上述作用的影响。结果:在S1P的影响下,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下降(P〈0.01),线粒体膜电位的去极化被明显抑制(P〈0.05),p-Akt1水平明显升高(P〈0.01),wormannin能够部分阻断S1P的上述效应。结论:S1P能够显著抑制缺氧/复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S1P激活PDK-Akt信号通路进而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154.
描述了中国云南姜科Zingiberaceae一新种——苍山象才参Roscoea cangshanensisM.H.LUO,X.F.Gao&H.H.Lin。该种与大理象牙参R.forrestii Cowley在体态上相近,但唇瓣深裂成2裂片,每个裂片再2裂,基部收缩成具白色条纹的柄,叶片较狭窄,(2-)7-24×1.5-2.5cm,叶片基部狭缩成叶柄状而不同。该新种叶片基部狭缩成叶柄状,唇瓣倒卵状楔形,长2.5-3.5cm,宽2.5-3.0cm,基部收缩成具白色条纹的柄,与长柄象牙参R.debilis Gagnep.相似,但苞片非管状,较短,长5-15mm,隐藏于叶鞘内,花冠管较长,10-12.5cm,唇瓣深裂成2裂片,每个裂片再2裂,可与后者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55.
毛舞花姜花器官的发生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毛舞花姜(Globba barthei Gagne p.)的花序及花器官的发生与发育。3枚萼片原基首先于花顶连续发生,随后花顶的中心凹陷形成环状原基,环状原基进一步分化形成三枚花瓣—雄蕊共同原基,并在花顶的中心形成花杯。共同原基分化形成花瓣和三枚内轮雄蕊,紧接着外轮雄蕊在花杯的顶点发生。远轴的两枚内轮雄蕊延伸生长并相互融合形成了唇瓣,近轴的一枚形成了可育雄蕊;近轴的两枚外轮雄蕊发育形成了成熟花结构中的侧生退化雄蕊,而远轴的一枚缺失。近轴的两枚外轮雄蕊原基起始的同时,3枚心皮原基也在中心花杯的内侧发生而后与外轮雄蕊相间排列。对毛舞花姜花序的发生和发育的观察发现,在花序轴的头几片初级苞片中产生的是珠芽原基而非蝎尾状小花序原基,其形态特征类似于早期的蝎尾状小花序原基,由此推测珠芽很可能是蝎尾状小花序的变异。  相似文献   
156.
目的研究1-磷酸鞘氨醇(SIP)对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AP)和心肌收缩力(CF)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肌力换能器记录心肌收缩力(CF).结果①应用0.1μmol/LSlP后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APA)和时程(APD)与应用SIP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应用1.0μmol/LSlP,10μmol/L SIP后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幅度(APA)与应用SIP前比较明显降低而动作电位的时程(APD)与应用SIP前比较明显延长(P<0.01).②应用1.0μmol/L SIP和10μmol/LSIP后心室肌的CF与给药前相比明显增强(P<0.01),应用0.1μmol/LSlP后心室肌的CF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加入SIP特异性G蛋白耦联内皮细胞分化基因(EDG)受体阻断剂苏拉明后,SIP的上述作用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IP可以降低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增加心室肌收缩力,并且是通过其特异性的G蛋白耦联内皮细胞分化基因(EDG)受体介导而产生这些作用,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7.
【背景】随着CO_2排放增加,全球变暖愈发严峻,嗜热蓝细菌作为能够在45°C及以上环境中生长并实现生物固碳的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的】对从广东惠州地区采集的藻种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出2株嗜热蓝细菌,研究其生长特性,为嗜热蓝细菌的后续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16SrRNA基因、藻蓝蛋白链A基因(PhycoA)序列分析确定从惠州地区采集到的菌株的分类学位置。对PKUAC-GDTS1-24和PKUAC-GDTS1-29两株嗜热蓝细菌进行形态观察和主要细胞成分(灰分、糖类、脂质、蛋白质和色素)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2株嗜热蓝细菌,其中PKUAC-GDTS1-24和PKUAC-GDTS1-29菌株,形态上呈蓝绿色球形毛状体,是由细胞形成密集的簇,彼此附着形成的。两株嗜热蓝细菌的主要细胞成分是糖类,分别占细胞干重的36.42%和28.46%。PKUAC-GDTS1-24的灰分、脂质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4.41%、21.40%和26.64%。PKUAC-GDTS1-29的细胞中,灰分、脂质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4.72%、23.92%和12.93%。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在PKUAC-GDTS1-24和PKUAC-GDTS1-29中的含量分别为157.29 mg/g DW和374.86 mg/g DW,类胡萝卜素分别为65.13 mg/g DW和18.87 mg/g DW。【结论】基于系统发育树研究,本实验的2个分离株属于细鞘丝藻亚科(Leptolyngbyaceae),与研究较少的纤发鞘丝蓝细菌属(Leptolyngbya)菌株相近,可能是广东和四川温泉中存在的一种新型丝状轻度嗜热蓝细菌属或Leptolyngbya新种。嗜热菌株PKUAC-GDTS1-24和PKUAC-GDTS1-29的形态和细胞组成相似,通过比较,2个菌株的藻胆蛋白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研究报道的Leptolyngbya蓝细菌,尤其是PKUAC-GDTS1-29可以作为藻蓝蛋白生产的潜在菌株。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5(PDCD5)、1-磷酸鞘氨醇(S1P)、骨桥蛋白(OP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到2017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7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90)和对照组(n=80)。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乌司他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PDCD5、S1P、OPN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水平的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71.25%,P0.05);两组血清PDCD5、S1P、OPN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EV1、FVC、FEV1/FV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咳嗽、哮鸣音及胸闷气短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布地奈德治疗,可能与其有效改善患者血清PDCD5、S1P、OPN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9.
目的:观察和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或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行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B组(31例,行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前房深度(AC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天、3个月BCVA及IOP和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IOP控制至正常范围。且术后1周,A组视力恢复及眼压控制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ACD及ECD均较术前明显变化,ACD加深,ECD减少(P0.05),且A组ACD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能有效降低眼压,在早期即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0.
【目的】对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en室内饲养过程中影响繁殖的寄主和温度这两个因子进行研究,得到半闭弯尾姬蜂室内繁殖饲养时的最佳寄主数量和温度。【方法】在室内设置不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L.)幼虫数量和幼虫龄期条件下,研究了幼虫数量和龄期对半闭弯尾姬蜂寄生率的影响,以及设置6个恒温(15、20、22、25、27和30℃)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半闭弯尾姬蜂发育历期、羽化率、性比的影响。【结果】小菜蛾幼虫数量在30~90头范围内对半闭弯尾姬蜂寄生率无影响,但超过90头后,寄生率明显下降;半闭弯尾姬蜂对小菜蛾幼虫龄期有选择性,对2,3龄小菜蛾幼虫的寄生率高于4龄幼虫;半闭弯尾姬蜂各个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当温度升高到30℃,卵至蛹的发育历期比27℃的发育历期有所缩短,但化蛹后不能正常羽化;在15~22℃的温度范围内,半闭弯尾姬蜂的羽化率和性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2~27℃的范围内,半闭弯尾姬蜂的羽化率和性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在室内饲养扩繁半闭弯尾姬蜂时应选用2~3龄的小菜蛾幼虫,每对半闭弯尾姬蜂提供的小菜蛾幼虫数量为40~50头;以22℃为最适合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