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凝血功能指标与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术后发生DVT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00例作为DVT组,同期术后未发生DVT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00例作为无DVT组,比较两组血清TM、P-selectin、HDL-C、血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TM、P-selectin、HDL-C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影响因素。结果:DVT组血清TM、P-selectin、血浆D-D、FIB水平、年龄≥60岁比例高于无DVT组,血清HDL-C水平低于无DVT组(P<0.05)。DVT组血清TM和P-selectin与血浆D-D、FIB呈正相关(P<0.05),血清HDL-C与血浆D-D、FIB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血清TM≥9.50 IU/mL、P-selectin ≥70.00 ng/mL、HDL-C<1.00 mmol/L、血浆D-D≥700.00 μg/L、FIB≥4.00 g/L是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患者血清TM、P-selectin较无DVT患者升高,HDL-C较无DVT患者降低,联合检测血清TM、P-selectin、HDL-C和凝血功能指标可能有助于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SITSSICH风险评分预测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h,rt.PA剂量0.9mg/kg体重)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效果,为使用SITSSICH风险评分指导溶栓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对86名进行rt-PA静脉溶栓(剂量0.9mg/kg体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SITSSICH风险评分,并记录总分及风险水平分层结果,按总分0、1、2、3、4、5、6、7、8、≥9分,分为10组,再按风险水平低危、平均、中危、高危分为4组,记录各组患者溶栓后有颅内出血(包括SICH)的比例,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SITSSICH风险评分0.5分、6分、7分、8分、≥9分各组SICH的比例分别为0.0%、8.3%、10.0%、25%和50.0%,卡方检验得x2=64.38,P〈0.001(线性趋势检验),提示随着SITSSICH风险评分值的增加SICH的比例也在增加,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SITS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低危及平均组的SICH比率为0%,中危、高危组的SICH比率分别11.5%,50%,卡方检验得xZ=-59.52,P〈0.001(线性趋势检验),提示SITSSICH风险水平越高,SICH的比例也越高,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另外,将SITS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分层和出血类型做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到spearman相关系数0.422,P〈0.001;说明SITS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分层和S1CH呈正相关。结论:对于经标准的rt—PA静脉溶栓方案(时间窗为4.5h,rt-PA剂量0.9mg/kg体重)治疗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SITSSICH风险评分分值的增加与SICH风险的增加呈正相关,SITSSICH风险评分是一个能够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sICH风险的简单易行的实用的I临床工具。  相似文献   
13.
朱伟峰  陈露  王芳  胡波  陈萌萌 《微生物学报》2021,61(10):3264-3275
巴氏杆菌(主要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可以引起多种动物疫病(巴氏杆菌病),同时也引起人类感染发病。[目的] 研究巴氏杆菌糖酵解酶对宿主细胞(兔肾细胞)和两种常见分子[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和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Plg)]的黏附作用。[方法] 采用原核表达系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糖酵解酶进行表达并纯化及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菌体表面蛋白定位检测、黏附与黏附抑制等实验探究巴氏杆菌糖酵解酶的黏附作用。[结果] 菌体表面蛋白检测结果显示除烯醇化酶和丙酮酸激酶外的7个糖酵解酶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表面存在。这7个糖酵解酶均能黏附兔肾细胞,但仅有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的多克隆抗体能对多杀性巴氏杆菌黏附宿主细胞产生抑制作用。Far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9个糖酵解酶均能结合宿主Fn和Plg。招募抑制实验结果显示磷酸葡萄糖异构酶、醛缩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抗体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结合Fn和Plg都有抑制作用,磷酸果糖激酶、丙糖磷酸异构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磷酸甘油激酶抗体仅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结合Fn或Plg有抑制作用。[结论] 多杀性巴氏杆菌糖酵解酶成员葡萄糖异构酶、磷酸果糖激酶、醛缩酶、丙糖磷酸异构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磷酸甘油激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在多杀性巴氏杆菌黏附宿主细胞或分子过程中发挥作用。该研究的完成将加深巴氏杆菌病分子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标识筛选、新型疫苗创制和药物靶标筛选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梁轩  汪智军  袁道先  杨平恒  贺秋芳 《生态学报》2013,33(10):3031-3038
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重庆青木关岩溶区典型植被下的土壤水进行了月动态取样,分析了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岩溶土壤系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及其碳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针叶林地土壤水的DIC浓度和δ13CDIC值相对较低,分别为59.12 mg/L和-17.22‰,31.47 mg/L和-16.37‰;而旱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土壤水具有较高的DIC浓度和δ13CDIC值,分别达153.88 mg/L和-12.2‰,221.82 mg/L和-11.9‰,97.30 mg/L和-11.23‰,其中灌丛和退耕还林地的δ13CDIC值与DIC浓度呈正比,且雨季较旱季偏高约4‰—5‰。根据δ13CDIC值,结合各植被类型下土壤水DIC浓度与其相应的土壤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判断旱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等岩溶土壤水中的DIC主要来自土壤中碳酸盐岩矿物的碳酸溶蚀,即岩溶土壤中存在着碳酸盐岩碳酸溶蚀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壤系统向大气排放的CO2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片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试验组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加口服阿托伐他汀片治疗。14天后观察两个组的治疗效果,并且进行血脂(TC、TG、LDL-C、HDL-C)、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细胞刚性指数)等指标的检测,以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细胞刚性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0%(44/50),高于对照组的66.0%(33/50)(P0.05)。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片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疗效显著,且具有明显的降脂效果。  相似文献   
16.
