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4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水动力转染技术是一种快速、方便、高效的外源基因转染方法,是指通过小鼠尾静脉快速注射大体积含有目的基因的生理盐水,从而实现外源目的基因在小鼠体内的高效表达。此方法在肝脏疾病、糖尿病、心肌炎、肾脏疾病和抗肿瘤等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以及这些疾病的基因免疫疗法的研究中已有应用。此外,水动力转染技术在对活体动物基因功能、基因调节、蛋白表达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92.
玉米基因组DNA提取及浓度测定方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非转基因玉米种子为材料,比较了常用的3种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及改良的CTAB法,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及实时荧光PCR扩增检测,对提取得到的基因组DNA的纯度、得率及4种提取方法的重复性、提取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紫外分光光度法、Qubit荧光法、Pico Green荧光分光光度法,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为参照,对3种DNA浓度测定方法的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磁珠法(Promega)最适合应用于快速、简便、高效检测中的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能有效获得纯度高、完整性好的基因组DNA,并且磁珠法提取效率高,重复性好,提取时间短;在基因组DNA浓度测定中,紫外分光光度法、Qubit荧光法、Pico Green荧光分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分别为99.8%、49.8%和28.9%,表明Pico Green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DNA浓度的准确度最高.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构建人grp78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稳定高表达grp78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方法用RT—PCR方法从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扩增grp78基因编码区,将PCR产物克隆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grp78并测序鉴定。用构建成功的pcDNA3.1(+)/grp78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人宫颈癌HeLa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grp78稳定高表达的HeLa细胞系,并用RT—PCR及Western印迹方法鉴定。结果成功构建pcDNA3.1(+)/grp78真核表达载体,筛选获得稳定高表达人grp78的HeLa细胞系。结论grp78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和稳定高表达grpTS的HeLa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grp78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旨在用Xfect试剂介导重组质粒pEGFP-C2/LAT-ORF3转染Vero细胞,以期获得转染效率较高的方法,并检测目标片段的表达,从而为进一步研究HSV-2 LAT基因及其ORF3片段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用Xfect试剂介导重组质粒pEGFP-C2/LAT-ORF3转染Vero细胞,48 h后观察荧光表达情况,并计算不同转染方法分别在有无血清及质粒与Xfect Polymer比例不同时的转染效率。用RT-PCR检测ORF3片段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显示,采用贴壁转染法,在有血清及质粒与Xfect Polymer比例为5μg/2μL时转染效率较高;RT-PCR可以获得目的条带,证明ORF3片段在Vero细胞中得到表达。本试验获得的优化条件可以显著提高Xfect Polymer对Vero细胞的转染效率;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标签鉴定目的基因在细胞中表达的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构建小鼠Myeloid ectropic viral integration site 1(Meis1)基因和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ce protein,RFP)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Meis1在生殖系统中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设计引物,扩增含Meis1片段的克隆质粒中的meis1基因片段,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DsRed-N1,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后测序,并转染至小鼠子宫;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外源基因Meis1的表达。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构建的pDsRed-Meis1重组质粒正确;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外源性Meis1高表达于孕D2的小鼠子宫;转染后冰冻切片结果显示,带红色荧光蛋白的阳性产物表达于孕D4的小鼠子宫内膜及全层;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eis1阳性产物主要表达于孕小鼠子宫上皮、腺体和基质细胞内。结论正确构建了pDsRed-Meis1真核表达质粒,并成功转染及高表达于小鼠子宫,为进一步探讨Meis1在生殖系统中的功能提供了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996.
