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颈静脉孔区肿瘤位置深,结构复杂,周围有重要的神经血管走形,此区域肿瘤类型较多,常见的有颈静脉球瘤,其次为神经鞘瘤和脑膜瘤。由于此区域位置深,结构复杂,手术显露困难,切除此区域肿瘤难度较大,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正确的处理是该区域肿瘤手术成功的关键。此区域的手术入路可分为三种:后方入路、侧方入路、前方入路;各自又有新型的改良术式。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病变性质、生长范围、受累结构、患者的功能状态及术者的个人经验。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是此手术的关键。尽管如此,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在所难免,其主要的并发症有:脑神经损伤后功能障碍、脑脊液漏和脑膜炎等。  相似文献   
42.
以安顺市至龙天村部分路段位置为基准,选取不同坡度采集距路侧不同距离、高度的油菜及表层土壤样品,测试了各样品中Cu、Pb、Cd、Cr、Zn、Ni、Hg、As元素含量,分析了路侧油菜与土壤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分布规律及表层土壤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道路截面灰尘有机质含量较高;油菜土壤质地粗细不一,侵入类型以砾石、生活垃圾为主;表层土Cd的Igeo值最高为6.94,属极重污染,Cr、Pb属轻污染;油菜重金属Cd、Cr主要来源地质背景,Pb、Zn、Ni主要受非点源污染源路线影响,Hg、As、Cu与地质背景和人为活动有关;油菜组织重金属含量最大值主要集中在路侧10m内,叶、茎、根中Cr、Cd超标极其严重,分别为:14.49、12.96、15.54倍,35.13、9.54、19.72倍;5m处油菜叶、茎、根对As、Hg、Cr、Pb、Zn、Ni、Cu的富集能力远高于10 m、30 m处。  相似文献   
43.
张杰  周元明 《蛇志》2005,17(2):108-109
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在神经内镜下经鼻一蝶手术入路切除垂体瘤9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4.
三江平原沟渠网络结构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涛    马克明    傅伯杰  倪红伟 《生态学报》2008,28(6):2746-2746~2752
农业开发进程中产生的沟渠作为农业景观中廊道内部的动因主体,会对周围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沟渠网络的形成,又使得这种影响作用更加深入和复杂.以根据三江平原建三江管局辖区2004年的Landsat-TM卫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沟渠分布水利图为基础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选择3个30×30km2的取样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样区的景观结构特征和沟渠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用典范相关分析(CCA)定量研究了沟渠网络结构对于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渠网络的结构对区域景观格局有显著影响,沟渠密度越大,网络结构越复杂,则区域景观中斑块数目越多,平均斑块面积越小;同时农业用地所占比例越大,自然湿地所占比例越小.通过各沟渠网络结构指标与CCA排序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对区域景观格局影响最大的指标是沟渠密度,其次是线点率和环度,而反映沟渠网络连通性的连通度指标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颈前路"杂交式"减压融合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6例行"杂交式"颈前路治疗及33例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一般资料、出血量、手术时间、颈椎生理曲度、JOA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颈前路组:56.23±7.64岁,颈后路组:55.76±8.18岁)、性别(颈前路组:22男/14女,颈后路组:20男/13女)、颈椎生理曲度D值(颈前路组:7.41±3.14,颈后路组:8.19±2.74)、JOA评分(颈前路组:9.08±1.09分,颈后路组:8.82±1.26分)、病程(颈前路组:17.24±7.36月,颈后路组:15.75±5.78月)和受累节段(颈前路组:3.11±0.26个,颈后路组:3.24±0.39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颈后路相比,颈前路的术中出血量(颈前路组:221.79±178.02 mL,颈后路组:483.07±434.25 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颈前路组:196.54±51.88 min,颈后路组:175.12±54.93 min)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颈前路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和JOA评分逐渐增大,而颈后路组患者椎生理曲度减少,JOA评分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前路组出现植骨未融合、声音嘶哑和脑脊漏液,颈后路组发生轴性疼痛和C5神经根麻痹,但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前路组:13.89%,颈后路组:12.12%)(P0.05)。结论:颈前路"杂交式"减压融合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上各有优点,临床根据患者的情况而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1月经由我院诊治的102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征求患者的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4例通过常规的入路方式进行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48例采用前外侧入路方式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CRP、IL-6和D-二聚体水平,并通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CRP、IL-6及D-二聚体在手术后12 h时升高,在7 d和14 d时,逐渐下降。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6及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12 h、7 d和14 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常规入路方式更显著,且可有效降低血清CRP、IL-6和D-二聚体水平,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不同脊柱结核手术方式在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将我院脊柱外科施以手术治疗的89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差异分成后路组45例和前路组44例,记录手术评价指标、Cobb角、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神经功能(ASIA评分)变化和术后并发症,并对记录结果行统计分析。结果:后路组手术时间(185.71±21.89)min、出血量(503.12±57.81)m L、出院时间(21.43±3.52)d、手术相关不良反应率(6.82%)、Cobb角度(18.34±8.41)°显著低于前路组,而后路组神经损伤治愈率(54.55%)高于前路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手术入路能够影响脊柱结核手术的治疗效果,与前入路手术相比,后入路手术在手术简便性、安全性、有效性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8.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内镜下单侧入路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术(LE-ULBD)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技术椎管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疗效及对JOA评分、ODI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DLSS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LE-ULBD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腰痛和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评分、上下方邻近节段ROM。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t=3.249;t=3.240;t=16.690,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2.296;t=2.071;t=2.531;t=2.117,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t=3.119;t=2.231;t=3.065;t=2.457,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上下方邻近节段ROM低于对照组(t=5.372;t=6.076,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LE-ULBD治疗DLSS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保留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加快术后腰腿痛缓解及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与侧卧位直接外侧入路(DLA)对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和步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初次THA患者97例,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A组(n=47)和B组(n=50),A组行侧卧位DLA,B组行平卧位DAA,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影像学参数、平衡功能和步态参数,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HHS)、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依次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切口长度、初次下床行走时间短于A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步频、步速、步长依次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对比,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侧卧位DLA相比,初次THA患者行平卧位DAA可获得与其相当的手术效果,同时能更好地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和步态,且安全性有保障。  相似文献   
50.
摘要 目的:探讨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闭合性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倒"L"入路术式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膝关节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倒"L"入路是一种新型的可靠入路方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其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更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