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基因组分析与小麦抗病育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总结了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近 2 0多年来利用基因组分析方法培育从簇毛麦 (Haynaldiavil losaSch .)、大赖草 (LeymusracemosusLam .)、鹅观草 (RoegneriakamojiC .Koch)和纤毛鹅观草 (R .ciliaris (Trin .)Nevs ki)导入白粉病和赤霉病抗性的小麦种质的研究进展。利用染色体C_分带、基因组原位杂交、分子标记 (特别是RFLP)等技术与非整倍体分析相结合对所创制的种质进行了系统分析与鉴定。还对所培育的小麦种质在育种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潜在价值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2.
鉴定了170份小麦近缘物种材料苗期对北京地区流行的小麦白粉菌小种的抗性表现,包括引自美国和欧洲的斯卑尔脱小麦81份,密穗小麦27份,中国的西藏半野生小麦4份,和引自 CIMMYT 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58份。结果表明,3份斯卑尔脱小麦表现抗病,它们是瑞士品种 Hubel 和 Lueg 以及德国的原始品种69Z6.245(编号 PI348085)。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中有19份材料表现高抗至免疫。密穗小麦材料中有2份(即美国材料 DN-2263和 Coda)表现抗病。4份西藏半野生小麦苗期都不抗小麦白粉病。  相似文献   
103.
中国是水稻的起源中心之一,分布着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自转基因水稻获得安全证书以来,转基因水稻与其近缘野生种间的基因流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转基因水稻基因流的发生及其可能引起的生态学后果进行了综述和展望.认为转基因水稻能够与栽培稻、野生稻、杂草稻、稗草等成功杂交,但基因流发生频率较低且变化较大.基因流成功发生后,由于转基因水稻具转基因新性状而有适合度优势,转基因可能只通过少数几代就进入野生种群.当转基因植株进入野生种群并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时,转基因植株与近缘野生种间的竞争关系和相对适合度将决定混合种群的动态变化.研究转基因水稻基因流的影响及其长期生态学后果对合理保护与利用野生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植物杂交后代中基因偏分离的产生原因及其进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 《遗传》2016,38(9):801-810
在天然杂交-渐渗的过程中,来自双亲的等位基因在后代的不均等分布导致偏分离的产生。大量研究表明,偏分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过程中发现的偏分离现象及导致偏分离的原因,很少有研究关注偏分离带来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变化对进化产生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导致偏分离的主要因素,如基因相互作用、双亲间遗传分化、细胞质遗传和环境影响等,分析了偏分离的进化意义,认为偏分离的产生对群体进化潜力、性别比例、遗传多样性及维持分化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关注转基因进入野生近缘种群体后通过偏分离对群体长期进化潜力的影响,以及偏分离现象在群体世代间有何变化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5.
华山新麦草自然居群沿海拔梯度的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山新麦草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陕西华山,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和急面保护有农作物野生亲缘种。应用RAPD技术,选取8条引物对华山新麦草自然分布分布区的3个山峪(种群)11个样方(亚居群)79个华山新麦草个体的总DNA进行随机扩增,共得到65个RAPD位点。统计分析表明,在华山的3个山峪(居群)中,黄埔峪(居群)与其它2个山峪(居群)发生较显著的遗传分化,华山峪6个亚居群的个体平均RAPD位点数有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6个亚居群间的相似性系数也有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华山峪的高海拔亚居群和低海拔亚居群间表现出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黄埔峪居群与华山峪居群和仙峪居群间、以及华山峪的的高海拔亚居群与低海拔亚居群间已发生一定程度的分化。研究结果暗示海拔差异是导致华山新麦草自然居群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海拔差异造成的有限的基因流可能才是影响因居群和亚居群遗传分化的主要因子,而亚居群内遗传变异程度则与该亚居群的所处的特定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106.
赵耀  李耕耘  杨继 《生物多样性》2018,26(4):414-5528
栽培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全球人口与人均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导致对植物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栽培植物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是限制其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在自然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变异, 并在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适应性状, 是栽培植物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然而, 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存续和自然进化因生境破坏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正面临严重威胁,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进行原生境保护与迁地保护所取得的进展, 并基于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建议。此外, 本文还对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利用技术进行了梳理, 探讨了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思路。最后, 我们以长江流域几种代表性栽培植物为例, 对主要作物类型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7.
青藏高原近缘野生大麦5S rRNA基因染色体原位杂交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以5S rRNA基因为探针,对产于青藏高原的4份近缘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即:二棱野生大麦Hordeum vulgare L.ssp.spontaneum(Koch)Hsue,六棱野生大麦H.vulgare L.ssp.agriocrithon(Aberg) Hsue,六棱瓶形野生大麦H.vulgare L.ssp.agriocrithon var.lagunculiform(Bakht) Hsue,栽培大麦H.vulgare.L.进行了研究,将杂交结果进行观察与统计,并建立起5S rRNA基因定位的模式图。结果表明5S rRN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呈现动态变化,由二棱野生大麦、六棱瓶形野生大麦到六棱野生大麦、栽培大麦、位点数目有递增的趋势,而且位置也发生了某些改变。探讨了5S rRNA基因进化  相似文献   
108.
木兰科及其近缘科种子内种皮合点区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木兰科、林仙科、八角科、五味子科的种子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发现,木兰科种子为Endotestal型,且合点区具孔或管的特殊形态,其余三科为Bxtotestal型,由此说明它们与木兰科的亲缘关系较远。木兰科植物是一个自然的组合。  相似文献   
109.
木兰科及其近缘科种子内种皮合点区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木兰科、林仙科、八角科、五味子科的种子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发现,木兰科种子为Endotestal型,且合点区具孔或管的特殊形态。其余三科为Extotestal型。由此说明它们与木兰科的亲缘关系较远,木兰科植物是一个自然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0.
大白菜及近缘作物核不育两用系的育性遗传多样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谋强 《遗传》2000,22(3):162-164
在大白菜及其近缘芸薹属作物中,根据仅表现可育和不育这类核不育材料遵循孟德尔规律的事实,提出了育性遗传多样性通式GMS=[(Mf>Ms>mf>ms)±a+b]n(a=0,1,2;b=0,1,2;n=1,2,3),并就此展开了讨论。 Abstract:Based on the fact that within the heading Chinese cabbabe-pe-tsai and related crops,those genic sterile materials showing only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follow Mendel law,fertility hereditary diversity formula GMS=[(Mf>Ms>mf>ms)±a+b]n(a=0,1,2 b=0,1,2 n=1,2,3) was presented and discussions were m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