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9 毫秒
71.
幽门螺杆菌与 2005 年诺贝尔医学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授予 Robin Warren 和 Barry Marshall 两位坚韧不拔且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科学家 . 奖励他们所做出的非凡的和出人意料的发现: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 .  相似文献   
72.
摘要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HP相关性胃炎患儿93例,根据乱数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n=47)、对照组(n=46),对照组患儿给予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总评分、炎性因子、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23%(41/47),高于对照组的69.57%(32/46)(P<0.05)。两组治疗2周后、1个月后的临床症状总评分及治疗1个月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均下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确切,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3.
封迎帅  林亚平  易受乡 《生物磁学》2011,(Z1):4753-4757
本文阐述了关于针灸治疗胃炎的研究概况,从治疗方法和机制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针灸治疗胃炎的方法比较多,如毫针刺法、艾灸、温针法、穴位注射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胃炎是通过调节神经通路,提高免疫功能,调节胃肠激素和胃分泌功能,调节运动功能和保护胃黏膜等方面来实现的。目前针灸治疗胃炎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黄连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及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接诊的9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胃幽门螺旋杆菌(Hp)阴性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Hp阳性的患者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观察组联合复方黄连素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PGⅠ、PGⅡ、PGR、Hp阳性率的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PGⅠ、PGR水平以及Hp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GⅡ较治疗前均未有显著改变(P0.05);且观察组血清VEGF水平、H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GⅠ、PG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有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黄连素可显著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改善患者血清VEGF、PGⅠ、PG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健胃消痞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17(G-17)、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胃蛋白酶原、表皮生长因子(EGF)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健胃消痞汤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G-17、ET-1、胃蛋白酶原I(PG I)、胃蛋白酶原II(PG II)、EGF及NO水平的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0%)(P=0.021);两组患者血清G-17、PG I、PG II及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清ET-1和EGF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以上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结论:健胃消痞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CAG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可能与其明显改善患者血清G-17、ET-1、PG I、PG II、EGF及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6.
目的:讨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接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8例,将其随机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疗法,口服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兰索拉唑。实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益气活血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1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两组患者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多灶萎缩性胃炎(BAG)患者胃酸分泌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病理结果将60例确诊的慢性BAG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BAG组,监测各组患者24小时胃内PH值的变化、血清胃泌素水平及HP感染情况。结果:随着萎缩程度的加重,HP阳性率、胃内中位PH值及算数均数p H值逐渐升高,血清胃泌素水平逐渐降低;轻度、中度、重度BAG组组间中位p H值、算数均数p H值及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均P0.05);重度BAG组HP感染与轻度组、中度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轻度组HP感染与中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慢性BAG萎缩程度的加重,HP阳性率和p H值逐渐升高,血清胃泌素水平逐渐降低。HP感染、胃泌素水平及胃酸分泌水平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8.
为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与胃癌发病的关系,我们建立了原位(PCR(in situ PCR,ISPCR)方法,并使用它对胃炎和胃癌组织内的幽门螺旋杆菌进行了检测。发现在胃炎组织内Hpy的感染率为83.3%,胃癌组织内的感染率为65%。在11例胃癌阳性标本中,4例为细胞核阳性,2例细胞浆阳性,5例为所带正常胃腺组织内阳性。提示,Hpy的致癌机理,除与细菌的长期刺激外,尚可能与其参与细胞的功能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79.
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菌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0例慢性胃炎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细菌与L型的分离与菌落计数,结果显示除幽门螺杆外,尚分离到多种其它细菌和L型。胃液pH值的检测可见两者成正相关(r=0.64),提示胃液pH值直接影响细菌与L型的生长及其繁殖。因此,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0.
<正>近年来各国学者对一类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lis,简称(P)研究报告日趋增多,并已引起全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兴趣和高度重视。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Marshall首次从胃窦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cp获得成功。随后Marshal等用自身试验和Girdwood等通过比较正常人及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CP分离阳性率与疾病转归的关系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观察等,提出了CP胃炎的观点,并认为CP是引起CP胃炎及胃肠溃疡的病原菌。病人CP的分离率一般在50—90%以上,[4.6.7]但在正常的胃和十二指肠活检标本中却很少能查出此菌。曾有报道,让志愿者吞服10~9个CP后,引起低胃酸性胃炎,持续时间约2周,病理学检查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