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邬志荣  林祁 《植物研究》2008,28(2):155-167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八角科(Illiciaceae)八角属(Illicium Linn.)2组11种20个材料、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南五味子属(Kadsura Ksempf. ex Juss.)2亚属2组8种15个材料和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2亚属4组6种17个材料的花被片表皮形态特征。首次报道了八角目2个科(八角科和五味子科)3个属(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植物花被片表皮细胞的形状、分泌细胞的形状及分布、气孔器的形状及分布、花被片表面的纹饰。通过与八角目2个科3个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比较,发现花被片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均为单层,与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层数(常绿种类为双层和落叶种类为单层)之间没有相关性,还在五味子科中发现2个新的性状(气孔对和环列型气孔)。通过对两性花、雌花和雄花花被片表皮观察,发现花被片表皮形态与花的性别之间没有相关性。通过对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比较,发现五味子属与南五味子属相比,其花被片表皮表现出更多的衍生性状;南五味子属与八角属相比,前者花被片表皮具有更多的衍生性状;而南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与五味子属的相似性程度较大,支持五味子科包含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八角科包含八角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32.
峨眉山八角莲属植物的生态学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对蛾眉山八角莲属植物的种类分布、生境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蛾眉山八角莲属植物5种1变种,原始及变异类型分布集中;②种间垂直替代现象明显,对于阴湿环境及肥沃、酸性、多砾质土壤环境反应出一定程度的共同要求;③不同种类在生长节律、特性、花粉育性、花粉发芽条件以及自然繁殖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④人工根插繁殖可提高本属植物的繁殖系数。  相似文献   
33.
张本能  邵建章  张定成   《广西植物》1985,(3):157-174
<正> 闽皖八角 新种 图 Illicium minwanense B. N. Chang et S. D. Zhang, sp. nov., fig. Species proximum Ⅰ. jiadifengpi B. N. Chang, quod fiffert staminibus 28—32, segmentis perianthii 34—55; simile Ⅰ. angustisepalo A. C. Smith, quod distant staminibus 24, segmentis perianthii 22—24. Arbor sempervirens 7—11 m alta, cortice cinereo vel brunneo-atro. Folia tenuiter coriacea vel coriacea, alterna, saepe ad nodos vel apicem ramulorum congesta, longe elliptica vel elliptica, 8—16 cm longa, 2.5—4.5cm lata, apice  相似文献   
34.
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 ex. Juss.)全属11种,八角属(Illicium Linn.)2种,共108个样品的叶表皮特征。在南五味子属中,叶表皮细胞的形状、叶表皮表面的纹饰、气孔器的形状、气孔极区的形状、表皮毛的有无等性状能用于研究南五味子属种间关系,以及与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aux)和八角属之间的关系。在八角目(Illiciales)中发现的一个新分类学性状(叶表皮表面具角质网纹),支持将南五味子属分为离蕊南五味子亚属(Subg. Cosbaea)和南五味子亚属(Subg. Kadsura)。根据叶表皮形态特征,支持将南五味子亚属分为南五味子组(Sect. Kadsura)和肉蕊组(Sect. Sarcocarpon),支持R. M. K. Saunders和林祁对某些种的归并处理。根据与五味子属和八角属叶表皮形态特征的比较,认为这3个属的叶表皮形态特征相似,但南五味子属叶表皮形态比五味子属和八角属的叶表皮形态复杂,不支持将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从八角目(Illiciales)中分出而成立五味子目(Schisandrales)的观点。  相似文献   
35.
林祁 《生命世界》1997,(1):30-31
人们都知道八角茵香的果实为调味香料,莽草的果实有毒,二者非常相似,常有人误食莽草而中毒。它们是哪个科的植物?该科主要特征是什么?怎样区分八角菌香与莽草?该科还有哪些值得注意或有趣的植物?八角茵香与莽草都是八角科植物。该科仅含1属——八角属(lllicium),全世界有35种.呈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主产我国西南部至东南部,多生长在海拔600-1600米的山地沟谷、溪边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如果在林中见有常绿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或聚生,全线,无托叶,两性花,花各部多数,离生,心皮呈单轮排列,聚合劳美果,呈单轮幅射状排列的植…  相似文献   
36.
本文采用GC/MS测定了八角茴香油中各组分,应用本实验室新近提出的三维原子场全息作用矢量(3D-HoVAIF)对鉴定的48个挥发性有机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分别采用了偏最小二乘回归(PLS)与多元线性回归(MLR)进行了建模研究.结果表明,3D-HoVAIF能够较好地表征茴香油中各组分的化学结构,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估计能力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37.
假地枫皮中二萜酸类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八角属植物假地枫皮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5个二萜酸类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1H NMR、^13C NMR、^1H-^1H COSY、NOESY、HSQC和HMBC),分别鉴定为4-epi-dehydroabietic acid(1)、4-epi-sandaraeopinaric acid(2)、4-epi-abietic acid(3)、4-epi-isopimaric acid(4)和8,11,13,15-abietatetraen-19-oic acid(4)。  相似文献   
38.
正交实验优选八角茴香油的超/亚临界CO_2萃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L16(45)正交实验优选最佳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优选最佳的亚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以八角茴香油的得油率作为考查指标,以各实验方案所得茴香油中反式茴香脑的相对含量作为茴香油质量的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亚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7 MPa、萃取温度为22 ℃、解析压力Ⅰ为7 MPa、解析温度Ⅰ为30 ℃、解析压力Ⅱ为5 MPa、解析温度Ⅱ为25 ℃,萃取时间为2.0 h,在此条件下八角茴香油的得油率可达12%以上,茴香油中反式茴香脑的相对含量可达91.2178%.采用亚临界CO2萃取,即保持了超临界CO2萃取八角茴香油高品质和天然芳香的优点,又能显著降低设备投资和成产成本,更有利于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39.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南五味子属Kadsura 7种21个样品和五昧子属Schisandra 8种14个样品的木材解剖特征,结果表明次生木质部的导管分子类型、导管一射线间纹孔的排列方式、射线类型、射线细胞形状等性状在科的水平上很稳定,这些共同特征都支持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在五昧子科中发现木材导管单生、具梯状穿孔板、导管壁具梯形排列的纹孔以及木射线异型等原始性状,支持五味子科在被子植物中的原始地位。此外,该科木材还具有单穿孔板导管、导管次生壁具螺纹加厚、具分隔纤维等较为特化的性状状态,这种性状进化水平的异等级现象,使五味子科表现出不同进化水平性状的镶嵌组合。根据木材解剖性状对五味子科进行UPGMA聚类分析,所得结果显示南五昧子属和五味子属在木材解剖特征方面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这与分子系统学的结论一致,表明这两个属关系密切,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通过比较五昧子科与八角科Illiciaceae的木材解剖特征,进一步证明两个科的亲缘关系很近,不支持将五味子科从八角目Illiciales中独立出来成立五味子目Schisandrales的观点。  相似文献   
40.
研究表明,水椰八角铁甲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4±0.4℃,有效积温为69.75±3.56日度;2龄幼虫发育起点温度最低,为10.4±2.8℃,有效积温为84.51±16.66日度;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0±1.5℃,有效积温为111.07±10.48日度;卵至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6±1.2℃,有效积温为624.17±46.26日度;在海南文昌一年发生2.96代。成虫羽化适宜温度为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