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摘要 目的:对比后外侧与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5月于本院治疗的89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入路不同手术入路分组,其中41例手术入路为后内侧入路(对照组),48例手术入路为后外侧入路(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23~65岁,平均(39.88±9.36)岁;患侧:左侧23例,右侧18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6例,高处坠落15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22~67岁,平均(41.47±9.27)岁,患侧:左侧28例,右侧20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2例,高处坠落16例。对比术后6个月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手术指标、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P<0.05);术前两组踝关节功能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无差异(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均提高,而观察组术后踝-后足功能、Mazur(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16%,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较后内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更佳,可提高骨折愈合率、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外侧副韧带重建手术结合关节镜检查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踝关节镜探查清理联合腓骨短肌腱外侧韧带重建手术进行治疗。应用美国足踝外科裸-后足功能评分系统(AOF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并比较两组的优良率、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的AOFAS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AOFAS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研究组的复发率为0.0%(0/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4/30);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1/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6/3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副韧带重建手术结合关节镜检查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吴昊  石展英  李百川  胡居正 《生物磁学》2013,(26):5094-5098
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经X线检查确诊的后踝骨折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使用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拉力螺钉组和微型钢板组,随访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成功率、住院时间、后遗症及生物力学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拆除内固定,拉力螺钉组和微型钢板组随访时间(t=-2.102)进行比较,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t=4.293)、手术出血量(t=6.827)、固定成功率(2=,5.568)和住院时间(t=3.903)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s25%和其〉25%时,两组内固定失效临界压力比较,P〈均0.05,两组内固定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后踝关节的特殊结构和复杂的力学特点,拉力螺钉内固定在治疗效果优于微型钢板内固定法,但当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生物力学效果微型钢板内固定法更佳,因此根据患者个体骨折差异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业雄  卢嘉欢  罗威  刘正泽 《蛇志》2017,(2):212-213
目的观察以经筋理论为指导平刺经筋筋结点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运用经筋针刺方法配合运动进行1次治疗,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对镇痛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平刺经筋筋结点配合运动疗法治疗1次后,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筋理论指导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四足型灵长类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发宏  彭燕章 《动物学报》1993,39(4):424-430
对猕猴属5种踝关节和跟骨生物力学和多变量分析的结构表明,踝关节的运动主要与距骨关节面的形态有关。楔形指数和跟骨指数是区别种间差异的重要指标。结合生态学观察的结果推测,短尾猴和藏酋猴的运动方式最为接近,表现出适应地栖四足型运动的特征,而豚尾猴和熊猴有关对的树栖运动方式,猕猴的运动介于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地栖性运动,也有较大的树栖性运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非刚性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诊治资料。根据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非刚性组(n=30,采用非刚性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和传统螺钉组(n=30,采用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和完全负重所需时间、手术前后的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和下胫腓间隙(TBCS);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两组的术后踝关节功能,以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估两组的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非刚性组的完全负重所需时间短于传统螺钉组,操作角度大于传统螺钉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周、12周和6个月的TBOL均大于术前,TBCS均小于术前(均P<0.05),但两组术后6周、12周和6个月的TBOL和TBC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非刚性组术后12周的AOFAS评分高于传统螺钉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均较术后12周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非刚性组的WHOQOL-BREF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传统螺钉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刚性与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康复效果相当,但非刚性固定的操作更加便利,术后恢复较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可较早完全负重。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海洋活性物质壳寡糖对尿酸钠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壳寡糖(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7天,于第4天制备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并于0,1 h,2h,4h,6h,12h,24h,48h,72h分别测量造模关节同一部位周径,以致炎前后的差值作为痛风性关节炎的肿胀程度.72h测周长后麻醉取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垂清IL-1β检测.结果:(1)造模前各实验组大鼠关节周径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各组大鼠关节周径均有增加,且在12h后达高峰,其中以模型组最为明显,壳寡糖各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关节周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4h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肿胀逐渐恢复,壳寡糖各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关节肿胀度12h、24h低于模型组(P<0.01,P<0.05),生理盐水组无明显肿胀高峰.(2)壳寡糖高、中剂量组可升高模型大鼠血白细胞(P<0.01).(3)壳寡糖高、中剂量组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清IL-1β趋势(P<0.01).结论:尿酸钠踝关节腔注射可以成功制备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海洋活性物质壳寡糖可以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且高、中剂量组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血止痛熏洗剂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于手术后2周给予活血止痛熏洗剂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手术后单纯给予功能康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8.0%,高于对照组的6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86,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症候功能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AIMS2-SF生活质量积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著性(P0.05)。结论:活血止痛熏洗剂联合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确切,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临床上应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俯卧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并由同一治疗组医生采用俯卧体位下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35例,治疗外踝骨折时将钢板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使用钢板或螺钉对后踝骨折进行固定,2枚拉力螺钉固定内踝。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定期随访,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长50~142 min,平均90 min,1例患者内侧切口出现局部红肿,抬高患肢及定期换药后局部红肿好转,未出现明显切口感染征象。2例病人术后出现足背部麻木,分别在术后6周、9周时消失。随访时间6~18月,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3月X线显示所有病人骨折线模糊,骨痂生长良好,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2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4.29%。结论:在俯卧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可一次性复位、固定后踝和外踝骨折,联合内侧切口可在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对软组织破坏少,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可降低因反复翻身而污染术野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