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8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01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DNA多态性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本文简单总结了DNA多态性分析技术的发展,并展望了DNA多态性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2.
孙明珠  潘珊珊  王迪  宫正  谢明杰 《微生物学报》2020,60(11):2582-2592
[目的] 研究染料木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外排蛋白的影响。[方法] 通过联合药敏实验检测染料木素影响MRSA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利用等重同位素多标签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检测染料木素作用MRSA41577后菌体蛋白表达量的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显著的蛋白进行系统分析;通过qPCR和尼罗红外排实验,探讨耐药相关的蛋白介导细菌耐药的作用机制。[结果] 联合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染料木素能增强MRSA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通过iTRAQ技术检测到差异显著蛋白共有129个,包括60个表达上调的蛋白和69个表达下调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与细菌耐药相关的蛋白约有14个,其中,通过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细菌耐药的蛋白主要有PstB、PstS等;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stB、PstS的基因表达量分别下降了51.6%和78.6%;尼罗红外排实验结果显示,染料木素与尼罗红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为MRSA41577的竞争性抑制剂。[结论] 染料木素可通过降低MRSA41577外排基因pstBpstS的mRNA表达量,进而影响PstB、PstS外排蛋白的表达来逆转细菌耐药;此外,染料木素还是MRSA41577的竞争性外排抑制剂,可通过与底物竞争外排的方式,使抗菌药物留在菌体内发挥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3.
马铃薯全生育期内根际微生物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陆生植物根际环境与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关系密切,其根际微生物群落动态极可能直接影响着植物健康及养分高效利用。虽然根际益生菌已被证实可用于提高作物生产力,但由于缺乏对这些菌群组成动态变化规律的认识了解,它们的开发受到限制。研究马铃薯全生育期根际菌群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根际菌群变化与马铃薯发育时期的相关性,为针对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开发专用生物益生菌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着眼于马铃薯田间全生命周期微生物组动态变化,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时间点马铃薯根际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和真菌ITS区测序并对操作分类单位(OTU)进行聚类,分析样品间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并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模型,将根际菌群与田间马铃薯发育时间相关联。[结果]根际菌群在马铃薯各个发育阶段随时间变化明显,营养生长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结薯期的开始逐渐稳定,直到块茎成熟后期根际菌群再次出现较大变化,且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呈现较大差异。进一步基于模型挖掘了与马铃薯发育时间相关联的22个特征细菌类群和16个特征真菌类群,其中苗期和结薯末期的特征类群分别为梭菌(Clostridium)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结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时期是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益生菌肥的添加主要影响马铃薯结薯末期的细菌微生物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114.
[目的]选育高沥水性的螺旋藻新品系,显著降低藻粉生产中干燥的能耗。[方法]以用于工厂化培植的钝顶螺旋藻ZJU0115为出发品系,用组织匀浆-离心沉降法制得其原生质球,并先以0.6%EMS处理30 min再用2.4 kGy的~(60)Coγ射线辐照,经含0.02%黄原胶(xanthan gum)的Zarrouk's培养液筛选、藻丝单体分离培养、藻泥持水率和胞外多糖(EPS)等检测及生产培植试验。[结果]获得了一株产量、蛋白质和多糖含量与ZJU0115相当,而藻泥持水率和EPS含量分别下降5.9%和29.7%的突变体,命名为ZJU0115(HD)。超微结构与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亲本ZJU0115相比,ZJU0115(HD)藻丝表面更光滑,可能为酸性多糖的乳白状粘附物也更少;ZJU0115(HD)细胞内的多磷酸盐颗粒显著变小且呈弥散状;基因组DNA在随机引物S90的扩增产物中显示出多态性差异。[结论]ZJU0115(HD)在工厂化培植中生产性状好、高沥水性能稳定,藻泥的干燥能耗降低了近50%,它的育成与应用,有助于推进当前螺旋藻产业迈向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5.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北京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个群体的220棵优树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2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8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2~8个不等,平均4.05个。群体观测和期望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429和0.440,Shannon信息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为0.756和0.380。5个群体中,百花山和云蒙山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雾灵山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AMOVA分析结果显示,2.6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剩余97.3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遗传分化系数仅为0.023,表明北京市华北落叶松优树群体遗传分化程度很低。基于Nei's遗传距离可以将5个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四海镇和雾灵山归为第Ⅰ类,松山归为第Ⅱ类,百花山和云蒙山归为第Ⅲ类。