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龙巧仙 《蛇志》2013,25(2):244-245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方法 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解决患者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压疮、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果 77例患者住院期间仅1例发生患肢肿胀,经治疗及促进患肢功能锻炼后好转.结论 循证护理对提高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效果、降低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7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AS)、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OM)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评分VAS及ROM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SS评分、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ROM、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以及股骨前髁偏距(ACO)与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而内翻畸形角度与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并且术前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及PSA与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SS评分标准对膝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F-36健康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评分低于术前(P0.05);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前,且膝关节伸直和最大屈曲状态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膝关节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率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膝前区疼痛2例,经对症治疗均获得缓解。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股骨颈骨折及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涌泉、足三里穴位雷火灸,并分别于术后第1、5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数值,于术后第7天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干预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凝酶对髋关节置换术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61例,采用双盲、随机的方法分为实验组83例和对照组78例,所有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对照组采用术前给予低分子肝素处理,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注射用血凝酶及低分子肝素处理。术后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24 h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术后24 h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值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均下降,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纤维蛋白原Fib值均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患者术后24 h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是于术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中使用注射用血凝酶不受低分子肝素的抑制,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目前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治疗的最新观点。方法:通过网络检索CNKI和Pub Med数据库等关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性治疗静脉血栓形成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主要以"total joint arthroplasty;venous thromboembolism;prophylaxis"为关键词。结果:三份权威临床指南(ACCP、AAOS、NICE)最近均有更新;更新后的三者都认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对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是必要的;都建议对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进行药物结合机械的综合预防措施;认为单独的机械预防同低分子肝素一样有效;都肯定了新口服抗凝药物及fondaparinux的临床疗效;在不推荐对无临床症状的患者行超声检查、不推荐预防性放置下腔静脉滤网问题上达成了部分共识;但在最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开始治疗的时间、治疗的持续时间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地位问题上存在争议,甚至意见完全相左。结论:目前的指南虽然部分意见尚不统一,但基本原则已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单髁置换术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9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UKA组和TKA组,每组各47例。UKA组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TKA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KSS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KA组相比,UKA组VAS评分水平较低,KSS评分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KA组相比,UK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单髁置换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行预防性药物,物理预防以及系统性功能锻炼.结果:181例术后患者中有41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细致的护理和有效的措施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关键,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可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后的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了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阿司匹林组(39例)术后12 h开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利伐沙班组(41例)术后12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术后痛觉感受,引流量及随访1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术后,两组Plt、APTT和PT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阿司匹林组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利伐沙班组接近术前正常水平。与术前1 d相比,术后5 d,术后10 d两组痛觉感受明显降低(P0.05),且阿司匹林组痛觉感受在术后5 d,术后10 d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术后第1天,第2天,利伐沙班组引流量均明显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随访1个月期间,阿司匹林组并发症12例,利伐沙班组7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均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安全有效。利伐沙班在抗凝作用上更强,能减少术后出血量,相比之下,阿司匹林可以减轻术后患者疼痛感受,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4月8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入选实验组,2000年1月-2004年12月7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怠者入对照组,对对照组实行系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固术期康复训练程序.结果:实验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按Charnley标准评分,优良率80%;对照组优良率为60%,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利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高龄人群中髋关节骨折或坏死的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该类疾 病的方法主要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但高龄患者身体机能出现衰退,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因此,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的围术期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探讨流程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为护理工作提供参 考。方法:选择我科2010 年12 月至2013 年6 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 位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 模式和流程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出现,髋关节 功能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且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采取流程管理模式对高龄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高龄人群中髋关节骨折或坏死的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该类疾病的方法主要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但高龄患者身体机能出现衰退,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因此,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探讨流程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为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位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模式和流程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出现,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且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流程管理模式对高龄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4月-2015年7月期间因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入院接受治疗的8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4例,行UKA手术,对照组45例,采用TKA手术方式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均有明显膝关节疼痛,术后膝关节疼痛均明显改善,组间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23,P=0.2500.05);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HSS评分相对于术前均显著改善,研究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111.2±18.8)度高于对照组的(98.6±14.7)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87.6±13.7)分高于对照组的(73.2±1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膝关节屈曲至90度时间比对照组短,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2.303,P=0.0240.05)。结论: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采用UKA与TKA均能取得一定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改善膝关节功能,但UKA临床疗效较好,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NLR、MPVLR、MPV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于本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筛选80例开展研究,纳入对象接受手术治疗后3到5日内接受彩色超声下肢DVT检查,依据检查证实是否发生下肢DVT作为分组标准,将结果证实发生下肢DVT患者43例纳入观察组,未发生的37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同时接受血常规检查,汇总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并依据结果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NLR),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计数(MPVLR),对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判断发生/未发生组别患者各项指标从差异,进而评价MPV、NLR、MPVLR对术后急性下肢DVT形成诊断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生下肢DVT与未发生下肢DVT患者,在性别、年龄、慢性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体质量指数等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和未发生下肢DVT患者相比,发生下肢DVT患者中心粒细胞相对较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相对加高(P<0.05)。两组在白细胞上差异不大(P>0.05)。发生下肢DVT患者MPV、NLR、MPVLR明显高于未发生手术患者(P<0.05);肿胀天数在7天及以上、高于7天患者在NLR指标上差异不大(P>0.05),而在MPVLR上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PV、NLR、MPVLR指标对于判断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判断是否发生急性下肢DV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MPVLR可作为下肢DVT早期诊断典型指标,为临床提供疾病判断依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和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2019年4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FNB组和ACB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引导下单次注射,术后均给予标准化抗凝治疗。术后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节点的疼痛评分、股四头肌肌力及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6、12、24、48、72 h患肢术区局部疼痛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B组患者术后2、6、12、24、48 h股四头肌肌力均明显高于FNB组(P0.05),术后72 h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无明显差异(P0.05)。ACB组在术后患者首次直腿抬高时间(4.5±4.6)h,显著低于FNB组在术后患者首次直腿抬高时间(25.6±12.6)h,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给予两组患者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复查结果显示,FNB组19例患者中共有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均为肌间隙静脉血栓形成;ACB组20例患者中无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NB与AC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方面无明显差异,但ACB组较好的保留患者术后早期股四头肌肌力,对于术后功能锻炼和快速康复有较积极的作用,两种神经阻滞方式对患者VTE风险的影响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 年7 月-2015 年3 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0 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THA 组)和双极人工股 骨头置换组(BHA 组),每组45 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效果。结 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A 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HA 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年,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年及三年,THA 组手术优良 率明显高于BH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和BHA 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THA具 有更好的远期疗效,而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5例(30髋)按病因分三组,A组酒精性17例,B组为激素性6例,C组潜水性2例,记录各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患髋功能,X片等,并进行Harris评分,对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三组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89.7±2.8)、(81.5±3.1)分、(87.8±2.9)分,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假肢松动髋数率分别为4.8%、16.7%、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随访3年总体髋部优良率分别为100%、83.3%、10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较好,对酒精性病因患者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