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目的】对进口竹荚鱼中分离的一株病原菌S1-2进行鉴定,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其鞭毛蛋白。【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革兰氏阳性菌鉴定卡进行生理生化反应测试,利用iap基因实时荧光PCR特异性扩增检测病原菌。通过PCR技术扩增病原菌S1-2的鞭毛蛋白flaA基因,克隆筛选和测序鉴定后,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2b-flaA,镍柱法纯化表达产物,通过免疫印迹鉴定其免疫原性。【结果】分离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生理生化特征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相似性为99%,协同溶血实验在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接种端溶血增强。SDS-PAGE结果表明融合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32 kD,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表达的鞭毛蛋白具有免疫原性。【结论】flaA基因的原核表达为制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单克隆抗体及其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目的】近年来,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对水稻的为害逐渐加重并成为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HSP83家族作为分子伴侣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并对外界刺激产生响应,对生物功能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及胁迫信号传递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克隆大螟HSP90家族HSP83基因的c DNA及基因组全长序列,分析其基本特性。【方法】应用RT-PCR及RACE技术从大螟中克隆HSP83基因的c DNA序列;获取基因组序列,进行基因组验证,并与c DNA序列比较分析其有无内含子;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大螟HSP83基因被命名为Sihsp83(Gen Bank登录号:KM077137),长度为2 496 bp,开放阅读框长2 154 bp,编码717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82.6 ku。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5个HSP90家族保守序列,在C-末端存在细胞质定位信号。大螟HSP83基因组序列长度为2 218 bp(Gen Bank登录号:KM077138),不含内含子。在系统发育树中,大螟HSP83与其他夜蛾科昆虫的HSP90家族聚为一支。【结论】获得的大螟HSP83基因是HSP90基因家族成员;大螟的HSP83是细胞质热激蛋白,具有很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83.
张润志 《昆虫知识》2014,(3):642-642
<正>紫斑谷螟为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idae昆虫,广布分布于世界各地,是重要的仓储害虫。成虫体长12~15mm,翅展23~25 mm,雄蛾个体略小(封面图片:左雌右雄)。复眼表面具灰白色网纹,前翅具2个白色波状纹。主要以幼虫危害仓储中的小麦、麦麸、玉米、花生、稻谷、大米、稻糠、干果等,1年发生1~2代。  相似文献   
84.
《环境昆虫学报》2014,(4):565-571
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在华南地区被广泛应用于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是工厂化繁育螟黄赤眼蜂的主要替代寄主,常常需要冷藏以满足生产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子代雌蜂的平均寿命、寄生量、存活率和生命表等参数的变化,评价了在4℃条件下冷藏紫外杀胚米蛾卵对子代赤眼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几乎不能寄生冷藏60 d的米蛾卵。总体来说,随米蛾卵冷藏时间的延长,F1代单雌蜂的平均寿命与寄生量呈下降趋势,不过在储存期30 d时,寄生量出现了一个反常高峰。在储存期15 d时,F2代羽化率与雌性比例最高,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世代平均周期(Tc)和种群倍增时间(T2)则相应延长。因此,冷藏米蛾卵导致子代螟黄赤眼蜂的质量下降,经紫外杀胚处理的米蛾卵在4℃条件下冷藏时间超过45 d后在生产中需要审慎处理。  相似文献   
85.
竹金黄镰翅野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竹子重要食叶害虫竹金黄镰翅野螟Circobotys aurealis的生物学特性。该虫在浙江省每年发生1代,以预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到6月上旬化蛹,4月底至7月上旬出现成虫,5月上旬开始产卵,幼虫29~38 d后老熟,越冬期长达6~7个月。本文详细报道了各龄幼虫的体长、头宽和取食竹叶量,以及成虫夜间活动及扑灯时间,分析了该虫近年来危害趋重的原因,提出了捡拾当年新竹的笋箨和黑光灯诱杀成虫等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6.
温度对双纹须歧角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温度对双纹须歧角螟Trichophysetis cretacea (Butler)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31℃范围内,双纹歧角螟的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温度超过31℃时,发育速率减慢。在各虫态中,蛹期的存活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最大,35℃时蛹全部死亡。19℃、23℃、27℃、31℃和35℃下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87.1%、83.0%、85.2%、70.1%和0%。卵、幼虫、预蛹、蛹及从卵至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8℃、8.95℃、7.80℃、9.09℃和8.86℃,有效积温分别为62.4、122.0、16.0、108.1和309.1日·度。成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7℃时成虫的产卵量最高,平均为91.3粒。19℃、23℃、27℃和31℃条件下,实验种群的净生殖率分别为31.0、41.8、46.7、0.8,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813、0.1439、0.1710、-0.0094,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42.2、26.3、23.1和19.2天。  相似文献   
87.
