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评价经耻骨上、耻骨下及会阴三种手术入路暴露尿道膜部的优劣。方法:对35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解剖,测量并比较耻骨上缘中点(A)、耻骨下缘中点(B)及会阴部两坐骨结节连线中点(c)分男11到尿道球膜部连接处(D)、前列腺尖(E)及膀胱颈(F)的距离及相关角度;对另20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分别经3种手术入路显露后尿道,标记可能损伤的组织器官并评分。结果:AD=(6.5±0.5)cm,BD=(2.2±0.5)cm,CD=(3.4±0.6)cm,其中BD〈CD〈AD(P〈0.05,SNK法);AE=(6.6±0.5)cm,BE=(3.0±0.5)cm,CE=(4.4±0.7)cm,其中BE〈CE〈AE(P〈0.05,SNK法);AF=(5.7±0.6)cm,BF=(4.5±0.5)cm,CF=(6.5±0.6)cm,其中BF〈AF〈CF(P〈0.05,SNK法)。各点连线所成角度中,ZEAD(仅。)=(9.3±2.0)。∠EBD(α2)=(17.4±3.8)°,ZECD(α3)=(9.2±1.6)°,其中α1与α2有显著性差异(P〈0.05,t=11.1),α3与α2有显著性差异(P〈0.05,t=-12.1),α1与α3无显著性差异(P〉O.05,t=-0.13);∠FAE(β1)=(22.7±2.6)°,∠FBE(β2)=(32.9±6.4)°,∠FCE(β3)=(15.0±3.2)°,其中β2〉β1〉β3(P〈0.05,SNK法)。经耻骨上入路损伤评分为13分,经耻骨下为18分,经会阴为15分。结论:暴露从优到劣依次为经耻骨下、经耻骨上、经会阴;损伤从大到小依次为经耻骨下、经会阴、经耻骨上部分。  相似文献   
52.
目的:通过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该区周围进行内镜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该手术入路定位提供解剖学及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10%甲醛溶液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8例(16侧),模拟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进行内镜和显微解剖学观察,并测量尸头表面标志点位置关系,确定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位置。结果:1:锁孔位置为取耳后旁4cm以上项线为上点∫形切口3.0cm~4.0cm。暴露星点后在其下方骨孔直径2.0~2.5cm,可以充分暴露桥小脑角区。2:该锁孔入路虽然通道窄小,但利用内镜和显微镜暴露范围较广,可达中上斜坡。结论:熟悉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准确到达解剖目标,有助于在显露血管和神经的同时保护脑组织的重要结构,减小创伤,内镜的应用能把手术中的副损伤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髋关节疾病患者康复进程、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11月期间到我院行THA治疗的髋关节疾病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54,后外侧入路)和B组(n=51,SuperPATH入路),术后行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进程、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A组,切口长度、术后第一次下地时间短于A组(均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屈曲活动度、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均较术前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趋势(P0.05);B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及外展活动度、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及外展活动度、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与A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方式相比,髋关节疾病患者THA中采用SuperPATH入路,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利于患者早期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更为显著,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后侧入路小切口行全款关节置换术,选取55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共62髋,进行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15.5±2.5)个月。结果: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较好,假体位置及周围组织结合良好,Harris评分比术前提高45分以上,临床效果值得肯定。结论:通过外后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达到预期疗效,术前的充分准备对手术成功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作为减轻患者自身痛苦和降低医疗费用临床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5.
