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8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107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4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冬小麦根表面氧化还原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证实了两个不同品种的冬小麦根系表面存在着氧化NADH和还原K3Fe(CN)6的氧化的活力。还原铁氰化物活力在PH5.5到8.5范围内随着PH值升高而增大,温度在15℃到45℃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还原活力增强,45℃达最高值,55℃时活力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02.
噬菌体短肽库的构建及其随机短肽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噬菌体短肽库是将随机合成的寡核苷酸序列通过与单链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融合,从而将随机短短肽表达于噬菌体的表面,将体外随机化学合成的寡聚核苷酸序列重组到单价噬菌体表达载体,构建了噬菌体短肽库,证明其库容为2×10^7集落形成单位,重组率为93%。  相似文献   
103.
本文采用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方法研究了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处理后的嗜盐菌紫膜及其视紫红质蛋白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TritonX—100处理紫膜碎片时,紫膜及其蛋白所处的状态有着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4.
通过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采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技术监测,报导了支撑于固体表面脂单层膜上进行的亲和素、生物素标记的质粒DNA、以及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获得的抗DNA抗体多层膜的有序组装。这种生物大分子的组装技术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器以检测特定的抗原抗体。  相似文献   
105.
利用合成肽进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线性抗原表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利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对HCV多蛋白中可能含有优势抗原表位的14个肽段进行了化学合成,并用合成肽作包被抗原进行间接ELISA试验来分析它们的抗原性,结果表明,所有合成肽中除NS3区的P7、P8和NS5区的P13无抗原性外,其余肽段均具有抗原活性。其中C区的P1,NS4区和P9和NS5区的P12三个肽段的抗原性较好,与相应的重组蛋白C22,C100和NS5A比较,它们之间的抗原性比较接近。随后选择  相似文献   
106.
叶荣  于善谦 《病毒学报》1996,12(1):62-68
用芜菁花叶病毒辽宁分离物(TuMV-LN),山东分离物(TuMV-SD)和榨菜分离物(TuMV-ZC)作抗原,分别免疫BALB/c小鼠,经脾细胞与SP2/O-Ag14骨髓细胞融合,共获得7个单克隆抗体分泌细胞株,为研究3个分离物的抗原差异,用胰蛋白酶消化TuMV的外壳蛋白(CP)。分别形成4、2和1条降解带,经SDS-15%PAGE后,转移至硝酸纤维薄膜上,用3个分离物的抗血清和7种单隆抗体分别做  相似文献   
107.
胰岛素介体──肌醇磷酸多糖,被认为是胰岛素的第二信使,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糖肌醇磷脂是产生该介体的前体,经胰岛素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的磷脂酶C(PIPLC)水解,产生介体和二酰甘油(DG).本实验以人红细胞为材料,用3 ̄H同位素标记、有机溶剂提取、薄层层析及放射性自动计数等方法,分析胰岛素或PIPLC作用于红细胞后前体和DG的变化情况,以推测介体的产生机制.结果显示:胰岛素使红细胞膜上及释放至胞外上清的前体量均较对照升高,且使体系中的DG量升高;PIPLC则使红细胞膜上的前体量下降,使释放至胞外上清的前体量升高,推测:胰岛素或PIPLC作用于完整细胞时,激活了某种酶,使前体先从膜上释放至胞外上清,再被水解为介体和DG,同时胰岛素还可能激活完整细胞内再合成前体的机制,而PLPLC却不能.  相似文献   
108.
在吲哚乙酸不同位点偶联载体蛋白对其抗体特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桂  周燮 《生物技术》1996,6(6):21-25
分别选择吲哚乙醇分子上的C1位羧基和吲哚环上的N位作为偶联载体蛋白的位点,用混合酸酐法和甲醛搭桥法分别合成了两种免疫原IAA—CO—NH一HSA和IAA-N-BSA,并进而制得了对吲哚乙酸侧链识别能力不同的两种多克隆抗体,分别可特异识别甲酯化IAA和游离态IAA;用碳化二亚胺法和甲醛搭桥法分别合成IAA—CO—NH-BSAbIAA—N—OVA两种复合物,以之为包被物,建立了两种IAAELISA。其灵敏度分别为0.35pmol和1.80ppmol;检测范围分别为0.78~800pmol和1.95~2000pmol;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4.45%和4.79%;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15%和1.50%。笔者用这两种ELISA检测了兰花气生根和桑树苗样品中IAA的含量,发现两种检测结果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109.
乳腺特异性表达172^HIS突变型p53转基因鼠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基因突变几乎存在于所有人类肿瘤中,尤其与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乳腺癌关系密切。研究表明:野生型p53基因是抑癌基因,而突变型p53基因则是癌基因-呈显性负调控突变型。本研究首次构建了这种类型的172^HIS突变型p53基因的转基因鼠,用以研究p53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用重组PCR法把小鼠p53基因的第172个密码子CGC突变成CAC(由编码精氨酸突变为编码组码组氨酸)信号序列之间。 获得置于pBL119(Fig.1)上的表达结构WAP-172^HISmtp53-SV40。经过BssHII酶切,纯化该表达结构部分,通过显微注射,将其分别导入FVB和C57BL品系小鼠受精卵中,获得32只F0代鼠。经PCR鉴定,其中9只为转基因阳性鼠(Fig.2)。对其进行的Southern分析(Fig.3)证实了PCR的鉴定,并得出了每只鼠中整合的转基因拷贝数(Table1)。当这9只鼠哺乳第二天时,取乳腺制备RNA,进行Northern杂交分析,其中5只的乳腺中有转基因表达,其中3只呈高水平表达(Fig.4),似乎转基因的拷贝数与其在乳腺中的表达水平并无直接关系,对表达水平最高的第8512号转基因鼠的免疫组化分析表明:172^HIS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定位于乳腺上皮细胞的胞核及胞浆中(Fig.5AB)。该鼠地培养至11月龄第4次哺乳时右侧第3乳腺了典型的乳头腺癌。一周后增至体重的三分之一,其组织学检查见图5C,其它组织、除肺上皮细胞有原发性增生(Fig.5D)以外,均未见异常。上述转基因及其表达特性已稳定遗传至第八代,为乳腺癌发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稳定手乳腺特异性表达的显性负调控p53转基因鼠模型。基因表达研究中常用基因敲除实验来观察该基因正常表达时的作用。然而、p53基因敲除得的转基因鼠未见乳腺肿瘤发生,而无法利用。我们设想:高水平表达的突变型p53与代水平表达的野生型p53基因敲除的小环境。本实验敲除的小环境。本实验中仅一例p53基因突变的事实暗示:还可能存在有其它致癌因子共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可用其它(如:TGFα)乳腺特异性表达的转基因鼠与之交配来研究其它因素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0.
设计并建立一套适合国内应用的改良PCR-RFLR方法,分5组特异性扩增DNA样品,随后进行酶切定型分析,准确检测了编码DR抗原特异性的HLA-DRB1基因位点的多态性,该法采用分组扩增,不发生与其它DRB位点等位基因的交叉扩增,不仅适合纯合子的区分而且可以清楚准确地检测杂合子样品,已报道过的DRB1位点编码的特异性组合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得到准确分析。所使用的Ⅱ类限制性内切酶均价格便宜、易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