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4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7 毫秒
81.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见植物凋落叶分解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及其退化群落常见植物种为对象,着重探讨分解速率和基质营养含量以及比表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单独分解试验和混合分解试验的比较,从物种、功能群角度探讨凋落叶多样性和分解这一生态系统过程的关系,为深入研究常绿阔叶林常见植物种的营养策略、群落养分循环等奠定基础,也为植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有凋落叶随时间进程失重率增大,但失重率并不与时间呈线性相关;凋落叶分解后N、P均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凋落叶在分解初期N、P均发生了积累,营养元素的释放和富集与凋落叶初始营养状况无明显的相关性。凋落叶的年分解系数与凋落叶中的初始N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与初始P含量则无显著的相关性;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与成熟叶的面积无相关性,而与其SLA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模型分析,天童地区大多数常见树种凋落叶分解95%需1~4年,平均是2.54年;分解率最高的物种为山鸡椒(Litsea cubeba),其值为6.280,最低的为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其值为0.558。凋落物混合对分解有很大的影响,虽在初期对分解有阻碍作用,但长期是促进的。若不考虑功能群差异,则可得出多样性的增加有利于分解的结论。功能群数目的增加在凋落物分解前期对分解起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随分解的进展逐渐减小。混合物种的特性往往是决定分解过程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2.
以组成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红松,水曲柳,胡桃楸,椴树和蒙古柞的幼苗,盆载于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5%-100%(CK),65%-85%(MW)和45%-65%(LW)条件下4个月,研究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对不同树种生态反应和生物量再分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供试树种的单叶面积,侧根数,根长等,降低叶比重,增加根比重,不同种对干旱响应应存在明显差异,椴树和水曲柳叶比重随水分亏缺的加剧而显著降低,蒙古柞和胡桃揪叶比重值在轻度水分亏缺时达到最高,但不同树种幼树茎比重并不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发生明显变化,各树种生物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椴树,水曲柳,胡桃揪,红松幼树总生物量平均降低32.8,43.6,26.2和23.8%,蒙古柞幼 树生物量平均增加4.8%,耐旱性比其它4个供试树种强。  相似文献   
83.
为探讨我国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林隙干扰特征,对三峡大老岭地区这一植被类型进行调查,分析了植被中林隙的数量、类型及成因;林隙形成木(GM)的类型、数量、物种构成和径级结构,以及林隙和GM的多尺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林隙密度为11.7个*hm-2;冠林隙和扩展林隙分别占森林面积的11.09%和27.06%。平均每个林窗的形成木为4.5株;单株GM形成的林隙只占17.46%,其中翻倒木集群性最强。对林隙形成的贡献大小次序是翻倒木>折干>枯立>折枝。2)林隙成因方面冬雪和春、秋冻雨的影响最大;病害影响其次;树木间的牵连和撞击扩大了林隙的范围;陡峭的地形增大林隙形成的机率;干旱的影响很小。3)68种GM主要是森林建群种;常绿树种形成林隙的平均机率高于落叶种。4)GM的胸径结构表明本地森林林隙干扰十分频繁。  相似文献   
84.
代力民  徐振邦  陈华  陈高 《生态学报》2002,22(6):854-858
研究了长白山北坡椴树(Tilia amurensis)枝条的分散进程,实验结果揭示,分解率是与各实验地的植被类型,海拔,生长季月平均大于5℃的积温等密切相关。其枝条分解的保存率(Y)与分解年龄(x)的相关,可用指数模型:Y=e^-kx来拟合,在红松阔叶混交林,红松外叶混交林,岳桦去冷杉林及岳桦林中椴树枝条分解常数K分别为-0.168与-0.127,-0.102和-0.094。枝条原重量50%的分解年龄在上述4个森林中分别是4,5,6和7a。实验还指出,在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皆伐迹地的实验条件下适当的蔽荫和浇水对分解有正面影响。而且,枝条的分解率主要是以长白山不同海拔植被类型的温度条件而转移,特别是生长季的积温。  相似文献   
85.
东北产6种苔类植物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同  沙伟  孙军  王艳君 《植物研究》2002,22(4):453-455,T002
本文对东北产6种苔类植物进行了染色体数目报道,它们是阔叶裂叶苔Lophoziaexcisa,皱叶裂叶苔L.incisa,倾立裂叶苔L.ascendens,细裂瓣苔Barbilophozia barbata,裂萼苔Chiloscyphus polyanthus,指叶苔Lepidozia reptans,其染色体数目均为n=9。其中阔叶裂叶苔和倾产裂叶苔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6.
