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敏  王少彬 《化石》2011,(2):40-44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带着必胜的信心,我们出发了,去寻找生活在数亿年前的原始鸟类!这一天等待了好久,手边的地质锤早已蠢蠢欲动了!众多精美的化石发现在辽西这片神奇的土地,热河生物群为我们了解早白垩世生物圈的演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热河生物群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朝鲜和日本等地。  相似文献   
52.
气候变化是影响物种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研究高山植物天山花楸的适宜分布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响应,为了解西北地区高山植物类群的生态适宜性及其对未来气候情景的响应提供参考案例。利用天山花楸51个自然分布点和10个环境因子,整合GIS空间分析和MAXENT模型,分析基准气候(1970—2000)及未来气候下(2050时段,基于RPC4.5情景)其在西北地区的适宜分布范围与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多元环境相似度面和最不相似变量分析研究区未来气候相比基准气候的波动情况,利用环境变量贡献值、置换重要性值及刀切法明晰影响天山花楸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利用GIS工具和R软件ggplot2程序包分析基准和未来气候下天山花楸适宜分布区内关键因子变化的数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基准气候下,天山花楸的适宜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西段、准噶尔西部山地、天山西段及祁连山中段的高海拔山地等区域;(2)加入归一化植被指数显著提高了天山花楸模型模拟的准确性,最干月降水量(0—18mm)、最湿月降水量(6—127mm)和平均气温日较差(8.2—16.3℃)主要限制了天山花楸的适宜分布;(3)相对基准...  相似文献   
53.
对内蒙古居群抗寒西伯利亚杏的12个种源同一树龄的102株进行雌蕊败育率、花粉量、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自交不亲和性进行研究,以明确西伯利亚杏主产地资源的花期生物学特性和繁殖特性,为杏杂交育种和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有86.27%的西伯利亚杏雌蕊败育率低于90%;73.53%的西伯利亚杏单朵花花粉量在1×104~5×104之间;86.27%的西伯利亚杏花粉活力低于50%,且寿命较短。(2)花苞在将开未开时,柱头已经具备一定的可授性,开花后1~4d内柱头可授性保持较高水平,第5天开始有下降趋势。(3)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授粉后16h时,96.08%的杏花花粉管在花柱上部;授粉后24h时,74.51%的杏花花粉管仍在花柱上部;授粉后48h时,35.29%的杏花花粉管到达花柱中部;授粉后80h时,花粉管到达花柱下部的杏花约50%,但受精胚珠数为0。研究认为,西伯利亚杏基本为自交不亲和。  相似文献   
54.
应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西伯利亚蓼叶cDNA文库中克隆了质膜内在蛋白基因(PsPIP1的完整编码区cDNA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EU626398),长度为1004bp,编码285个氨基酸。基于和其他植物水通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推测的三维结构的比较以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初步确定此基因为水通道蛋白基因家族中的PIP1亚族成员。RT-PCR结果显示,PsPIP1在西伯利亚蓼的地下茎、茎、叶中均有表达,叶中表达量最高,地下茎次之,茎中最低。在NaHCO3胁迫与去胁迫的过程中,此基因在地下茎、茎、叶中的表达模式也有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5.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X1,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5.62×105 cfu/ml,具有较强毒力;经ATB细菌鉴定仪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菌株X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X1与嗜水气单胞菌ATCC35654(登录号:X74676.1)的亲缘关系最近,其同源性为99%.用0.30%福尔马林灭活,将菌株X1制成灭活全菌苗,对西伯利亚鲟进行注射免疫.研究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能够明显提高西伯利亚鲟的血清抗体水平及总蛋白、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含量,而且在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中加入弗氏不完全佐剂,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西伯利亚鲟血清抗体水平及总蛋白、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含量.此外,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对西伯利亚鲟抗嗜水气单胞菌X1人工感染也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免疫保护率为50%,而且在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中加入弗氏不完全佐剂,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对西伯利亚鲟抗嗜水气单胞菌X1人工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更好,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免疫保护率为70%.因此,将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用于西伯利亚鲟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6.
