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微管与肿瘤细胞运动——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三种不等恶性程度人结肠腺癌细胞株HT-29分化较好,呈上皮样,细胞排列紧密,呈聚集性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微管不甚明显。SW480及SW620细胞呈梭形。细胞间松散,常呈单个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微管十分丰富,该种形态特征与原发肿瘤恶性程度一致,前为高分化结肠腺癌,后为高恶性度结肠腺癌,具较强转移潜能,加入TGFβ1后,三株细胞均呈生长加速,多见分裂相,但微管未见明显改变,说明细胞快速分裂并非肿瘤浸润的唯一原因,加入道诺红菌素作用后,SW480及SW620微管结构出现明显改变,表现为断裂,卷曲或呈颗粒状。提示道诺红菌素能破坏细胞微管成分,微管的破坏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相似文献   
652.
被毛孢属一新种—长座虫草的无性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长座虫草Cordyceps longissima Kobayasi的无性型为长座被毛孢新种Hirsutella longissima sp.nov.。用子囊孢子分离得到的无性型与子座柄部粘片所见的被毛孢相同;用分离菌在米饭培养基上人工诱发出的子座与天然子座相似,这表明长座被毛孢为长座虫草的无性型。  相似文献   
653.
江西井冈山地区的两个虫草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江西井冈山地区发现两个虫草新种,它们是江西虫草(草木王) (Cordyceps jiangxiensis Z.Q.Liang , A.Y.Liu et Y.Ch.Jiang )和井冈山虫草(Cordyceps jinggangshanensis Z.Q.Liang, A.Y.Liu et Y.Ch.Jiang)。前者以子座丛生,菌核白色,较细的分隔细胞(5.5~7.5×1.0~1.2μm)和锥形子囊帽与其近缘种相区别。后者的鉴别特征是,子座纤细,子囊壳显著黑色,子囊孢子的宽度达3μm。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真菌资源研究室(LFRGU)。  相似文献   
654.
从重庆低海拔地区采得一株虫草,命名为重庆虫草(Cordyceps chongqingensis Zheng et al).采用子囊孢子、内菌核和子座的多途径分离法,获得同一种菌.并且该无性型菌株在实验室加富米饭培养基上培养,自然条件下约1.5月开始长出白色子座.同时,以菌丝干重为指标,考核了不同碳源、氮源、发酵温度、培养基初始pH等因素对菌丝量的影响,筛选出摇瓶生长培养基为:NaNO3 0.2%,K2HPO4 0.1%,KCl 0.05%,MsSO4·7H2O0.05%,FeSO40.001%,蔗糖3.0%,蚕蛹粉0.5%,豆饼粉0.5%.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虫草菌的最佳生长条件为:pH 5.0,温度28℃,转速200 rpm.在此优化条件下,其菌丝量在第7 d达最大值,即35.6 g/L.  相似文献   
655.
目的链尿佐菌素加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SD雄性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3周后,采血检测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按25mg/g体重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尿佐菌素,3d后,行糖耐量实验,对糖耐量异常大鼠继续喂以高糖高脂饲料,在第2、第4周再两次采血检测糖尿病鼠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高脂喂养大鼠血清胰岛素明显上升(P〈0.01),但血糖无变化(P〉0.05),糖尿病鼠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糖高脂喂养能致大鼠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辅以小剂量一次性注射链尿佐菌素而造成的糖耐量异常,可成功复制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656.
北冬虫夏草菌丝体片段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诱变育种提高北冬虫夏草菌种虫草多糖的含量。方法:对北冬虫夏草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制备菌种,以此作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线、微波及其二者结合分别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并以其多糖含量为试验指标,探究北冬虫夏草菌丝体片段的诱变育种。结果:通过复合诱变(紫外40s、微波5s,生长正常)的菌株,经测定其多糖含量比对照菌株高17%。结论:通过对北冬虫夏草菌丝体片段进行诱变,找到多糖含量显著提高的菌株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57.
