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0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3791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476篇
  2010年   407篇
  2009年   506篇
  2008年   641篇
  2007年   560篇
  2006年   521篇
  2005年   533篇
  2004年   538篇
  2003年   601篇
  2002年   673篇
  2001年   525篇
  2000年   550篇
  1999年   463篇
  1998年   441篇
  1997年   531篇
  1996年   455篇
  1995年   564篇
  1994年   522篇
  1993年   493篇
  1992年   522篇
  1991年   481篇
  1990年   437篇
  1989年   425篇
  1988年   146篇
  1987年   124篇
  1986年   107篇
  1985年   140篇
  1984年   116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6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对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4种松毛虫的8个表型性状(蛹重、蛹长、雌雄虫体重、雌雄虫翅展和雌雄虫体长)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项性状指标在4种松毛虫之间差异极显著;在所有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蛹重(CV=51.99%);对各种群变异系数比较分析发现,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落叶松毛虫,最小的是云南松毛虫.主成分分析表明,蛹长、雌虫体重和雌虫翅展3个主分量构成的信息量基本能代表这8个性状的变异.系统聚类的结果为马尾松毛虫与落叶松毛虫聚为第一分支,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聚为第二分支.松毛虫属昆虫表型性状的变异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密切.  相似文献   
962.
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省的菜花露尾甲属菜花露尾甲亚属1新种:淡翅菜花露尾甲Meligethes(Meligethes)pallidoelytrorum Chen&Kirejtshuk sp.nov.。对其特征作了描述,提供了成虫形态及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新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虫体背部体表光滑,鞘翅具稀疏的刻点,跗爪基部具明显的齿。并提出滑菜花露尾甲M.(M.)lutra Solsky,1876和蜜菜花露尾甲M.(M.)melleus Grouvelle,1908是长唇菜花露尾甲M.(M.)vulpes Solsky,1876的新异名。  相似文献   
963.
薛国喜  胡华林 《四川动物》2013,32(1):122-124
通过对外形特征和外生殖器特征的检视,发现江西省弄蝶四新纪录:无斑珂弄蝶指名亚种Caltoris bromus bromus(Leech,1894)、襟弄蝶中南亚种Pseudocoladenia dan fabia(Evans,1949)、灰陀弄蝶黎氏亚种Thoressa gupta leechii(Evans,1932)和南岭陀弄蝶Thoressa xiaoqingae Huang&Zhan,2004。标本均采自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中提供了成虫标本照片。  相似文献   
964.
刘铮  刘颖  邵一鸣 《病毒学报》2013,(4):437-441
正痘病毒载体在重组疫苗研究中有广泛前景,但其罕见但较为严重的副反应阻碍了发展。正痘病毒属中具有较宽宿主范围的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具有典型的宿主范围基因K1L、CP77和C7L。这三个基因对不同宿主细胞具有选择性,可以扰乱宿主细胞信号通路,并且与病毒的毒力相关。  相似文献   
965.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其他分离手段从甘西鼠尾草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丹参酮ⅡA(1)、丹参酮Ⅰ(2)、丹参内酯(3)、隐丹参酮(4)、丹参酸甲酯(5)、间羟基苯甲醛(6)、迷迭香酚(7)、异迷迭香酚(8)、紫丹参甲素(9)、紫丹参乙素(10)、二氢丹参酮Ⅰ(11)、丹参新醌甲(12)。其中化合物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66.
为更好的开发利用鱼藤属植物的药理活性,本文对其化学成分研究进行了综述.经调研文献,鱼藤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异黄酮、鱼藤酮等;药理活性主要表现在抗氧化、抗菌、杀虫等方面.  相似文献   
967.
4种红豆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标记研究了分属于4种红豆杉属(Taxus Linn.)植物的68个单株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UPGMA方法分析68个单株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12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0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8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9.1%;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9.1条带.南方红豆杉[T.wallichiana var.mairei (Lemée et Lévl)L.K.Fu et Nan Li.]种内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和观察等位基因数均最高;欧洲红豆杉(T.baccata Linn.)种内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s信息指数均最高;须弥红豆杉(T.wallichiana Zucc.)种内的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最低.供试4种植物的种内遗传多样度、种间遗传多样度、基因流和种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0.1745、0.358 6、0.401 7和0.554 5,表明55.4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间.南方红豆杉和须弥红豆杉遗传距离最近;曼地亚红豆杉(Taxus×media Rehd.)和须弥红豆杉的遗传距离最远.通过聚类分析可将68个单株分为3组,欧洲红豆杉的18个单株和曼地亚红豆杉的18个单株分别各自聚为1组;须弥红豆杉的16个单株和南方红豆杉的16个单株聚为1组,其中须弥红豆杉的16个单株和南方红豆杉的16个单株又各自聚为1个亚组,且南方红豆杉的雌、雄单株也分别聚在同一分支上,表明须弥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遗传关系较近,而欧洲红豆杉与其他3种植物的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68.
摘要:为了探讨石蒜属(Lycoris Herb.)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对石蒜属95个材料包括15种、4变种及2个人工杂种的叶绿体 DNA atpB-rbcL间隔区进行了测序,结合花部形态和核型特征,探讨了石蒜属种间系统关系及其可能的杂交起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育树上亲缘关系近的材料聚在一起,其中矮小石蒜(L. radiata var. pumila)和换锦花(L. sprengeri)与2个人工杂交种(Hybrid 1、Hybrid 2)、麦秆石蒜(L. straminea)、江苏石蒜(L. houdyshelii)、短蕊石蒜(L. caldwellii)和乳白石蒜(L. albiflora)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atpB-rbcL序列揭示的石蒜属种间关系与染色体核型的分类结果部分一致,主要表现在具有近端部着丝粒(A)染色体的种与具有中部(M)和端部(T)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各成一支,与形态和染色体分类结果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分散在两个主要分支内,进一步验证了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3种着丝粒类型染色体组的石蒜如麦秆石蒜、江苏石蒜、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等是杂交起源的假设,结合2个人工杂交种分析,揭示了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的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换锦花;麦秆石蒜和江苏石蒜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矮小石蒜。  相似文献   
969.
报道了缅甸克钦邦分布的报春花科(Primulaceae)紫金牛属(Ardisia Swtarz)的3 新记录种:伞形紫金牛(Ardisia corymbifera Mez)、珍珠伞(Ardisia maculosa Mez)和Ardisia interjacens C. M. Hu & J. E. Vidal。  相似文献   
970.
通过对红果黄檀(Dalbergia tsoi Merr. et Chun)和白沙黄檀(D. peishaensis Chun et T. Chen)的标本研究及野外观察,确认两者为同种植物,故将白沙黄檀处理为红果黄檀的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