低磷和干旱胁迫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磷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乔振江  蔡昆争  骆世明 《生态学报》2011,31(19):5578-5587
土壤缺磷和季节性干旱已经成为南方酸性红壤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选取2个大豆品种巴西10号(磷高效)和本地2号(磷低效),研究其在不同磷素(0,15, 30 mg/kg P)和水分处理(分别在开花期和结荚期进行干旱胁迫)下的反应,从植株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磷效率指标等方面研究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水磷耦合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磷素水平的增加,两个品种的生物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根冠比则显著下降。在同一磷素水平处理下,干旱胁迫则导致较高的根冠比,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两个品种表现一致。两个基因型大豆受到干旱胁迫后,其产量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分处理。中等施磷能显著提高两个大豆品种的产量,但高磷处理对产量的增加幅度有限,甚至高磷处理还造成本地2号减产。巴西10号的产量随土壤中磷素的增加而增加,而本地2号的产量则为中磷>高磷>低磷,不管是磷处理还是水分处理,巴西10号的产量均高于本地2号。无论是花期干旱还是结荚期干旱,巴西10号和本地2号的根磷效率比、磷吸收效率及磷转移效率均随土壤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磷利用效率则降低。总体上来讲,巴西10号的磷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高于本地2号,而根磷效率比、磷转移效率则小于本地2号。  相似文献   
997.
Wei L  Qiu F  Diao Y 《病毒学报》2011,27(4):383-387
外源基因在目的细胞中高效、稳定的表达是基因治疗获得成功的关键,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治疗采用的载体系统。病毒载体因转染效率高,感染细胞广泛,且某些还具有定向整合靶细胞染色体的能力,可使目的基因长效表达[1],在基因治疗的  相似文献   
998.
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临床应用基因治疗载体之一。rAAV载体基因传递的有效性与病毒衣壳蛋白的免疫原性之间的矛盾是制约该类基因药物开发的关键难题,提高其表达效率是rAAV载体研发的主攻方向之一。研究发现,紫外线、γ射线等辐射可以提高rAAV载体的基因表达效率,其作用效果与辐射种类和剂量、细胞种类和状态、载体感染指数和感染时间等因素有关。其机制可能与DNA损伤反应,特别是DNA双链断裂修复有关。对辐射与rAAV载体的表达效率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为两者的联合应用打开方便之门。本文将对UV、γ射线等辐射提高rAAV载体表达效率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9.
国内大豆品种资源中滞绿(stay-green)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滞绿(stay-green)是豆科植物中的普遍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德尔的绿粒豌豆。本文对十余份种子滞绿的大豆品种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滞绿性状表型上和遗传上呈现多样性特征。所分析的滞绿变异没有显著影响到叶片衰老进程中光合作用效率的下降,但是明显影响衰老叶片中蛋白的降解与转运,包括可溶性蛋白的降解与转运。我们对‘绿楂豆’等几个品种材料的滞绿性状的遗传和分子基础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发现滞绿性状可能是受到两对遗传基因的控制,很可能就是SGR1和SGR2。我们的初步分析结果提示,大豆中受SGR1和SGR2共同调控的滞绿性状可能是源自于同一个早期变异事件。  相似文献   
1000.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是反映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取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贝加尔针茅群落、大针茅群落、克氏针茅群落和羊草群落为对象,利用BIOME-BGC模型模拟了4个草地群落年际间和年内逐日NEP动态变化,分析了4个草地群落对降水量的响应特征和可能机制,并且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4个草地群落水分胁迫系数、降水利用率和碳转化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4—2012年贝加尔针茅群落、大针茅群落、克氏针茅群落和羊草群落的多年平均NEP分别为11.41、-7.82、-5.03和9.30 g C·m-2·a-1。总体来看,4种草地群落多年平均日NEP的年内季节动态均呈先释放、后固碳、再释放的变化特征。4种草地群落多年平均水分胁迫系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贝加尔针茅羊草大针茅克氏针茅;多年平均降水利用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大针茅羊草;多年平均碳素转化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大针茅羊草。4种草地群落NEP与年降水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NEP为0时,4种草地群落年降水量平均值为295.76 mm,说明在年降水量大于该值时NEP多为正值,而小于该值时NEP多为负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