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与上述聚类分析结果大体一致。以上研究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6.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产量的重要生物胁迫之一。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培育具广谱、持久稻瘟病抗性的品种并推广种植。本研究以优质、高产、感稻瘟病的京作1号为轮回亲本,与稻瘟病抗性基因Pi9、Pigm和pi21的供体材料进行杂交、回交和复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农艺性状筛选,培育不同的单基因导入系和聚合系。苗期人工接种多个稻瘟病菌的结果显示,Pi9抗性改良系的抗性频率达到100%,Pigm抗性改良系平均为90%,均极显著高于轮回亲本京作1号的抗性频率,且农艺性状与京作1号基本一致。pi21抗性改良系的抗性水平与京作1号没有明显差异,单株产量极显著低于京作1号。与轮回亲本相比,Pi9和pi21聚合系的抗性频率极显著提高,达到93.33%,但单株产量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证实了Pi9和Pigm基因在大幅度提高抗瘟性的同时对主要农艺性状影响小,都具有较大的育种利用价值。基因pi21抗谱较窄,抗性不强,且可能存在对产量的负效应,不宜单独用来改良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需要与抗性强的主基因聚合,通过多次回交和自交打破该基因与产量的不利连锁累赘。  相似文献   
117.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仪分析1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瘤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结果:160例MM患者中CD38、CD138均为阳性,CD7、CD34、CD3、CD10均为阴性,其他抗体阳性率分别为CD56(61.5%)、CD117(18.8%)、CD19(6.5%)、CD20(12.5%)、c Kappa(71.0%)、c Lambda(76.3%)、CD81(58.1%)、CD45(46.9%)、CD27(14.3%)、CD28(17.4%)、CD33(21.4%)。CD20在小于60岁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60岁以上患者[(78.91±16.84)%vs(38.31±11.29)%(P0.05),CD28在大于60岁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患者[(70.81±19.44)%vs(43.97±11.25)%](P0.05)。CD28、CD45在女性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男性患者[(71.75±25.20)%vs(47.25±12.04)%](P0.05)、[(74.04±19.07)%vs(48.42±25.10)%](P0.05)。CD20的表达在Ⅲ期患者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84.82±11.25)%vs(42.01±7.15)%](P0.05),而CD117的表达与此相反[(49.13±14.06)%vs(77.07±25.92)%](P0.05)。在女性患者中,CD81的表达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明显升高[(43.87±24.43)%vs(74.59±22.94)%](P0.05)。在小于50岁的患者中,女性CD117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83.4±0.42)%vs(45.75±2.19)%](P0.05),而CD81的表达与此相反[(39.20±24.14)%vs(81.52±22.05)%](P0.05);在51~60岁的患者中,男性患者CD33的表达明显高于女性[(94.53±3.06)%vs(45.37±15.28)%](P0.05);在60~70岁的患者中,各分子的表达在男女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在大于70岁的患者中,男性CD117的表达明显高于女性[(70.40±31.40)%vs(53.50±29.98)%](P0.05),而c Kappa的表达与此相反[(32.58±13.90)%vs(76.98±22.42)%](P0.05)。结论:骨髓瘤细胞表达以CD38、CD138抗原为主,仅部分患者可伴有抗原CD56、CD117、CD19、CD20、cKappa、cLambda、CD81、CD45、CD27、CD28、CD3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8.
肿瘤表观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年来遗传学改变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焦点,近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异常表观遗传修饰在肿瘤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其变异会导致基因转录异常。表观基因组学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文章主要介绍目前已知的肿瘤表观基因组学相关内容,阐述表观遗传修饰与肿瘤的紧密关系及异常表观遗传修饰作为生物标记在肿瘤诊断、预后及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9.
H37Rv是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有毒株,H37Ra是从H37Rv获得的稳定减毒株,但目前H37Ra毒力减弱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利用表型芯片系统,高通量分析H37Ra生长表型,并与H37Rv表型比较,筛选两菌株表型差异,分析与H37Ra毒力减弱可能的相关表型及分子机制。结果发现,与H37Rv相比,H37Ra耐酸及耐渗透压能力显著下降,且不能利用丁二酸单甲酯和吐温40作为碳源。结核分枝杆菌耐酸能力直接影响其在吞噬体中的生存和代谢,耐高渗能力影响其必需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代谢途径的改变影响其在宿主内的能量摄取,三者改变均可能与H37Ra毒力减弱相关。  相似文献   
120.
【目的】脂类转移家族蛋白基因编码一类参与脂类转运及代谢的蛋白。本研究旨在构建华癸中慢生根瘤菌3个脂质转运家族蛋白基因的突变株,检测及分析突变体与紫云英共生条件下的表型及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预测转脂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功能,采用荧光定量技术检测目标基因在自生和共生条件下的表达特性,通过插入突变技术构建目标基因突变株,并进行植物盆栽实验考察其共生表型。【结果】MCHK-5577、MCHK-2172和MCHK-2779基因编码蛋白属于START/RHO alpha_C/PITP/Bet_v1/Cox G/Cal C(SRPBCC)超家族,包含脂类转移结构域,参与脂类转运或代谢,与百脉根等中慢生根瘤菌相应基因的序列相似性达95%以上。这3个基因在共生条件下的表达水平都增高。分别构建了MCHK-5577、MCHK-2172和MCHK-2779基因突变菌株,与野生型菌株7653R相比,接种突变株MCHK-2172mut、MCHK-2779mut和MCHK-5577mut后的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根瘤固氮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华癸中慢生根瘤菌脂质转移家族蛋白基因在共生互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突变后明显影响共生固氮表型。本文的实验结果为深入研究脂类转移蛋白在共生固氮作用中的功能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