王正  蒋赞利 《生物磁学》2011,(6):1197-1200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损伤。胸腰段骨折往往伴发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准确把握其分型,并制定恰当、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伤员进行救治,恢复椎体的高度、序列与曲度,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近远期并发症,改善预后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胸腰段骨折的分类、手术入路、手术方式、不同类型骨折的治疗等四个方面的国内外近期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枕骨斜坡骨性结构及周围毗邻关系的解剖学测量,为经口咽入路行枕骨大孔扩大术提供详尽的解剖学数据及理论依据。方法:①选取成人干燥颅骨标本40例,分别测量斜坡颅底内面、颅底外面的长度;斜坡咽结节处宽度、斜坡最小厚度、中部厚度和最大厚度;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颈动脉管外口内缘、颈静脉孔内外口内缘、破裂孔内外口内缘、舌下神经内外口内缘、寰枕关节内缘与斜坡中线的距离。②选取完整头颈部标本20例,观察斜坡与周围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斜坡颅底内面长(40.1±2.5)mm,外面长(28.2±3.1)mm;斜坡中部宽度(18.8±2.5)mm,;最小厚度(6.8±2.3)mm,;中部厚度(9.8±2.2)mm,最大厚度(11.5±1.7)mm;咽结节至枕骨大孔前缘距离(12.8±1.5)mm。②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46.8±4.5)°。③颈动脉管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6.1±3.1)mm,颈静脉孔内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1.8±2.5)mm,颈静脉孔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5.1±2.7)mm,破裂孔内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0.5±2.9)mm,破裂孔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1.8±2.5)mm,舌下神经管内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3.8±2.3)mm,舌下神经管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1.1±2.3)mm,寰枕关节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0.5±2.3)mm。④斜坡上部距离后方基底动脉(7.6±1.0)mm,距离后方脑桥(8.3±1.2)mm,斜坡中部距离后方延髓脑桥沟(13.5±1.7)mm,斜坡下部距离后方延髓(6.5±0.8)mm。⑤斜坡上部与后方硬脑膜之间间隙为(1.8±0.2)mm,斜坡中部与后方硬脑膜之间间隙为(1.3±0.1)mm,斜坡下部与后方硬脑、脊膜之间间隙为(1.3±0.1)mm。⑥在斜坡开骨窗的宽度为20mm,高度为15mm,深度为6mm,可以满足经口咽入路枕骨大孔扩大术的要求,并有可靠的安全性。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斜坡骨性结构及周围毗邻关系的测量与观察,为临床斜坡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一期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椎结核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确诊的老年胸椎结核患者38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一期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椎结核为观察组;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椎结核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愈率为94.74%.观察组手术时间(t=5.003,P<0.05)、术中出血量(t=3.908,P<0.05)及住院时间(t=4.331,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前Cobb's角与对照组比较,t=1.235,P>0.05,两组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对照组比较,t=1.993,P<0.05,两组术后Cobb'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观察组Cobb's角与对照组比较,t=3.001,P<0.05,两组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一期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椎结核创伤小,减少出血量,减低住院时间,且效果良好,能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8.
以生态沟渠铜钱草为材料,采用便携式CID-340光合仪对铜钱草成熟叶片净光合速率(Pn)以及胞间CO2浓度(Ci)、光合有效辐射(PAR)、气孔导度(Gs)、气温(Gs)、叶温(Ti))和蒸腾速率(Tr)等影响因子进行测定,以探讨其光合生理生态特性,旨在为修复沟渠湿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铜钱草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主峰(19.32 μmol·m-2·s-1)出现在15:00左右,次峰(16.21 μmol·m-2·s-1)出现在11:00,中午出现光合“午休”现象.(2)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得到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与主要生理生态因子的回归方程为:Pn=-5.45613+0.006797PAR+0.050099Gs(复相关系数0.868).逐步回归结果表明Pn受PAR和Gs的影响较大.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PAR、Gs对铜钱草Pn日变化有重要影响,是影响铜钱草Pn的主要因子,影响大小的顺序为:Gs>PAR.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小切口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了8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观察组(41例)给予小切口入路锁定钢板治疗,通过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的Neer评分,术后24 h的凝血指标,随访3个月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小切口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住院、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5),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Neer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Neer评分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凝血指标无明显差异,术后24 h,两组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相比无明显变化,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水平明显升高,观察组FIB术前术后24 h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PT,APTT,INR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入路锁定钢板对老年肱骨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对血液系统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0.
郭玉霞 《蛇志》2008,20(2):162-163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乙状窦后入路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能有效解除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