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1686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41.
在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系列中,对四川大头茶乔木种群的生物量生殖配置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种群不同生殖阶段的生物量生殖配置格局各异。同一生殖周期内,蕾花果期之RA值在不同演替系列中分别为:常绿阔叶林43.03%、40.79%和41.45%;针阔混交林4.13%、5.62%和35.51%;四川大头茶纯林9.32%、9.12%和31.63%。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周期长达14个月之久,在整个生殖周期中,RA值呈现“高→低→渐高→高”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RA值的大小与其生殖年龄的关系,缙云山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期分为4个时期。虽然稳定生殖期的RA值相对稳定,但随其群落演替系列不同而异。种群密度与其RA值显著相关,密度过大和过小其RA值较低。光和土壤是影响其种群生物量RA的重要因子,光照强度与RA显著正相关,土壤厚度与RA具负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2.
叶晓堤  马勇 《兽类学报》1998,18(4):260-267
在采用网格法对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啮齿动物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啮齿动物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华北平原物种丰富度最低,其次为晋、翼山地和汾、渭谷地,而南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丰富度较高;物种丰富度纬向变化不明显,而经向变化显著,由东向西,物种丰富度呈递增趋势;丰富度在海拔上的变化并不存在相关的地理模式;丰富度与山地面积呈正相关,与平原面积呈负相关,而与丘陵面积相关不显著,丰富度与各地地貌类型面积的总和呈明显的正相关;丰富度与温度相关不明显,而与降雨量呈负相关。在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生境结构类型愈复杂的地区,啮齿动物物种丰富度愈高。  相似文献   
143.
本文对福州左海公园园林植物种类及其配置进行统计,描述,测算其绿化及绿化率,分别种类配置的合理性,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4.
对高山草甸主要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矮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最大,隶属18科,43属45种,呈多优势种植物群落;小嵩草草甸居中,隶属11科,30属35种,小嵩草(Kobresiapygmaea)为优势种;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最小,隶属9科,21属23种,藏嵩草(K.tibetica)为优势种。其中,有9个种群为3个群落中的共有种,分别占矮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和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总种数的20.00%、25.71%和39.13%。它们在水分资源位上的生态位宽度较大。3个植物群落类型的种-面积关系呈对数曲线分布,群落的最小样方面积为0.25m2或0.5m2较适宜。种-多度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其分布模型的表达式如下:S(R)=S0e-(a2R  相似文献   
145.
146.
以分布在浙江省天台山的甜储群落为对象,分析了群落的特征和性质。甜储群落中,甜储的优势突出,呈单优势群落。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亦有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这与特定生境所形成的单优势群落有关。各样地间的植物种类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群落内种类组成相对一致。群落内优势种群甜储、木荷的年龄结构属稳定型或增长型,它们在各样地的分布格局均呈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147.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野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以及潜在分布区,对于制定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 032种(隶属于129科315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利用前5%丰富度算法识别其热点地区,并与自然保护区叠加评估其保护成效、确定保护空缺,进而运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尤其是四川中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与海南。(2)热点网格的保护成效分析表明,171个(85.50%)热点网格得到了有效保护(含80.50%的物种),29个(14.50%)热点网格未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含51.20%物种)。(3)通过比较当前与未来气候变化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发现未来潜在分布区将向西藏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南部以及福建南部等地扩张,而向环四川盆地、云南南部和贵州南部等地缩减。因此,需要加强这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影响。基于该研究所确定的热点网格、保护成效以及潜在分布区的分析结果,可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8.
中国县域碳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赫  彭千芮  王睿  强文丽  张建勋 《生态学报》2020,40(24):8988-8998
以全国1300个县级行政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国县域尺度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核算了1990-2015年间中国县域碳汇总量,并结合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析中国县域碳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旨在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差异化减排路径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时空变化上,1990-2015年中国碳汇总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由13307.79×104t下降至13198.27×104t;林地为主要碳汇类型,其余碳汇类型比例结构基本不变;在空间分布上,中国县域碳汇呈现"西部 > 东北 > 南部 > 中部"的"西高东低"格局。(2)在空间分异和聚集上,碳汇空间分布中心向西南移动,分布范围呈收缩态势,西南地区对整体碳汇空间格局影响作用加强;1990-2015年中国县域碳汇总量的冷热点集聚程度呈现波动稳定特征,空间集聚程度呈现高值与低值聚集,高-低区域零星分布的特征。(3)从影响因素分析来看,2015年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对碳汇产生影响并存在空间异质性。建议通过合理规划县域非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性制定各区域内策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等方式达到县域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49.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除趋势对应分析对阿尔泰山两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朽木生地衣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初步结果表明,该自然保护区朽木生地衣共有43种,隶属于5目、14科、20属,它们组成了以下4个地衣群落。群落(Ⅰ):分布在样点1、2、3、4、5中,包括15种地衣种类,命名为对开蜈蚣衣+半羽蜈蚣衣+红心黑蜈蚣衣群落。群落(Ⅱ):分布在样点6、7、8、9、11中,包括25种地衣,命名为尖头石蕊+粉石蕊+矮石蕊群落。群落(Ⅲ):由样点10、12、13、14、16组成,常见的地衣种类有19个种,命名为蜡黄橙衣+茎口果粉衣+冷杉粉衣群落。群落(Ⅳ):包括样点15、17、18、19和20,由22个地衣种组成。命名为疑小梅衣+同色黄烛衣+脱落网衣群落。群落Ⅰ和群落Ⅱ的相似性最高为0.723,其次为群落Ⅰ和群落Ⅲ为0.609,群落Ⅲ和群落Ⅳ之间的相似性最低为0.262。群落Ⅲ的多样性最大为1.954;其次为群落Ⅱ和群落Ⅰ,分别为1.742和我1.685,群落Ⅳ的多样性最低为0.543。各群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差异与其所处环境和朽木树种的多样性有关。同时发现在研究地区的朽木生地衣群落的分布与海拔高度、朽木腐蚀程度、朽木大小、森林郁闭度等因子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0.
舒波  李雨哲  王玲  何洲历  王蜜 《生态科学》2022,41(1):159-168
乐山市地处四川山地丘陵区,是典型的绿心城市,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以岷江流域乐山段为研究区域,基于乐山市2010、2017遥感影像,探析乐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17年乐山市ESV显著提升,耕地、草地转林地面积较大,建设用地增值相对明显;(2)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