萨哈林岛(库叶岛)和北海道的末次冰期沉积丰富的落叶松花粉,为了搞清楚落叶松花粉百分比和实际森林密度的关系,我们系统地分析了从苔原,森林苔原以及泰加林的表土样品,根据孢粉资料恢复了两个岛屿3万年以来的植被和气候,两个岛上3万年前后 以云杉与落叶松共生的森林为主,松和冷杉现在比现代相对较冷和干的气候条件下,萨哈林在末次冰盛期的草原和泰加林主要由落叶松和松组成,和现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泰加林相似,在北海道末次冰盛期的草原和泰加林主要由落叶松,松以及云杉组成,气候更加干冷,在新仙女木期森林苔原分布到中萨哈林岛,而北海道的草原和泰加林以落叶松为主,气候可能比末次冰盛期还要冷,在1万年前两个岛的落叶松含量都开始下降,6000年前在北海道消失,萨哈林岛的落叶松则残存至今。  相似文献   
87.
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及管理活动影响研究 (英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利用大兴安岭地区根河落叶松(Larix gmelini)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实际观测资料验证CENTURY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林业经营管理方式对兴安落叶松林碳循环的影响,指出:1)目前兴安落叶松林是一个碳汇,每年净吸收碳2.65 t·hm-2。2)砍伐将使兴安落叶松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土壤碳含量则有所增加。干扰强度越大则其植物总生物量、生产力和土壤碳含量变化幅度越大,伐后恢复时间也越长。3)连年去除枯枝落叶处理使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碳含量下降,土壤越来越贫瘠。植物总生物量在前30年迅速增加,之后则趋于稳  相似文献   
88.
青冈林土壤跳虫群落结构在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柯欣  赵立军  尹文英 《生态学报》2001,21(6):982-987
1993年5月至1995年4月,用落叶代法研究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落叶分解过程中跳虫的群落结构变化。用多样性指数、演替指数、相似系数分析跳虫在落叶分解过程中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特点。青冈落叶分解经淋洗、养分固定 养分活化3个阶段,分解常数分别为k1=9.11,k2=2.57,k3=0.43(百分比/月)。跳中心在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集聚型分为3组:A组为落叶分解前期集聚的种类,B组为后期的种类,C组为中期或全过程的种类,分析讨论了落叶分解过程与跳虫功能群及群落结构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9.
东北高寒地区麦田枯枝落叶分解的生态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秸秆还田和农家肥的投入是防止土壤退化和维持健康生态农业的主要前提条件。因此对农田枯枝落叶分解转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枯枝落叶的物质转化过程与土壤环境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密切相关。土壤动物是有机质分解 -腐殖化作用机制的主要环节。一方面 ,它对损耗有机质有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 ,它对微生物种群起一种真正的生物和能量的过滤作用[9] 。土壤动物对有机残体的机械粉碎作用使真正的“分解者”微生物和有机残体的接触面显著增大。同时有机残体经土壤动物消化道作用变得柔软湿润。也有利于土壤酶的作用。此外…  相似文献   
90.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9):917
植物形态性状叶面积简单易测, 能够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响应, 指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过程。在野外测定叶面积时, 叶片取样数量往往采用约定俗成的10-20片, 但到底采集多少叶片才是最优和最具代表性, 却少有探究。该研究以浙江金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优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与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5个胸径等级植株和每个植株6个方位开展大批量叶片取样(>2 500个), 分析两个树种的叶面积变异特征, 探讨叶片取样数量为多少才能最代表该森林类型的叶片大小性状规律。结果表明, 常绿乔木木荷平均叶面积与变幅均小于落叶乔木枫香树。木荷叶面积与胸径无显著相关性, 而枫香树叶面积与胸径有较显著相关性, 但两个树种均在中胸径等级(15-20 cm)差异不显著; 两个树种的叶面积与采样方位无显著相关性, 但在东、西和底部的差异不显著。因此, 综合考虑代表性与野外可操作性, 叶片采集首选中胸径成树的底部叶片。随机抽样统计可知, 树木叶面积测定的最适叶片采集数量因物种而异, 木荷的最适叶片采集数量为40, 而枫香树最少为170片。因此, 在叶面积测定时, 叶片采集的数量应该不能只局限在10-20片, 在人力、物力和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该尽可能多地测定较多叶片的叶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