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0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24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γ—氨基本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高灵敏度的氯甲酸芴甲酯柱前衍生荧光检测反相高效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γ-氨基丁酸的方法,内标为己氨酸,固定相为Shim-PackCLC-ODS(M),4.6mm*150mm,填充料5μm;流动相采用二元梯度洗脱,  相似文献   
92.
甘仲平 《蛇志》1998,10(1):22-22
目的探讨心衰患者血清T3、T4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衰患者血清T3、T4水平50例,并与30例病因基本相同心功能代偿者作对照。结果重度心衰者T3、T4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T3、T4水平与病人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的综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3.
为了观察异种血清诱发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及其生成细胞的变化规律,经腹腔注射猪血清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肝内胶原(Col)Ⅰ、Ⅲ、Ⅳ、Ⅴ型和纤连蛋白(Fn)及其生成细胞。结果:①Fn最早在汇管区、小叶间隔内沉积,ColⅢ、Ⅳ、Ⅴ随之增多,停止血清注射后它们都明显减弱或消失;ColⅠ沉积出现最迟,但阳性迅速增强,停止注射后仍较强;②结蛋白(Dm)阳性的肝星状细胞(HSC,原称Ito细胞)其分布和数量变化与Fn和ColⅡ基本同步,而位于汇管区及细胞间隔的原始间叶细胞(PMC)Dm(-)。提示ECM生成细胞可能来自细胞骨架表型不同的PMC和HSC,本模型由于能清晰地显示ECM及其生成细胞而更适用于肝纤维化机制及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4.
高等植物对磷饥饿胁迫的自我拯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磷营养胁迫下,高等植物会采取一系列自我拯救措施,包括将生长环境中的难溶性无机磷和无效态有机磷活化或水解释放有效磷(Pi)、对低浓度有效磷的有效吸收以及对吸收的有限磷源的有效利用.适于这些自我拯救措施,体内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将经受重大调整,这涉及到许多蛋白和酶的含量及活性的变化.与自我拯救密切相关的酶和蛋白的合成大量增加,有些则不同程度地减弱.有些酶,即使酶蛋白含量大大减少,但特殊的活性调节机制使其活性几乎未减弱甚至略有提高.本文主要概述磷饥饿状态下,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种酶、与有机磷利用有关的酶的变化,例如酸性磷酸酶、RNA酶、有关的蛋白激酶以及高亲和力Pi转运蛋白等.  相似文献   
95.
银环蛇血清中神经解毒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环蛇血清中神经解毒因子的研究*沈燕琴邵靖宇**(浙江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杭州310031)关键词β-BuTx;神经解毒因子;银环蛇;磷脂酶A2银环蛇与眼镜蛇同属眼镜蛇科眼镜蛇亚科而不同属的一种剧毒蛇,其毒液中含有两类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不同的神经...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分析其对D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60例糖尿病(DM)患者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DN前期组58例(A组),DN早期组52例(B组)及DN临床组50例(C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61例为对照组(D组)。比较四组受试者血中NGAL、CysC、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EA),及尿中微量清蛋白(UMA)水平的差异,分析血NGAL、CysC与UMA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A、B、C组受试者NGAL、CysC及UMA水平显著高于D组,且CB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BUN和CREA水平均明显高于A、B、D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较D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NGAL、CysC与尿UMA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59,0.64;P均0.05)。结论:DN早期患者血浆NGAL与血清CysC水平显著升高,且二者均与尿UMA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肾脏损害程度及DN早期诊断的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97.
为评估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 )对肺炎链球菌血清分型的可行性,分别采用多重PCR和荚膜肿胀试验对568株肺炎链球菌进行血清分型,并对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68株肺炎链球菌中,213株通过荚膜肿胀试验分出16个血清群,主要有血清群19(23.1%,131/568)、6(5.3%,30/568)、23(1.6%,9/568)、14(1.4%,8/568)、9(1.1%,6/568)、15(1.1%,6/568)等,分型率为37.5%(213/568);356株通过多重PCR分出21个血清群,主要有血清群19(27.8%,158/568)、23(8.5%,48/568)、6(7.4%,42/568)、14(4.4%,25/568)、3(4.2%,24/568)、15(3.5%,20/568)等,分型率为62.7%(356/568)。荚膜肿胀试验鉴定出血清群4和18,但多重PCR未能鉴定;多重PCR鉴定出血清群5、12、35、16、17和22,但荚膜肿胀试验未能鉴定。多重PCR与荚膜肿胀试验对19F、19A血清型的鉴定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这2种方法对肺炎链球菌血清分型结果有差别,多重PCR的分型率高于荚膜肿胀试验。对来源复杂的标本进行肺炎链球菌血清分型,2种方法可相互补充,以提高分型率。  相似文献   
98.
铁过载对大鼠骨髓及肝脾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建立铁过载大鼠模型,观察过量补铁对大鼠骨髓及肝脾组织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铁组、中剂量铁组和高剂量铁组。经隔日腹腔注射每次分别给予右旋糖酐铁0.9 mg、0.3 mg、9mg、18 mg,共干预6周。观察各组大鼠的生长发育状况并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四组大鼠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外铁含量分析,中、高剂量铁组大鼠骨髓基质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铁蓄积,骨髓细胞外铁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铁组大鼠肝脏系数分别升高52%和148%(P0.05),脾脏系数分别升高56%和100%(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铁组大鼠肝组织铁分别升高154%和303%(P0.05),脾组织铁分别升高40%和127%(P0.05),血清铁含量分别升高35%和165%(P0.05)。结论:过量补铁(腹腔给药)可使大鼠骨髓基质出现铁沉积,肝脏和脾脏脏器系数及其组织铁含量显著增加,导致铁在机体内过量蓄积。因此临床铁补充应防止过量长期用药。  相似文献   
99.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存在于成体组织间质部分的多能前体细胞,在体外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及向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的潜能,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MSCs在体外长期培养获得足够数量的细胞是MSCs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目前还没有建立MSCs长期传代培养的最适培养体系。该文分别从培养体系中的基础培养基、血清和生长因子对于MSCs细胞长期传代培养的影响进行了论述,旨在为建立MSCs体外长期传代生长的最适培养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
为探讨短期持续限食对树麻雀(Passer monanus)体重和基础代谢率的影响,及其生理适应的调节机制。以正常饲喂树麻雀为对照组(0D组,D为饥饿天数),以进食量相同和持续限食时间不同的4组(1D、3D、5D和7D)树麻雀为研究对象进行限食驯养。结果显示,体重与个体BMR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r=0.512,P=0.001);5组树麻雀单位体重的基础代谢率(BMR)差异不显著,5D和7D组树麻雀的个体BMR组间差异显著(P0.05);树麻雀的体重驯养前后变化为对照组增加而4个实验组降低,驯养后,1D和7D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降低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3D和5D组相对于1D、7D组出现小幅度的上调,1~7d持续限食树麻雀的体重出现降升降的趋势。结论是:当摄食量不足时,消耗体内的能量储备和降低个体的基础能耗对缓解短期持续限食的生存压力有利,但个体适合度随之降低。体内能量储备和个体基础能耗的相应增加是树麻雀应对饥饿环境的关键,也是其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