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6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23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最近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翁心华疑难发热病例精选与临床思维》已与读者见面了。全书四章。第一章以"千变万化感染病,经验检验相益彰"为题,例举了包括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分枝杆菌感染及其他各种病原菌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的疑难病例,每个案例的标题明了、直入主题。第二章以"肿瘤发热最隐匿,踏破铁鞋终寻得"为题,点出了众多的肿瘤性疾病以发热为初发或长期表现,颇值得重视。第三章以"如魅似幻风湿病,炎症感染本相连"为题,点出了风湿病诊断上的困惑。第四章以"发热待查虽纷繁,内在规律需坚持"为题,点出了疑难之中仍可找寻各自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2.
长期以来,由于人肠道病毒种类众多,以隐性感染为主,引起的疾病症状从轻到重、表现多样,病原检测手段有限等原因,人们对人肠道病毒及其感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缺乏全面了解和认识。随着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国频发人肠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病的流行,有必要对其及所致疾病再认识。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分析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2008~2011年49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结果为不确定的标本,对人群分布、WB条带特点、随访复检情况及抗体转归情况进行探讨,揭示WB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研究对象均来自德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中的抗体检测替代策略和WB确证标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008~2011年WB检测的2 452份样本中,有2.00%(49/2 452)为HIV抗体不确定,人员构成以自愿咨询检测者所占比例最大,占26.53%。S/CO值从大到小均有分布,但S/CO值≥10的样本复检阳性率较高,为83.33% (5/6)。WB结果呈现12种不确定的条带模式,以p24和gp160为主,其余10种呈散在分布。49例HIV抗体不确定者有27例成功进行了随访复检,其中8例HIV抗体复检转为阳性,转阳率为29.63%(8/27)。处于感染窗口期、临床期的患者及处于某些特定生理时期的正常人群都可能出现HIV抗体不确定的结果,因此除对实验的各个环节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及对出现不确定结果的受检者加强随访外,必要时应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及流行病学调查辅助,从而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4.
目的:观察腹腔感染大鼠肠屏障损伤后肠道通透性的改变与I-FABP表达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仅行简单的剖腹手术)和腹腔感染(采用CLP盲肠结扎穿孔法制作腹腔感染模型)术后12h、24 h、36h、48 h组,每组8只,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测定血浆D-乳酸和I-FABP含量.结果:腹腔感染后12h,大鼠血浆D-乳酸含量开始增加(P<0.05),血浆I-FABP含量也开始增加(P<0.01);血浆D-乳酸含量在24 h达到最高值(P<0.01),血浆I-FABP含量在36h达到最高值(P<0.01).大鼠血浆D-乳酸水平与I-FABP具有显著相关性(r=0.626,P<0.01).结论:腹腔感染状态下,肠屏障严重受损,肠粘膜通透性的改变与血浆I-FABP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究泌尿生殖道非淋茵性感染的病原学以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2011年12月确诊的2136例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标本采集,对病原体及其耐药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淋茵感染泌尿生殖道病原茵主要为CT及支原体,男性患者CT感染率高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支原体感染率高于男性患者,此外,念珠茵、滴虫及其他难以检出细菌亦属于致病病原茵的一种;在12种抗生素中,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及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均〉80%,罗红霉素、红霉素及环丙沙星敏感度较低,均〈20%。结论:非淋茵感染泌尿生殖道病原菌主要为CT及支原体,男性患者CT感染率高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支原体感染率高于男性患者,病原茵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及交沙霉素耐药性较低,但不同地域病原茵耐药性亦存在差异,应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耐药性检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感染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血液科住院患者临床分离出病原菌的情况。结果:原发病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为主。共培养出致病菌357株,包括革兰阴性杆菌(40.8%);革兰阳性球菌(24.1%);真菌(35.1%)。引起感染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为粪肠球菌,最常见的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杆菌来源为血29.4%,痰46.6%,尿10.3%;革兰阳性球菌来源为血14%,痰47.7%,尿10.4%;真菌来源为血8%,痰60.8%,尿4%。66.4%真菌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1.5×109/L。结论:血液病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呼吸道是主要感染部位。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感染患者,真菌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骨科病人术后感染原因分析及围手术期护理预防.方法:将400例骨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组200例,治疗组给予舒适护理,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治疗组的助眠药和镇痛药的使用情况、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进一步加强手术室管理,强化无菌观念,对改进手术室整体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8.
目的:研究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降低院内感染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院内收治的186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对存在院内感染患者的感染类型、病原菌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研究。结果:1860例患者中共计65例出现医院感染情况,发生率为3.49%,感染类型主要为骨髓炎占35.38%,肺部感染伴血气胸占23.08%,颌面部创伤后发生颅内感染占18.46%;65株病原菌中包括38株革兰氏阴性菌,占58.46%,23株革兰氏阳性菌,占35.38%,4株真菌,占6.15%;病程、骨折部位、损伤程度及住院时间为开放性骨折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有利于医院防治工作的开展,为医院感染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9.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痰培养检测在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分析痰培养菌群的分布情况以及PCT的检测结果,对比痰培养细菌感染者及真菌感染者的菌种分类及PCT检测结果。结果:检出病原菌的患者PCT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菌群及未见细菌生长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菌感染PCT阳性比例与真菌感染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中,革兰氏阳性菌的PCT水平(0.74±0.33μg/L)与革兰氏阴性菌(0.72±0.24μg/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感染中,白假丝酵母菌及烟曲霉菌的PCT阳性比例最高,分别为60.00%及80.00%。结论:血清PCT与痰培养检测应用于评价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反馈意义,但无法确定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究竟是细菌感染亦或是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30.
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复发是新发结核病的主要来源,其中耐药结核病所占比例较大,使耐药LTBI复发的防控成为结核病研究的重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是开展耐药结核病防控相关机制研究、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药物和疫苗研究的基础。目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缺乏,而已有的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潜伏-复发感染模型存在缺陷,如小鼠模型的潜伏期荷菌量偏高、复发期变异大,而猴模型的潜伏期和复发期不可预测。模型的可控性差使其应用困难,且缺乏可用的免疫学评价指标,导致远期复发无法预测。因此,基于现有H37Rv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展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通过选用新的抑菌剂和诱导剂,制备有稳定潜伏期、潜伏时长适中、复发起点和复发水平变异小的动物模型,是未来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