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3 毫秒
91.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对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TLIF组和PLIF组,各45例。TLIF组患者给予TLIF治疗,PLIF组患者给予PLIF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根损伤、感染、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T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小于PLIF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ODI评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且TLIF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明显小于PLIF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LIF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X~2=3.873,P=0.049)。结论:相比于PLIF,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究维生素D联合抗结核药物对老年脊柱结核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我院诊治的老年脊柱结核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试验组(48例)。对照组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滴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脊髓损伤程度、血清IL-1β及干扰素γ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脊髓损伤程度减轻(P0.05),血清IL-1β及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脊髓损伤程度减轻更为显著(P0.05),试验组血清IL-1β及IFN-γ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维生素D联合抗结核药物对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显著,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推测其与血清IL-1β及干扰素γ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93.
已知miR-144与细胞活化和增殖有关,然而其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发现miR-144通过靶向GRK5促进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运用real-time PCR检测脊髓损伤和正常大鼠的脊髓组织及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miR-144的表达,发现与正常的组织和细胞相比,miR-144在脊髓损伤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Western印迹检测到脊髓损伤大鼠的星形胶质细胞中GFAP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大鼠,而GRK5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大鼠;MTT分析结果显示转染miR-144可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大鼠的星形胶质细胞活性,但对细胞增殖无明显作用;酶活性试剂盒分析发现miR-144显著提高了SOD和GSH活性;生物学信息分析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R-144能靶向结合GRK5,并下调GRK5的表达;MiR-144 mimic转染或miR-144 mimic与pcDNA-GRK5共转染脊髓损伤的星形胶质细胞,发现miR-144转染能通过激活NF-κB通路消除pcDNA-GRK5引起的细胞活化抑制。综上所述,miR-144通过靶定结合癌基因GRK5来促进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94.
【目的】为明确诱导管侧沟茧蜂Microplitis tuberculifer 滞育的主要因子,在田间和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光周期下管侧沟茧蜂的滞育率和滞育茧的最佳冷藏温度。【方法】田间实验分别从8月31日到9月25日每隔5 d在室外罩笼内释放管侧沟茧蜂寄生的粘虫幼虫,待寄生蜂结茧后统计子代蜂的滞育率。室内实验共设5个不同温度(16℃, 18℃, 20℃, 22℃和24℃)和7个不同光周期(6L:18D, 8L:16D, 10L:14D, 12L:12D, 14L:10D, 16L:8D和18L:6D),分别统计寄生蜂在各个处理条件下的滞育率。【结果】在河北中部地区秋季自然条件下,8月底当日平均气温为24.4℃,日平均光照时间为12 h 51 min 时,少数蛹(5.08%)开始进入滞育;9月25日,当日平均气温为17.2℃,日平均光照时间为11 h 36 min以下时,几乎所有蛹个体进入滞育,滞育率达到99.70%。在室内人工控制条件下,当温度为22℃以上,无论光周期如何变化,管侧沟茧蜂不能进入滞育,所结茧全部为非滞育茧。温度为22℃以下存在光周期反应,在温度16℃, 18℃和20℃,光周期10L:14D时形成滞育茧数量最多,滞育率分别为100%, 89.75% 和 29.58%。可见温度和光周期二者共同影响管侧沟茧蜂的滞育。滞育茧在0℃左右条件下冷藏 240 d 和5℃左右环境条件下冷藏180 d, 成虫的羽化率和寄生能力与发育茧差异不显著(P>0.05);0℃条件下冷藏300 d,滞育茧仍有79%可以正常羽化。【结论】该寄生蜂在秋季进入滞育主要是低温条件和短光照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滞育茧在0℃和5℃温度下至少可以保存240 d。这些结果对管侧沟茧蜂的大规模繁殖和滞育茧的保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5.
下行易化系统及其参与神经病理痛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FY  Xing GG  Qu XX  Zhang Z  Wan Y 《生理科学进展》2008,39(2):101-104
神经病理痛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神经病理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但是其发病机制不甚清楚,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的研究除了集中于痛觉的上行传导及中枢机制,以及痛觉的下行抑制之外,也证明下行易化系统激活参与神经病理痛的发病机制.本文拟对此进行综述,希望为治疗神经病理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6.
