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若干树种叶水平上养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养分利用效率是养分循环研究中一个极为有用的概念 ,它反映了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状况。为揭示不同生活型植物的营养策略 ,本文以天童国家森林公园若干种植物为研究材料 ,探讨不同植物的NUE大小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NUE差异。结果表明 ,常绿植物的NUEN 与NUEP 呈显著正相关 ,落叶植物的NUEN 与NUEP 相关性不显著 ;若对所有植物进行统计 ,则NUEN 与NUEP 呈显著正相关。同时 ,不同生活型植物的N营养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针叶树 >常绿阔叶树 >落叶树。最后 ,作者认为在生产力最低的地方 ,植物的NUE最高 ,说明养分供应缺乏时 ,这些植物能更有效地利用所获得的养分来创造出更高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2.
王希华  闫恩荣  严晓  王良衍 《生态学报》2005,25(7):1796-1803
人类干扰活动导致常绿阔叶林的类型和数量减少,替而代之的是大面积处于不同退化程度的次生林、次生灌丛等,因此加大对其退化特征以及恢复重建的研究已是非常必要而迫切的任务。在对此类植被进行广泛调查基础上,结合数量分类法(在区域尺度上)对退化常绿阔叶林进行类型划分和群落特征的界定,并对一些影响群落恢复和改造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是(1)不同的人类干扰方式对常绿阔叶林退化群落的形成发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关注人类干扰方式,尤其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常绿阔叶林退化群落形成之间的关系应当进行重点研究;(2)退化群落的种类组成具有自身的特征,同样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对维持整个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具有独特的贡献;(3)萌枝更新对退化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起着重要作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探讨群落退化的机制和植被恢复途径;(4)种子传播方式、传播距离对于退化群落的种类组成具有重要影响,并影响到群落结构、动态和物种多样性,也应是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明了群落的退化机理,并为其恢复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天童几种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在砍伐后萌枝更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以萌生方式形成的木荷、石栎、苦槠、栲树、米槠植株的根桩和萌枝状况进行了调查及测量。结果显示各种类萌枝数的大小顺序是:木荷>苦槠>石栎>米槠>栲树;结合萌枝状况可以推断萌枝能力的大小顺序应该是:木荷>苦槠>石栎>栲树>米槠。砍伐对木荷、石栎、苦槠、栲树、米槠萌芽更新都会造成影响,对栲树、米槠影响更大,而对木荷、石栎、苦槠影响较小。从植物萌生角度来说,这是形成研究地区大面积的以木荷、石栎、苦槠为优势种组成的次生灌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退化对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恩荣  王希华  陈小勇 《生态学报》2007,27(4):1646-1655
为了解常绿阔叶林退化对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为参照,选择了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代表不同的退化类型,分别对其土壤氮磷养分库、碳库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氮库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灌丛、次生针叶林、灌草丛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土壤总磷含量也是在成熟林最高,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次生针叶林的总磷含量显著高于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和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针叶林、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灌丛、灌草丛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土壤铵态氮在成熟林、灌丛和灌草丛的库容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次生幼年常绿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最小的为次生针叶林;硝态氮则在灌草丛的库容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次生针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成熟林针叶林,最小的为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和灌丛。统计显示,常绿阔叶林退化不仅导致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显著下降,也使得土壤氮磷养分库含量显著下降。可以认为,砍伐导致的大量生物量输出和森林管理措施的影响,植物种类组成的改变,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以及养分和有机碳的主要生物化学转化环节发生改变是导致此类变化的主要因素,常绿阔叶林顶极群落土壤是该地区土壤的最大养分库和碳库。  相似文献   
5.
天童常绿阔叶林若干树种的叶片营养转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希华  黄建军  闫恩荣 《广西植物》2004,24(1):81-85,96
对天童国家森林公园 1 8种植物在落叶前后营养转移量的研究表明 ,不同植物的营养转移率不尽相同 ,N的平均转移率为 3 7.86% ,标准偏差 1 0 .67% ;P的平均转移率为 44.76% ,标准偏差 1 5 .40 %。经方差分析 ,N、P转移率无明显差异 (s=0 .1 3 8)。同时 ,P的转移率与植物成熟叶中的P含量及N/P存在正相关 ,而N的转移率与植物成熟叶子的N含量和N/P不相关。另外 ,常绿植物的N转移率平均值是 3 5 .74% (标准差9.46% ) ,落叶植物N转移率平均值是 3 8.72 % (标准差 1 2 .65 % ) ;常绿植物的P转移率平均值是 3 7.72 % (标准差 1 3 .0 0 % ) ,落叶植物P转移率平均值是 5 5 .3 7% (标准差 1 5 .5 4% )。对落叶和常绿阔叶二种生活型植物进行ANOVA分析 ,表明N转移率无明显差异 ,而P转移率有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6.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见植物凋落叶分解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选择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及其退化群落常见植物种为对象,着重探讨分解速率和基质营养含量以及比表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单独分解试验和混合分解试验的比较,从物种、功能群角度探讨凋落叶多样性和分解这一生态系统过程的关系,为深入研究常绿阔叶林常见植物种的营养策略、群落养分循环等奠定基础,也为植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有凋落叶随时间进程失重率增大,但失重率并不与时间呈线性相关;凋落叶分解后N、P均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凋落叶在分解初期N、P均发生了积累,营养元素的释放和富集与凋落叶初始营养状况无明显的相关性。凋落叶的年分解系数与凋落叶中的初始N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与初始P含量则无显著的相关性;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与成熟叶的面积无相关性,而与其SLA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模型分析,天童地区大多数常见树种凋落叶分解95%需1~4年,平均是2.54年;分解率最高的物种为山鸡椒(Litsea cubeba),其值为6.280,最低的为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其值为0.558。凋落物混合对分解有很大的影响,虽在初期对分解有阻碍作用,但长期是促进的。若不考虑功能群差异,则可得出多样性的增加有利于分解的结论。功能群数目的增加在凋落物分解前期对分解起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随分解的进展逐渐减小。混合物种的特性往往是决定分解过程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森林粗死木质残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森林粗死木残体 (Coarse woody debris,CWD)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定义 ,没有通用而确切的概念用来描述 CWD,对研究结果的比较造成了很大障碍。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以及对 CWD生态功能的深入研究 ,国外的森林管理和研究机构 (例如 USDA Forest Service和 L TER)为了把 CWD放在区域以及景观尺度上进行比较 ,对 CWD的概念等进行了统一 ,将其直径标准由原来的≥ 2 .5 cm调整到≥ 10 cm,但是我国在此方面还没有与国际接轨 ,仍采用旧标准 (≥ 2 .5 cm ) ,这样的研究结果难于和国外进行比较 ,不利于我国 CWD的长期深入研究。另外 ,有关 CWD的分类一直以来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 ,我国也缺少 CWD分类方法的介绍。鉴于以上情况 ,综合国内外近年来在 CWD方面的研究动态 ,综述了 CWD的概念和分类情况 ,并初步提出较综合的 CWD概念及其分类系统 ,以供相关研究者讨论和参考 ,为我国的 CWD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木本植物萌枝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萌枝的生物学特征、个体生活史策略、生物地理学特征,以及对种群和群落特征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虽然在干扰与萌枝关系、萌枝生活史策略等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但生态学意义远未揭示清楚,尤其是萌枝对种群、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还需要深入探索.我国在重视萌枝生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加强理论和植被恢复及生态系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