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湘西青冈 新种 图1 Cyclobalanopsis xiangxiensis C. J. Qi et Q. Z. Lin, sp. nov. (Fig. 1) Species affinis C. austro-glaucae Y. T. Chang, sed foliis multo majoribus glaberrimis, nervis lateralibus multioribus, margine supra basin aristate incurvato-serratis, glandibus paullo depresso-globosis, diametro altitudine latiore, lamellis integris differt.  相似文献   
22.
记述中国瑞脊菱蜡蝉属Reptalus2个种,其中包括1新种:基刺瑞脊菱蜡蝉Reptalus basiprocessus,sp.nov.。制作了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23.
关于菱的沉水茎上不定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菱的沉水茎上不定根的探讨曾宪锋(河北省农技师范学院基础部昌黎066600)周仪(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875)菱作为一种典型的水生植物,在我国初级中学课本《植物学》水池植物群落一节中被重点介绍。书中写道“菱生有不同形状的叶子,生在水面上的叶子...  相似文献   
24.
宋泉颖  徐俊  张宇 《微生物学通报》2014,41(10):2155-2165
【目的】白云石(Dolomite)是一种含有钙镁的碳酸盐矿物[CaMg(CO3)2],广泛存在于陆地和海洋等环境并常与油气埋藏共存。尽管白云石(或岩)的发现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对白云石的成因仍然没有定论,地质学上称之为"白云石之谜"。20世纪90年代Vasconcelos C.提出了"微生物白云石模型",为白云石成因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但是这一模型并不完善,白云石的形成与所介导的微生物生理状态以及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另外,所有报道的实验都是在地表压强条件下进行,无法表征自然界中白云石所处的高压环境。本研究中引入压力这一环境参数,结合菌株本身生理特性参数,综合考察多重因子对微生物介导形成白云岩的影响。【方法】利用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和嗜冷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psychrophila)两株具有尿素水解活性的细菌作为生物材料,在不同的温度(15°C和30°C)压强(常压和20 MPa)氧气浓度(常压好氧条件和常压微氧条件)不同的尿素水解活性下进行生物矿化实验。通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EDS(X射线能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沉淀物形貌和矿物成分构成。通过XRD(X射线衍射分析)定性测定碳酸盐矿物沉淀物的种类。【结果】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和嗜冷芽孢八叠球菌在实验中所设计的所有矿化条件下都能够介导形成碳酸盐矿物沉淀。XRD和SEM检测均证实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在30°C的20 MPa微氧条件下能够介导形成不规则菱面型和椭球型白云石。高压条件更有助于白云石的形成。除了白云石晶体,实验中还观察到有其他矿物(如方解石,碳氢镁石,钙镁碳酸石等)。【结论】实验证实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和嗜冷芽孢八叠球菌具有矿化能力,特别是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具有介导形成白云石的能力。微生物介导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组分受到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以及温度、压力等生物矿化实验条件控制。这一研究结果帮助完善"微生物白云石模型",为解释白云石的深部成因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5.
菱叶唇柱苣苔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菱叶唇柱苣苔(Chirita subrhomboidea W.T.Wang)。 2材料类别幼叶。 3培养条件(1)诱导不定芽分化培养基:MS+6-BA1.0mg·L-1(单位下同)+NAA0.1;(2)生根培养基:1/2MS+0.5%活性炭。上述培养基均加入3.0%蔗糖和0.6%琼脂,pH5.8。培养温度为(26±2)℃;  相似文献   
26.
研究了不同Cu^2+处理浓度(0、0.002、0.004、0.006、0.008 mmol·L^-1)对菱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等的影响,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其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Cu^2+浓度的增加:(1)叶绿素含量、Fv/Fo和Fv/Fm显著下降,Fo显著上升;(2)活性氧(AOS)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游离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始终高于对照;(3)电镜观察发现,Cu^2+对叶片细胞器的超微结构特别是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造成严重损伤。以上结果表明,本试验过量Cu^2+的胁迫破坏了菱正常生理生化活动,并造成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菱的死亡。  相似文献   
27.
外源脯氨酸(Pro)对茶菱抗Cd2+ 胁迫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等水生植物茶菱(Trapella sinensis Olive)为材料,研究了外施不同浓度的脯氨酸(Pro)对Cd2 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茶菱体内Pro含量在单一Cd2 毒害下明显增加,外施Pro后,显著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单一Cd2 毒害下大幅下降,外施Pro后,失绿症状有所减轻;保护酶(SOD、CAT、POD)系统在单一Cd2 毒害下比例失调,平衡被打破,活性下降,外施Pro后,SOD、POD活性较对照升高,CAT持平,其比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O_2~_产生速率在单一Cd2 毒害下大大加快,外施Pro后,其产生速率恢复正常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在单一Cd2 毒害下积累加剧,外施Pro后,积累程度有所降低。因此,外源Pro可以通过减轻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降解,促进蛋白合成,减缓MDA积累,降低O_2~_产生速率,增强保护酶活性来增强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抗性,增强植物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本实验中Pro作用的最佳浓度范围为40~60mg·L-1。  相似文献   
28.
【目的】目前发现,北京枣园中的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Uhler)和片突菱纹叶蝉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混同发生。已知凹缘菱纹叶蝉可以传播枣疯病,而片突菱纹叶蝉是否携带枣疯病植原体尚待证明。正确鉴别区分枣园中菱纹叶蝉的种类并测定其体内感染枣疯病植原体情况有助于阐明田间枣疯病的流行规律,从而提出有效的预防枣疯病及其媒介昆虫措施显得十分重要。传统形态学鉴定两种菱纹叶蝉种类的方法局限于雄性成虫外生殖器,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区分枣园中两种枣菱纹叶蝉的同时,可检测虫体内的枣疯病植原体。【方法】以凹缘菱纹叶蝉和片突菱纹叶蝉的COI基因以及枣疯病植原体的16S r DNA为扩增目标,分别设计引物,建立一种包含3对引物的多重PCR体系。测试该多重PCR体系对叶蝉总DNA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当两种叶蝉DNA同时存在时的辨别能力和对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的灵敏度。【结果】该多重PCR可以准确区分凹缘菱纹叶蝉和片突菱纹叶蝉,并对虫体内枣疯病植原体实现检测,其对昆虫总DNA的灵敏度达到0.012 ng,对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模板的灵敏度达到900拷贝。【结论】该方法极大方便了对枣菱纹叶蝉的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及虫体中枣疯病植原体感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29.
本文描述了中国东北晚侏罗世我县组中的同翅目化石标本31件。其中15件标本属于菱蜡蝉科1新属1新种Lapicixius decorus den,et sp.nov。另16件标本属于原沫蝉1新属2新种Anthoscytinaw aphthosa sp.nov.,Anomodscytina anomala gen.s  相似文献   
30.
湖北斧头湖浮叶水生植物群落学研究I.菱群落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三方面考察了斧头湖菱群落的结构,并对之进行了周年观察。菱群落内共有15种植物)可归为5个生活型13个生长型,组成种类较为丰富。利用生活型-生长型分析能较好揭示菱群落的结构。从大范围看,菱群落呈带状或斑块状分布;从小范围看,菱种群呈群聚分布,聚块大小从0.16-8m ̄2不等。群落垂直结构分两层:浮叶植物层和沉水植物层,浮叶水生值被的光合作用系统和生物量多集中在水面层)无发达地下根茎系统。菱群落内菱种群的生物量6-7月达最大值,其空间生态位与荇菜和水鳖等部分重叠,但通过时间序列发生生态位分化,以缓和对空间生态位的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