从石竹科植物多荚草(Polycarpon prostratum(Forssk.)Aschers.et Schwein.ex Aschers)中分离得到3个新的柴胡皂甙类化合物:prostratoside A ̄C(1 ̄3)。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3-O-{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  相似文献   
88.
非线虫共生细菌 (Bacillussubtilis ,B .thuringiensis,Pseudomonasfluorescens ,Micromonosporapur purea,Rhizopusdelemar ,Pseudomonasaeruginosa ,Streptomycesvenezuelae ,Streptomycesantibioticus ,Penicilliumcitrnum ,Ganodermalucidum ,Agaricusbisporus,Pleurotusostreatus,Rhizobiumlegumi unosarum和Photobacteriumphosphoreum)的培养液以及其上清液、斜纹夜蛾 (Spodopteralitura)昆虫细胞系用于引诱无菌SteinernemacarpocapsaeA2 4和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H0 6发育。上述培养物均未能诱导H .bacteriophoraH0 6发育。虽然P .phosphoreum菌液可致死A2 4线虫 ,但是其上清液可诱导线虫发育。无菌S .carpocapsaeA2 4线虫可利用斜纹夜蛾昆虫细胞繁殖 ,产生下一代感染期线虫。结果进一步说明 ,引诱H .bacteriophoraH0 6发育的化学信息物质比S .carpocapsaeA2 4的专一。  相似文献   
89.
对中国草螟亚科3个近缘属:带草螟属 Metaeuchromius Bleszynski、丽草螟属Euchromius Guenée和双带草螟属 Miyakea Marumo进行了研究。该3属在中国已记录12个种,包括带草螟属Metaeuchromius两新种:黄色带草螟 M. fulvusalis sp. Nov.,模式产地广西,与褐带草螟 M. circe Bleszynski近缘;灰色带草螟 M. grisalis sp. Nov.,模式产地浙江,与云南带草螟 M. yuennanensis (Caradja)近缘。对新种给出了描述、外生殖器特征图和与近缘种的比较。并提供了带草螟属中国已知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0.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2000年在河北省南皮县棉区转Bt基因棉田及常规棉田中设置4种不同的组合处理,通过释放螟黄赤眼蜂控制棉铃虫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提升和增强自然生物控制力的生态效应;并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常规棉田为常规棉对照田。研究表明:(1)转基因棉和常规棉棉田中自然寄生率随棉铃虫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升高,2、3和4代棉铃虫卵被寄生率范围分别为13.3%~14.3%、26.7%~28.2%和60.8%~61.4%。(2)棉铃虫2代期,在常规棉综防田释放赤眼蜂2次,其寄生率为46.4%, 比未释放赤眼蜂的转基因棉棉田和常规棉对照田提高33.1%和32.1%; 3代期,转基因棉棉田释放赤眼蜂1次,其寄生率与常规棉综防田释放4次的效果相当,分别为73.7%和68.1%;但与转基因棉不放蜂田、常规棉化防田及对照田相比,分别提高45.5%、61. 8%和47.0%;4代期,无论放蜂与否,各处理棉田中的寄生率除化防田外(52.1%)均在60%以上。(3)常规棉化防田棉铃虫2代和3代期,分别使用农药2和3次,其自然寄生率分别为5.5%和11.9%,与对照田相比,分别降低8.8%和14.8%;与常规棉综防田相比,分别降低40.9%和56.2%;释放赤眼蜂的效果与施药时间有关,放蜂后1天内施药,寄生率仅为12.5%,施药后2天放蜂,寄生率达45.6%。(4)转基因棉棉田棉铃虫累计数和百株蕾铃被害数比常规棉综防田分别减少74.8%和73.8%,捕食性天敌增加63.0%;放蜂Bt棉田比不放蜂Bt棉田棉铃虫累计数、百株蕾铃被害数分别减少61.8%和33.3%;常规棉综防田棉铃虫累计数、百株蕾铃被害数、农药使用量比化防棉田分别减少29.7%、43.4%和60.0%,捕食性天敌数量增加63.0%。(5)转基因棉田和综防棉田的益害比(捕食性天敌/植食性害虫)分别为0.47∶1和0.30∶1, 而化防棉田为0.24∶1。上述结果表明释放赤眼蜂可弥补抗虫棉后期抗性减弱的不足,增加田间自然天敌的数量,提高对棉田害虫的自然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