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6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35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摘要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联合纤维支气管镜药物灌注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T细胞亚群、肺功能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常规基础治疗)和研究组(n=45,莫西沙星联合纤维支气管镜药物灌注),比较两组患者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T细胞亚群、肺功能和肝功能。结果: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的痰菌转阴率为88.89%(40/45),高于对照组的68.89%(31/45)(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的病灶吸收率为84.44%(38/45),高于对照组的64.44%(29/45)(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百分比、总蛋白(TP)、CD4+、CD4+/CD8+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CD8+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莫西沙星联合纤维支气管镜药物灌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可有效阻止疾病进展,同时在改善患者T细胞亚群、肺功能和肝功能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一种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Cov)感染导致的肺炎。目前新冠肺炎在全球广泛流行,且疫情尚未得到全部控制。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介导病毒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并参与入胞过程,S蛋白在病毒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S蛋白的研究不仅可以解析病毒相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阐释其入胞机制,同时也为新冠肺炎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相关信息,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S蛋白与特异性受体--血管紧张素酶II(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I, ACE2)结合,相较于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的RBD区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与ACE2亲和力更高,但其S蛋白与ACE2结合能力整体上弱于SARS病毒。S蛋白结合ACE2受体 介导的新型冠状病毒入胞机制包括胞吞和非胞吞途径。丝氨酸蛋白酶2(transmembrane protease serine 2, TMPRSS2)、溶酶体组织蛋白酶(lysosomal cathepsin)和Furin蛋白酶可切割S蛋白S1和S2亚基间的酶切位点,促进病毒和靶膜的融合。基于S蛋白的结构,本文从抗体的结合位点、来源与类型等方面对靶向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的抗体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相关药物作用机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虽然靶向冠状病毒S蛋白的抗体和药物特异性高,治疗效果较好,但部分试剂的作用机制、安全性、适用性和稳定性等性质仍未研究透彻,需要严格评估,因此其研发与应用也存在着一定挑战。  相似文献   
83.
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器,含有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与细胞分化、信号转导、代谢稳态等过程密切联系。线粒体功能的紊乱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息息相关。线粒体在细胞命运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使对线粒体这一特殊细胞器的探索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热点之一。人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是一相对保守且仅16 kb的环状双链DNA分子,只含37个基因,但这些基因都是维持线粒体功能稳定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对线粒体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mtDNA突变,会导致活性氧自由基过量产生,从而引起细胞衰老,甚至引发诸多疾病,例如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等。但是,目前针对这些线粒体基因疾病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关键细胞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突破线粒体的复杂屏障。本文将重点介绍并讨论近几年靶向mtDNA的研究进展,主要从药物修饰、材料递送、基因编辑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希望能为推动线粒体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4.
肝脏疾病易感性差异大且个体间的肝脏细胞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开发体外能够长期存活并具有代谢功能的人体类肝组织细胞模型,对治疗终末期肝病、开展肝脏致病机理研究及药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十年中,体外三维类器官模型发展迅猛,为疾病模拟、精准化治疗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显示出巨大潜力。肝脏类器官具有患者的基因表达与突变特征,在体外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肝脏细胞功能,已被应用于疾病模拟及药物有效性研究,并具有进行原位或异位移植发挥治疗作用的应用潜能。就干细胞、肝脏原代细胞等不同来源的肝脏类器官的发展及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以期为肝脏类器官在疾病建模、药物发现和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5.
壳聚糖经果糖修饰以改善其水溶性,再经半胱氨酸修饰得到巯基化果糖-壳聚糖。海藻酸钠与巯基化果糖-壳聚糖混合溶液经氯化钙及硫酸钠双重交联制得复合水凝胶珠。溶胀试验结果表明:该凝胶珠在pH值6.8及7.4时的溶胀率分别是pH值1.2时的7倍和10倍左右。牛血清白蛋白(BSA)包载试验结果表明:BSA重量为凝胶珠质量的20%时,包载率可达94%以上,随着巯基化果糖-壳聚糖在凝胶珠中比例增加,BSA包载率上升。BSA释放试验表明:pH值1.2时BSA的释放率很低,只有6%~10%的BSA从凝胶珠中释放出来,随后累积释放量基本不变;pH值6.8和pH值7.4时BSA的释放率迅速提高,因此这种复合水凝胶珠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口服蛋白类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86.
《生物磁学》2013,(19):I0004-I0004
一项发表在美国《癌症》杂志网络版上的新研究显示,目前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胺碘酮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尤其是对男性患者。胺碘酮最早是一种治疗心绞痛的药物,1985年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心律失常。这种脂溶性药物降解缓慢,长期使用将会在软组织中大量积聚。此前曾有研究提出,胺碘酮会增加罹患某些癌症的风险,但一直没有大规模的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87.
李果  成建钊  刘碧华  谭勇  王旭 《生物磁学》2013,(35):6879-6881
目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和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药物治疗的规范化状况。方法:对湘潭市中心医院2012年3月至12月门诊就诊的120例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个人资料、就诊及确诊时间、科室,随诊时间间隔以及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的应用情况。结果: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不规范,甲氨蝶呤是患者应用最多的DMARDs,占60%,其次为来氟米特(30%)、柳氮磺吡啶(5%)及羟氯喹(5%)。结论:51%以上的RA病人DMARDs治疗不规范,尤其是在县级基层医院。类风湿性疾病的规范治疗需要从早期诊断治疗,优化联合用药,个性化治疗,定期跟踪疗效等方面来规范。  相似文献   
88.
软骨的修复是当前医学界十分棘手的难题,人们采取若干手段均收效甚微。由于软骨缺损时,其下的软骨下骨常出现硬化、退变,而新生软骨是无法与病变的软骨下骨进行整合的,所以在修复软骨的同时,必须重视软骨下骨的修复。近十几年来,人们开始发明和利用各种骨软骨复合支架,进行同时修复软骨与软骨下骨的动物实验研究。在正常骨软骨组织中,软骨与软骨下骨被钙化层所相连,此外钙化层也将软骨与软骨下骨分隔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根据仿生学原理,人们又设计出一种带有隔离层的新型骨软骨复合支架,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本文就国内外骨软骨复合支架的研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PCI术后是否应用依诺肝素抗凝治疗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间,连续入选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置入了支架的患者158例,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非抗凝组或抗凝组两组各79名。非抗凝组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凝组术后加用依诺肝素。对入选患者进行院内随访记录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支架植入成功率100%。术后抗凝组113处病变共置入支架135枚;非抗凝组109处病变置入支架115枚。院内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严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出血事件抗凝组多于非抗凝组(P=0.007)。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非抗凝治疗组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抗凝组无明显增加,小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该研究结果表明,对PCI术无特殊并发症的患者术后无需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0.
近年来,随着真菌耐药问题的日益加剧,许多学者开始专注对抗真菌药增效剂的研究.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抗真菌药增效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未来临床真菌病的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