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201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7%,是导致成人获得性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为特征,具有致盲率大,手术难度高等特点。针对与此,本文主要探讨术前注射贝伐单抗对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收集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0例,药物辅助手术组(A组)21例,术前3—7天行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1.25mg/O.05mL);单纯手术组(B组)49例,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视力、手术时间、医源性裂孔、电凝、术后出血的不同。结果:在术后3月,两组视力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4分钟,而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5分钟(P〉0.05)。医源性裂孔在A组中有1例,而B组中有16例(P〈0.05),在A组中有3例使用电凝,B组中有25例使用电凝(P〈0.05)。A组有1例出现术中及术后出血,B组为20例(P〈O.05)。结论:在这个回顾性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于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1.25mg/O.05ml贝伐单抗可以显著减少医源性裂孔的发生,减少术中电凝使用及术中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并探讨心理干预对手术室患儿静脉穿刺时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期间进行静脉穿刺的18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1-6岁之间,将所有的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并使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够由900例患儿组成,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与操作,而治疗组的患者则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以减少惠儿穿刺时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使其积极的配合治疗,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并将两组患儿的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无论在穿刺的主动性还是在穿刺的成功率等方面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较为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手术室进行静脉穿刺的患儿而言,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提高患儿配合穿刺的主动性,更加有助于消除其恐惧与不安的情绪,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防治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疼痛、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护理操作的注意事项。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长期中心静脉留置患者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5例是慢性肾病原发病中糖尿病肾病,3例是恶性肿瘤导致肾功能衰竭,5例为慢性肾炎,7例为高血压肾病,所有血液透析患者都采用双腔导管进行治疗,20例均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20例材料均采用美国Quinton公司Permcat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长36cm,涤纶距导管19cm。结果:长期留置导管患者有1例局部形成血栓,有1人发生感染,无一人拔管,最长1例长期留置导管已经使用48个月。结论:在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中,采用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教育,以及对痛疼、脱管、血栓等的细致护理,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减少感染率的发生,并延长留置导管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34.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静脉输液速度准确率。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提高静脉输液速度准确率为主题展开调查研究,针对要因提出方案并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比,得出进步率为62.24%,高出预期完成计划。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动脉全血和静脉血清钾离子浓度结果的差异。方法:76例患者同时采集动脉抗凝血气血与静脉血,用丹麦生产RADIOMETER---ABL90的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和迈瑞公司生产的迈瑞BS-8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钾离子浓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动脉全血和静脉血清的钾离子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动脉全血的钾离子浓度明显低于静脉血清,并且动脉全血和静脉血清中钾离子浓度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1]。结论:动脉全血中钾离子浓度不能等同于静脉血清中的钾离子浓度,根据笔者推导的直线方程:静脉血清钾离子[K+]V=0.8×动脉全血钾离子[K+]A+1.36(mmol/L),在知道动脉全血血气分析中钾离子浓度时,可以大致推算出静脉血清钾离子浓度,临床医生可用以判断患者有无钾离子异常。[2]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中性大孔径树脂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滤过治疗脓毒症并发急性肾功能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20名脓毒症并发急性肾功能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中性大孔径树脂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滤过(NMRC-DHP+CVVH)治疗;对照组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滤过(CVVH)治疗。使用ELISA方法对两组患者CRP、TNF-α、IL-6及IL-10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两组APACHEⅡ评分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后3 d、7 d、14 d,两组CRP、TNF-α和IL-6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比较,观察组CRP、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IL-10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2)治疗后3 d、7 d、14 d,两组APACHE I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同期比较,观察组APACHE I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单独采用CVVH,采用NMRC-DHP联合CVVH治疗脓毒症并发AKI能够更加有效清除炎症介质,促进肾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椎体静脉稀疏区注入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1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骨水泥注入区域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30例)及B组(31例),A组骨水泥注入区域为椎体静脉密集区(椎体中1/3平面处),B组骨水泥注入区域为椎体静脉稀疏区(椎体上1/3及下1/3平面处),对比两组的骨水泥渗漏率,术前、术后6个月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治疗中的骨水泥用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恢复度数。结果:B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及骨水泥用量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的VAS评分、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体静脉密集区相比,在椎体静脉稀疏区注入骨水泥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中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静脉稀疏区可作为PVP术中骨水泥注射的一个相对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38.
本研究通过心电监护仪引导腔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为血液疾病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尖端定位,探讨该方法对血液病PICC置管患者置管全程中的良莠影响及护理对策。将100例血液病进行超声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测量、X线导管尖端定位法进行PICC尖端定位;试验组采用PM-12心电监护仪引导腔内心电引导三向瓣膜PICC尖端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术。分析、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液病患者置管过程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准确判断尖端位置的时效性,置管后出血、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率差异显著(p0.05)、CRBS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局部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操作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操作的满意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血液病患者进行心电定位PICC到端尖的准确率高,患者对该方法比较满意;但置管后穿刺点出血、感染的发生率高于传统体外测量、X线导管尖端定位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特点。方法:应用德国ROLAND公司RETIscan系统对24例40眼糖尿病患者,同时对27例40眼正常对照眼记录mfERG。按机器的默认值一阶反应进行记录。整个记录过程中可以分为12个时段,每个时段记录为时间47秒。结果:mERG测得的糖尿病患者组1~5环所在位置的P1波的振幅密度随离心度的增加而降低,P1波和N1波幅值降低和潜伏时延迟。各象限的P1、N1波振幅密度、波幅值降低,潜伏时延迟。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受累的区域多发生在黄斑部,功能上的改变早于形态学的变化;病变的早期功能改变最先出现于视网膜的后极偏颞上方;糖尿病患者在未出现眼底改变时各个象限视网膜的外层已经严重受累。  相似文献   
40.
静脉导管留置及胸腔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留置抽液联合胸腔内注入尿激酶(urokinase,UK)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对胸膜肥厚、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2例收治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所致大量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于常规抗结核以及传统单纯胸腔穿刺抽液(每周3次)等治疗;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严重者,予口服泼尼松30mg.d-1,每周减量5~10mg,疗程约4~6周。在以上药物治疗同时,治疗组第一次穿刺时使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胸穿针穿刺置入并保留于胸腔,抽液后从导管注入尿激酶10~20万U,保留24小时后再次抽液;可以再次或多次使用尿激酶10万u注入胸腔;此后不定时抽液,经B超证实抽尽胸水后拔除导管。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12.3±6.6)天,住院费用(2219.5±1171.9)元,治疗后第三个月的胸膜厚度(1.00±0.23)mm,无病例发生胸膜增厚、粘连及包裹性胸腔积液。对照组住院时间(20.4±7.9)天,住院费用(2721.9±1711.7)元,治疗后第三个月胸膜厚度(2.1±0.31)mm,另有3例发生胸膜增厚、粘连,2例形成包裹性胸腔积液。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留置抽液及尿激酶胸腔内保留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具有简便、安全、创伤少、疗效确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能有效预防胸膜肥厚和粘连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