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19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痛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寻求护理干预的有效途径.方法:自行设计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调查表,通过调查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128例年龄在68~9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通过临床医师知道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占100%;知道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意义的占35%;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遇到问题而自行停药的占0%;健康教育后能坚持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占95%.结论:相对于老年冠心痛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极大地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家属的教育也很重要.通过健康教育干预,使其掌握药物的基本知识,告知获益大于风险,启动家庭支持系统,可显著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发生消化道出血(GIB)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调整,评价其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PCI围术期发生GIB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55%),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45%)。PCI围术期发生GIB的患者,除扩容、输血、抑酸、保护胃粘膜等支持疗法外,依据临床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后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包括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再次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卒中)及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率。结果:40例患者PCI成功39例(病例成功率97.5%),1例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导丝未通过,1例(2.5%)AMI患者PCI术后第5天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SAT)。出院后3月内,2例未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有心绞痛发作,无死亡,所有患者均无消化道再次出血,MACCE发生率(7.5%)。结论:PCI围术期发生GIB的患者,依据临床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不增加MACCE风险及消化道再次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5'-核苷酸酶(5'-NT)、血清内毒素(LPS)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中的表达.为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寻找更有效的检测指标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酶法速率法检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胆淤组)及健康妊娠者(对照组)血清5'-NT的活性,ELISA检测两者血清TNF-α的含量,并检测常规肝功能指标.结果:胆淤组患者血清5'-NT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胆淤组的血清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胆淤组常规肝功能指标(ALT、AST、GGT、ALP)均高于对照组,且5'-NT与ALT(r=0.763,P<0.05)、AST(r=0.684,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5'-NT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肝功能水平密切相关,TNF-α在患者体内的高表达,提示在胆汁淤积期积极抗炎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患者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04.
目的:通过比较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对冠状动脉支架术(PCI)后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对PCI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60例实施PCI后常规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40mg/d,20例),泮托拉唑组(40mg/d,20例)和对照组(20例),连续用药30d。分别在服药前1d及服药15d,30d用血栓弹力图检测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值和比浊法检测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并观察30d各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与对照组相比,服药前1d及服药15d,30d用血栓弹力图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和比浊法检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均无明显变化;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服药15d,30d与服药前1d相比,每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升高,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5d和30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三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均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服药组间比较,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具有增强血小板抑制,降低血小板凝聚的作用,而不同机制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对PCI术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不降低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同时明显降低患者胃肠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5.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变化不仅与各种肠道疾病相关,而且还与衰老性疾病(如肌少症)密切相关。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骨骼肌质量、力量和体力丧失的综合征。到目前为止,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其代谢产物来影响骨骼肌的动态平衡,这被认为是肌少症发生的可能的生物学基础。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肌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肠道菌群在肌少症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并展望肠道菌群在临床预防和治疗肌少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酰(AcSDKP)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法和^3H-TdR掺入法检测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结果:PD3F在1~20ng/ml浓度范围内对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均有促进作用。且随着PDGF浓度的增加,其促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作用增强,并在10ng/ml浓度时PDGF的促增殖和胶原合成效应最强。在10^-10~10^-8mol/L浓度范围内,AcSDKP对PDGF介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在10叫mol/L时,AcSDKP抑制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作用最强。结论:AcSDKP对PDGF介导的心脏成纤维增殖和胶原合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其抗心脏纤维化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07.
于洪炜 《蛇志》2007,19(2):102-102
特发性精子减少症是由于睾丸功能紊乱所致的男性不育症,包括精子密度低、活动率低或精子形态异常,是男性不育症的常见病因。作者近8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年龄24~36岁,平均31岁。不育1~6年,平均3·5年。配偶作妇科检  相似文献   
108.
蛋白酶3(proteinase 3,PR3)是中性粒细胞分泌的主要丝氨酸蛋白酶之一,其生物学功能广泛,不仅能降解多种组织蛋白,还可通过加工细胞因子、受体等调控炎症反应,与慢性炎症性疾病如血管炎性肉芽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囊肿性纤维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作为疾病防治靶点.本文主要综述了PR3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期望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9.
编码核层蛋白A(lamin A)的LMNA基因突变导致法尼基化的核层蛋白A前体(prelamin A)不能被进一步加工成成熟的核层蛋白A,从而导致一种Hutchinson-Gilford早老症综合征(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HGPS)。一种更严重的早老症——限制性皮肤病(restrictive dermopathy,RD),是由于缺失核层蛋白A前体加工过程中的剪切酶ZMPSTE24引起的。ZMPSTE24的缺失阻止了法尼基化的核层蛋白A前体不能正常加工成为成熟的核层蛋白A,同时导致法尼基化的核层蛋白A前体的堆积。在HGPS和RD病人的成纤维细胞中,发现法尼基化的核层蛋白A前体都定位在核膜,从而影响细胞核膜的完整性,并导致细胞核形的异常,进而导致衰老。最近研究表明经过法尼基酰转移酶抑制剂(farnesyltransferase inhibitor,FTI)处理后的细胞的核形异常减少。同时,FTI能够改善HGPS和RD小鼠的早老症状。本文就核层蛋白A前体的法尼基化对衰老的影响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评价血S100B蛋白和尿乳酸/肌酐对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动态检测术后24、48和72h的血S100B蛋白和尿乳酸/肌酐比值水平,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肝性脑病将受试者分为肝性脑病组与非肝性脑病组,并对肝性脑病组患者进行临床分度。结果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发生肝性脑病组72h内血S100B蛋白含量和24 h内尿乳酸/肌酐比值水平明显高于非肝性脑病组(P<0.001);72h内血S100B蛋白含量和24 h内尿乳酸/肌酐比值之间及与肝性脑病的临床分度呈正相关(P<0.001);当血S100B水平在28ng/L,尿乳酸/肌酐比值在0.47时,单独检测72h血S100B蛋白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2%、93.6%;尿乳酸/肌酐比值预测肝性脑病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度以术后24h最高,分别为89.3%和91.7%;如检测72h血S100B蛋白的同时监测术后24h尿乳酸/肌酐比值可显著提高肝性脑病诊断的准确性,联合应用两项指标进行检测,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和98.6%,较两种方法单独应用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提高。结论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以临床表现为基础,同时监测72h内血S100B蛋白和24h尿乳酸/肌酐比值,对提高术后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分度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