侧孢座腔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分离自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树皮及小枝中的例孢座腔菌属一新种——红豆杉侧孢座腔菌Pleurocytospora taxi。新种有拉丁文简介并附图,模式标本保存于齐齐哈尔大学微生物实验室(HQD54)。  相似文献   
97.
Caspase-3: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靶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Caspase-3是caspases家族(一类天冬氨酸特异性酶切半胱氨酸蛋白酶)中的成员,是哺乳动物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酶.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caspase-3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角色.Caspase-3在这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不仅仅是起着凋亡的效应器作用,还能直接与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氏症、亨廷顿舞蹈病、脊椎小脑失调等疾病的致病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参与致病机制.因此,caspase-3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靶点,寻找caspase-3高效高选择性的抑制剂将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8.
侧孢座腔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分离自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树皮及小枝中的侧孢座腔菌属一新种——红豆杉侧孢座腔菌Pleurocytosporataxi。新种有拉丁文简介并附图,模式标本保存于齐齐哈尔大学微生物实验室(HQD54)。  相似文献   
99.
中红侧沟茧蜂化学感受蛋白MmedCSP1的结合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化学感受蛋白是一类存在于昆虫化学感受器中的可溶性蛋白, 被认为与昆虫识别外界化学信息有关。本研究使用pGEX-4T-1表达载体在BL21 (DE3)异源表达系统中表达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化学感受蛋白MmedCSP1, 并通过亲和层析法纯化得到去表达标签的MmedCSP1;使用bis-ANS作为荧光配基, 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研究它与50种气味标样的结合特征, 从而得到此类化学感受蛋白在中红侧沟茧蜂嗅觉识别中识别气味的种类。结果表明: MmedCSP1只能与水杨酸甲酯、戊烷、罗勒烯、β-紫罗兰酮、3, 4-二甲基苯甲醛、2-己酮和叶醇结合。但只有脂类化合物β-紫罗兰酮能在浓度为1 mmol/L下将bis-ANS从MmedCSP1中替换50%, β-紫罗兰酮与MmedCSP1的结合常数为16.89 μmol/L。这些结果提示MmedCSP1参与中红侧沟茧蜂对水杨酸甲酯、戊烷、罗勒烯、β-紫罗兰酮、3, 4-二甲基苯甲醛、2-己酮和叶醇等气味的识别过程, 且在不同气味中的识别过程中对于气味的运输能力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0.
全脊柱MR成像9例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脊柱MR成像中因体位设计、参数设置、病人配合等因素造成全眷柱MR成像失败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方法:采用GE SIGNA双梯度HDx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专用8通道全脊柱相控阵线圈,GE AW4.3图像后处理工作站,拼接处理软件pasting 1.1.利用自动移床技术一次定位分两段扫描,即颈胸段和胸腰骶段;将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通过pasting 1.1软件将上下两段同一序列图像分别进行自动的无缝隙拼接生成全脊柱图像.结果:79例中全脊柱MR成像失败9例;其中4例因体位设计不当或在两序列扫描间歇期由于患者左右移动,使得脊髓正中面不能拼接在一幅图像中;有3例因上下两段的层数、扫描起始位置不一致或扫描定位时定位线偏转了一定角度,使得全脊柱图像序列中有几幅只有上段或只有下段原始扫描图像;有1例因下段扫描野过小使得全脊柱图像序列中胸12椎体层面信息缺失;还有1例因扫描下段T2W1像时患者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使得全脊柱图像T2WI序列中颈1-腰5只有22个椎体显示.其余70例均获得准确、直观的全椎管内脊髓及椎体结构的影像.结论:要获得高质量的全脊柱MR成像,必须选择正确的扫描参数,体位设计时要求操作者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一次性摆好体位,还要和患者有良好的沟通以便取得患者最好的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