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0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1.
封面说明     
<正>西藏杓兰(Cypripedium tibeticum King exRolfe),为兰科杓兰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5~35 cm。茎直立,无毛或上部近节处被短柔毛,基部具数枚鞘,鞘上方具2~4枚叶。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8~16 cm,宽3~9 cm,无毛或疏被微柔毛,边缘具细缘毛。茎顶生1花;苞片叶状;花梗和子房长2~3 cm;花大,俯  相似文献   
92.
孙琴  刘小勇  王前  罗元明  王雪薇 《微生物学报》2012,52(10):1203-1209
【目的】毛壳属真菌的子囊果毛形态曾是重要的分类性状,但因容易发生变异,在现代毛壳属的分类中它们的分类学价值受到质疑。印度毛壳(Chaetomium indicum)和绳生毛壳(Chaetomium funicola)是2个依据子囊果毛形态差异定义的物种,本研究旨在从蛋白表达谱水平认识这2个种的差异及其子囊果毛的变异性,同时探讨蛋白表达谱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获得印度毛壳和绳生毛壳典型菌株和子囊果毛形态变异菌株,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典型菌株和变异菌株的蛋白表达谱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双向电泳(2DE)图谱特征反映出印度毛壳和绳生毛壳之间的蛋白表达谱差异明显。根据Neighbor-joining(NJ)算法生成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显示印度毛壳和绳生毛壳分别聚在2个不同分支,即同一种的典型菌株和变异菌株聚在一起。【结论】依据子囊果毛形态特征和种特异性的蛋白表达谱特征对印度毛壳和绳生毛壳的分类结果是一致的,表明子囊果毛特征仍然是毛壳属真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3.
报道了采自西藏墨脱县悬钩子属绢毛亚组Rubus subsect. Lineati (Focke) Yü et Lu两个中国新纪录种, 即酒红悬钩子R.calophyllus Clarke.和炫丽悬钩子R.splendidissimus Hara.  相似文献   
94.
采用RT-PCR技术克隆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芪合成酶基因,命名为VqDSTS1,并进行序列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VqDSTS1基因cDNA编码区全长为1 179bp,GenBank登录号为JQ342086,编码39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VqDSTS1含有芪合成酶基因家簇的特征识别序列‘IPNSAGAIAGN’和‘GVLFGFG-PGLT’;序列比对显示,VqDSTS1与其他葡萄种质的芪合成酶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在95.2%~98.7%之间;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VqDSTS1受白粉病诱导表达,呈双峰模式.为进一步研究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芪合成酶基因家族的表达及功能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
报道了采自西藏墨脱县悬钩子属绢毛亚组Rubus subsect.Lineati (Focke) Yü et Lu两个中国新纪录种,即酒红悬钩子R.calophyllus Clarke.和炫丽悬钩子R splendidissimus Hara.  相似文献   
96.
硬毛地笋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硬毛地笋地上部分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首次从硬毛地笋地上部分中鉴定出了20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68%。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石竹烯(30.87%)、(–)-α-人参烯(11.56%)、佛术烯(9.38%)、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9.10%)、2-异丙基甲苯(5.65%)、大牛儿烯D(4.34%)、D-柠檬烯(3.95%)和γ-瑟林烯(3.79%)。  相似文献   
97.
顾韩  牟长城  张博文 《生态学报》2012,32(24):7808-7817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小兴安岭轻度火烧毛赤杨沼泽CH4、CO2、N2O生长季排放通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烧使毛赤杨沼泽生长季CH4排放通量提高485.2%,CO2和N2O排放通量分别下降45.5%、24.8%.火烧未改变CH4季节性排放规律,但改变了CO2、N2O季节性变化规律.火烧样地CH4排放通量与土壤15cm温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关系而与水位相关性不显著,火烧样地CO2排放与土壤0-30 cm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水位极显著负相关.对照样地CO2排放通量与土壤0-15 cm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水位极显著负相关,火烧使毛赤杨沼泽CH4排放源的强度增强,CO2、N2O的排放消弱,全球温室潜势下降约为43.34%.  相似文献   
98.
柳宇  张伟 《生态学报》2012,32(17):5568-5573
为了解黄鼬毛被的保温机制,选取黑龙江省通河林区黄鼬东北亚种(Mustela sibirica manchurica)冬季皮张,通过观测雄性5个部位和雌性4个部位毛被的分层结构,并结合热物性测试比对,发现了毛被的各层结构具有不同的保温隔热功能且存在部位差异。结果表明:1)毛被由外及里表现出4层结构,各层毛被厚度分别为:(12.7±3.0)mm、(6.0±1.8)mm、(5.5±2.2)mm和(1.4±0.5)mm。2)4层毛被的颜色、结构及保温机制依次为:最外层毛被棕黄色或金黄色,仅由2种类型被毛构成,耐磨损能力较强,保护下层毛被,阻挡冷空气侵入并降低毛被的热量散失;第二层毛被淡黄色,此层开始均由4种类型被毛构成,毛干细度较小,被毛间形成细小空隙,滞留大量静止空气,增强保温功能;第三层毛被灰色或灰白色,4种类型被毛的毛干更细,绒针毛和绒毛弯曲程度更大,使被毛间滞留静止空气的能力更强、更稳定,保温能力更强;最内层毛被为白色,为近毛根处,4种类型被毛均较直,便于热量传递。3)4层毛被的对整体的贡献率分别为:16.11%、27.40%、44.40%和12.09%。4)背面毛被较腹面的颜色深,厚度大,保温能力强;沿吻端至尾基的体轴方向毛被厚度增加,保温性增强。5)雄性毛被较雌性的厚度大,保温能力强。以上,反映了黄鼬冬季多部位毛被由表及里不同的空间布局及各层毛呈现的不同的形态结构,从整体上兼顾保护、保温、散热等多种功能,以适应当地的寒冷环境。  相似文献   
99.
中国大戟科一新归化种——硬毛巴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大戟科(Euphorbiaceae)巴豆属硬毛巴豆(Croton hirtus L'Hér.)在中国的归化新记录,并提供该种的特征描述和形态图。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100.
报道1例由小孢根霉变种导致的皮肤毛霉病.患者女,30岁.因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继发口腔颌面部小孢根霉变种感染,表现为发热、右侧颊黏膜水肿,皮损中央溃疡、焦痂,周边组织炎性水肿,以面颊部、颌下区为中心明显肿胀,逐渐累及右侧颈部及右下颌,进行性加重.坏死组织涂片镜检显示有粗大、无分隔直角菌丝,真菌学检查鉴定为小孢根霉,分子测序证实为小孢根霉变种.给予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和手术清创,坏死组织连续3次真菌培养均未培养出小孢根霉变种,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治疗2周后颔面部肿胀明显减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4周后额部及右眼睑肿胀已完全消退,伤口结痂愈合.随访2 a,右侧颌下可见长约2 cm手术疤痕,未见皮肤毛霉病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