链脲佐菌素诱导SD和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SD和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观察大鼠品系、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对大鼠成模率、死亡率的影响,同时研究利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判断大鼠糖尿病成模率的意义。方法设置共同的正常对照组,①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中剂量组(55 mg/kg)和高剂量组(65 mg/kg);②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STZ(55 mg/kg),与①中的Wistar大鼠作对比;③SD大鼠随机分为一次给药组和两次给药组,注射剂量均为55 mg/kg,观察期间进行OGTT。结果①Wistar大鼠成模率和死亡率均高于SD大鼠;②采用SD大鼠、中剂量给药和两次给药的方式可提高成模率,并降低死亡率;③在有明确胰岛病理改变的模型组大鼠,其OGTT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空腹血糖异常阳性率。结论用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Wistar大鼠成模率和死亡率均高于SD大鼠;选用中剂量给药及两次给药的方式可提高SD大鼠成模率,并降低死亡率,维持时间较长。在动物实验中OGTT比空腹血糖监测更有诊断意义,不易造成漏诊。  相似文献   
658.
从假单胞菌M18株(Pseudomonassp.M18)中,克隆了las系统的双元组分lasI和lasR基因,它们的编码产物属于LuxI—LuxR调控因子.运用同源重组技术,分别构建lasI和lasR基因的染色体失活突变株,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抗生素藤黄绿脓菌素(Pit)和吩嗪-1-羧酸(PcA)的产量均分别提高了4~5倍和2~3倍.在lasI和lasR突变株的反式互补实验中,两种抗生素的产量回复到野生型水平.pltA’-lacZ和phzA-'lacZ翻译融合的测定结果进-步证明lasI和lasR的编码产物对Plt和PCA生物合成基因簇具有负调控作用.las系统正调控细菌的群集运动,在lasI和lasR的失活突变株中,细菌的群集运动能力消失.对lasI和lasR突变株和野生型的生长曲线的研究发现,lasI和lasR基因的编码产物对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las系统作为整体调控因子的编码基因,参了与细胞内多种生物活动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59.
培养基成分对提高虫草菌素含量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蛹虫草 (Cordycepsmilitaris)的无性形Peacilomycesmilitaris 97- 0 70 6为材料 (以下简称 0 70 6菌株 ) ,研究提高其主要活性成分———虫草菌素 (cordycepin)含量的培养基成分。结果表明 ,最好的一个培养基配比可将 0 70 6菌株的虫草菌素含量提高到 1 2 1% ,比用Czapek培养基 (CK)发酵得到的 0 15 %提高 8 1倍。为进一步提高虫草菌素含量奠定了基础。 0 70 6菌株接种于PDA斜面 ,2 7℃ ,7d ,活化 3次 ,然后接种于蛋白胨 2 0 0 %、蔗糖 2 0 0 %、MgSO4·7H2 O 0 0 5 %、KH2 PO40 10 %的液体母种培养基中 ,14 0r/min ,2 7℃ ,摇瓶培养 84h ,再将液体母种以 5 0 0 %的种子量接入蛋白胨 2 0 0 %、酵母膏 3 0 0 %、麦芽糖 3 0 0 %、蔗糖4 0 0 %、KH2 PO40 10 %、NH4Cl0 2 0 %、MgSO40 0 5 %的培养基中 ,14 0r/min ,2 7℃摇瓶培养 192h ,得 0 70 6菌株的虫草菌素含量为 1 2 1%。  相似文献   
660.
香菇菌素与制霉菌素联合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简单有效可行方法。方法:对念珠菌性口炎患者同时给予香菇菌素口服与制霉菌素含服20d。用药前、用药后记录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及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的结果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经过治疗可获得临床疗效痊愈率47.9%、有效率72.92%,真菌学疗效消除率70.83%的良好效果。结论:香菇菌素与制霉菌素联合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是通过积极的调整免疫功能,达到抵抗真菌生存的效果,加上主动的抑制念珠菌的生长,两者协同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