抗凝药物有助于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最常使用的传统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目前有一类新的口服抗凝药物已经用于临床,为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带来了一种更方便、安全和有效预防血栓的治疗选择。本篇综述主要针对传统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及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以及选择性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对迄今为止传统抗凝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临床使用经验、优缺点、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最新临床用药进展进行综述,为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提供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预测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献血者作为对照组(Ⅰ),同时选择82例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下肢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Ⅱ)。分别在骨折后第2天、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0天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实验组(Ⅱ)与对照组(Ⅰ)TEG各参数差异,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Ⅱ)82例研究对象中有63例(76.83%)于术后一周内出现高凝状态。与对照组(Ⅰ)比较,实验组(Ⅱ)骨折第2天、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0天R、K缩短,Angle角、MA、CI值均延长。与手术当日比较,实验组(Ⅱ)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R和K明显缩短,Angle角、MA、CI值均明显延长(P0.05),与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比较,术后第10天R、K延长,Angle角、MA、CI值有缩短趋势。结论:血栓弹力图能及时准确监测下肢骨折患者凝血状态变化情况,及时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发生风险,为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前列腺素E1(PGE1)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CMVD)治疗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92例CMVD患者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47例)及常规治疗组(45例)。PGE1治疗组给予PGE1静脉注射,10μg/次,一日一次。常规治疗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一日一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0天。通过治疗前后各组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观察PGE1对CMVD的治疗效果。结果:PGE1治疗组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中的5个维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频率、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的满意程度、疾病认识)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此外,PGE1治疗组患者血清TM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调(PGE1治疗组18.25±7.84 vs常规治疗组23.1±9.11,P0.05),血清SOD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GE1治疗组78.23±18.61 vs常规治疗组71.01±19.1,P=0.07)。结论:PGE1能够缓解CMVD患者的心绞痛状态,提高CMVD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TM水平、保护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原花青素对磷酸三钙(TCP)磨损颗粒诱导小鼠颅骨溶解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TCP磨损颗粒(TCP)组、原花青素(0.2mg/kg,1mg/kg,5mg/kg)组,每组12只。将TCP磨损颗粒30mg包埋于小鼠颅骨顶部构建假体周围模型,于术后第2日颅顶局部注射原花青素,隔日1次。2周后处死小鼠采血、取颅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和HE染色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和破骨细胞生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假体周围骨组织中破骨细胞调控基因TRAP、capthesinK、c-Fos和NFATc1的mRNA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假体周围骨组织中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TCP组假体周围骨溶解面积、破骨细胞生成及其调控基因mRNA水平显著增加(P<0.05),血清MDA含量均明显升高、T-AOC水平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假体周围骨组织中Beclin-1和LC-3均表达显著上调、LC-3I向LC-3II转换明显增加(P<0.05)。与TCP组比较,原花青素组假体周围骨溶解面积、破骨细胞生成及其上述调控基因、血清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血清T-AOC含量和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且Beclin-1和LC-3等蛋白表达及LC-3I向LC-3II转换也明显下调。结论:原花青素对TCP磨损颗粒所致的假体周围骨溶解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自噬的活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AMD患者60例(96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为对照组(n=30,46眼)和实验组(n=30,50眼),对照组给予雷珠单抗治疗,实验组给予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眼部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VEGF、PDGF水平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3个月后眼内压(IOP)、黄斑中央区厚度(CMT)、脉络新生血管(CNV)面积低于对照组,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3个月后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VEGF、PD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可改善AMD临床症状,促进视力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血液流变学、血清VEGF、PD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