甘露醇、蔗糖和低温预处理对花楸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渗透剂甘露醇和蔗糖以及2~5℃低温分别预处理未成熟合子胚外植体,研究其对花楸体胚诱导率影响的结果表明,未成熟的合子胚经1.0 mol·L-1甘露醇预处理24 h后,接种在添加0.5 mg·L-1 6-BA、0.2 mg·L-1 2,4-D和4%蔗糖的MS培养基上培养可产生大量体胚,体胚诱导率可达84%,显著高于未经甘露醇预处理的(诱导率为38%),每个外植体产生的体胚数可达12.9个.体胚经成熟和萌发培养后形成再生植株.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甘露醇预处理可改变外植体表面细胞的有序排列,改善体胚发生状况,因而体胚诱导率增加.  相似文献   
57.
本文报道了意大利蝗痘病毒(CiEPV)与西伯利亚蝗痘病毒(GsEPV)包涵体蛋白基因序列分析。CiEPV与GsEPV包涵体蛋白基因分别包含2922bps,2967bps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09.2kDa,111.1kDa蛋白质。与鳞翅目及鞘翅目昆虫痘病毒包涵体蛋白氨基酸的同源性低于20%,而与其他直翅目昆虫痘病毒包涵体蛋白氨基酸的同源性均高于80%。CiEPV与GsEPV包涵体蛋白分别包含19与21半胱氨酸位点,主要分布在C-末端,半胱氨酸位点的数目与位置均类似于其他直翅目昆虫痘病毒包涵体蛋白。此两种痘病毒包涵体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基因序列保守,富含A+T并且具有典型的痘病毒晚期启动子信号TAAATG。同时在此两种痘病毒包涵体基因的下游均克隆了另一个不完整的基因序列,此基因与血黑蝗痘病毒的MSV072基因同源,并且相对于包涵体蛋白基因为反向。  相似文献   
58.
1植物名称涅温花楸(Sorbus nevezhinskaia). 2材料类别幼嫩茎段. 3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和Nitsch.(1)诱导培养基:Nitsch 6-BA 0.5 mg·L-1(单位下同) NAA0.2;(2)继代增殖培养基:MS 6.BA 0.5 NAA 0.2;(3)生根培养基:1/2MS IBA 0.1 NAA 0.1.以上培养基中均加入6 g·L-1琼脂、30 g·L-1蔗糖,pH 5.8.培养室温度(24±2)℃,光照12 h·d-1,光照强度为30~40 μmol·m-2·s-1  相似文献   
59.
为揭示Hedgehog(Hh)信号与神经丘和壶腹器官分化的关系,研究以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为模型,首先对再生过程中的神经丘和壶腹器官的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Hh信号通路关键基因(Shh、Patched 1)在两类感受器中差异表达,且它们的表达在再生过程中呈现动态性。然后用环巴胺(Cyclopamine,Hh信号抑制剂)处理西伯利亚鲟胚胎(st29),用扫描电镜和FM1-43荧光染色对西伯利亚鲟仔鱼(st43-st44)分析发现环巴胺显著抑制了壶腹器官的发育。整体原位杂交表明,Shh、Patched1、Smoothened、Gli2在腹面侧线区域的表达受到了环巴胺的抑制。以上结果暗示Hh信号通路与神经丘和壶腹器官的发育有关,推测Hh信号在神经丘和壶腹器官的分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利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探讨了在气候变暖情景下,天山东部上中下限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利用冗余分析对其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的差值年表(RES)要比标准年表(STD)的特征参数大,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平均敏感度,含有较多的环境信息且更能代表树木总体变化;海拔2160m处的年表(L1)在快速升温(1985年)后,树木年轮宽度与降水和温度的相关性明显减弱;海拔2430m处的年表(L2)在两个时段内与降水和温度的关系均较弱;海拔2700m处的年表(L3)在1985~2013年时段内对降水和气温的正响应均增强。树木径向生长对单月气候因子的响应在前一年11、12月份显著性更高,当年6、7月份气温与树轮宽度指数具有更高的相关性。气候变暖使树木径向生长不断减小的特征在低海拔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上中下限西伯利亚落叶松对气温升高的敏感性降低。高海拔地区西伯利亚落叶松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中低海拔地区主要受降水与温度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