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6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林松  包云秀 《生态科学》1998,17(2):89-92
对本区茶籽象Jiao形态,生活周期,习性与外界环境条件的调查研究,弄清发生规律和生态习性,以决定对其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82.
 无核荔枝是荔枝中较为珍贵的品种,有丰富的假种皮,种子多退化,属焦核品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小孢子四分体形成后,虽然出现有些小孢子形状不规则,原生质少或无等现象,但也有发育正常的花粉粒。而大孢子在各个发育阶段均会出现各种败育现象,因此无法形成胚,这是产生焦核的主要原因。淀粉粒的积累和分布对胚囊和雄配子体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其分布具有一个动态的变化途径,这与挂绿荔枝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舌红苔黄和舌淡苔白不同舌象者的尿代谢差异指标,为中医舌象生物学物质基础微观辨证提供证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技术方法获取慢性乙型肝炎舌红苔黄和舌淡苔白不同舌象者的尿液样本代谢指纹谱,用无监督的学习模式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观察不同组别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自然”的分类结构。利用有监督的学习模式进行数据分类模型的建立和检验,寻找造成样本聚集和离散的主要差异变量。利用商业化的代谢物谱库以及标准品数据库,进行物质鉴定。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舌红苔黄和舌淡苔白者在有监督的学习模式下具有良好的分开趋势,慢乙肝不同舌象者较健康者的差异代谢物谱主要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相关。结论:舌象是机体变化的重要窗口,不同舌象的外在表观潜在体内的代谢差异。  相似文献   
84.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735-741
剪枝象属Cyllorhynchites Voss隶属于齿颚象科Rhynchitidae齿颚象亚科Rhynchitinae齿颚象族Rhynchitini,但其属名在国内外使用较为混乱。此外,该属的常见种类栗实剪枝象Cyllorhynchites cumulatus Voss与橡实剪枝象C.ursulus Roelofs等常被误认为隶属于同族的Mecorhis或Mechoris属。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我国多地所采集的标本,本文旨在厘清剪枝象的有效学名,并对栗实剪枝象和橡实剪枝象的形态和生态特征进行了补充,以便提供更准确的鉴别特征。结果如下:(1)剪枝象属拉丁学名为Cyllorhynchites Voss,而非Mecorhis Billberg或Mechoris。栗实剪枝象与橡实剪枝象的中文学名以寄主命名。(2)栗实剪枝象成虫身体蓝黑色,鞘翅上的白色短柔毛稀疏且行纹明显。幼虫体长6.0-9.0 mm,触角感觉器长矛状;额背面的刚毛仅有2对,标记为fs4,fs5;头盖背面无刚毛;上唇及唇基较窄。分布于黄河以南,主要以栗属植物为寄主。在安徽金寨,栗实剪枝象的羽化期在5月底-6月底,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产卵期和剪枝期在6月-7月上旬。橡实剪枝象成虫身体黑褐色,但足为褐色。鞘翅上的黄色短柔毛较密且行纹不明显。幼虫体长8.0-10.0 mm,触角感觉器长圆锥状;额背面的刚毛仅有1对,标记为fs5;头盖背面的刚毛仅有1对,标记为des5;上唇及唇基较宽。广布中国南北和日本、朝鲜半岛,以栎属和青冈属植物为寄主。在四川都江堰,橡实剪枝象的羽化期在6月-7月。由于橡子尚未发育,其成虫羽化后需经历较长的营养补充期,产卵期和剪枝期在8月中旬-9月底。本研究澄清了过去关于剪枝象属的分类归属,并对两种常见剪枝象的形态和生态特征进行了深入比较,为生产上准确鉴别这些剪枝象种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43-848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对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幼虫的控制作用,观察了叉角厉蝽的捕食行为,研究了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黄野螟3龄及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效应以及空间异质性对其捕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黄野螟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黄野螟幼虫攻击率大小顺序为:5龄若虫雌成虫3龄若虫,对3龄黄野螟幼虫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1.79、15.38及12.85头。当猎物密度固定为50头/盒时,随着叉角厉蝽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也逐步增加,但对猎物的寻找效应则减弱,个体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另外,叉角厉蝽的捕食效能也因空间环境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空间越大,其捕食率越低。研究结果为定量评估叉角厉蝽对黄野螟的控制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其田间释放应用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6.
半翅目异翅亚目昆虫俗称"蝽",该类昆虫出现于三叠纪晚期,最古老的蝽类昆虫大多为水生蝽类。概述了水生蝽类的地质历史,并介绍了划蝽、仰泳蝽、水蝽、负子蝽、三叠蝽及中蝽等代表类群。  相似文献   
87.
2004~2005年,对珠海市斗门区有机、常规和天然荔枝园的蜘蛛群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荔枝园蜘蛛群落丰富度S值天然>有机>常规荔枝园;多样性指数H'值有机>天然>常规荔枝园;均匀度E值有机>天然>常规荔枝园.说明进行有机管理的荔枝园对蜘蛛群落的多样性影响较小,有利于保护和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力.有机、常规荔枝园的优势类群均为园蛛科、皿蛛科和球蛛科,而天然荔枝园除这三者外,跳蛛科也明显增加.除天气因素外,更重要的还与人为农事活动干扰程度直接相关.有机荔枝园不使用化学农药,蜘蛛种类多,个体数也较多.而常规荔枝园由于频繁地使用了化学合成物质,蜘蛛种类和数量较少.说明施用大量的化学农药,对蜘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8.
中国首次发现恐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一件恐象类的下颌。经查证,该下颌产于甘肃临夏州东乡县班土村晚中新世柳树组底部的砂岩透镜体中。根据联合部斜向前下方和p3具下内尖等特征,该下颌被归入原恐象属Prodeinotherium。该下颌以p3相对于其他颊齿特别小、无真正下外脊而区别于该属已知各种。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惟一一件恐象化石,故定名为中华原恐象P.sinense。恐象类在欧洲、南亚和非洲早一中中新世已广泛分布,至晚中新世已十分进步。中华原恐象一方面保留了某些早期恐象的性状,另一方面又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性状。这表明中华原恐象可能较早从恐象主干中分出,而后成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支。在中国或周边地区早-中中新世地层中应该还有恐象化石,等待我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89.
苦杏仁精油的熏蒸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苦杏仁精油对家蝇、白纹伊蚊、粘虫以及玉米象的熏蒸杀虫活性,结果显示:苦杏仁精油对各试虫均有较强的熏蒸杀虫活性,其中含HCN的精油对家蝇、白纹伊蚊、粘虫以及玉米象的LC50分别为3.09、0.63、4.63、12.03μL/L;除去HCN的精油对家蝇、白纹伊蚊、粘虫以及玉米象的LC50分别为3.53、0.52、4.08、23.46μL/L;熏蒸的时间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含有HCN的苦杏仁精油和不含HCN的苦杏仁精油对供试试虫的熏杀速度均较快,其中白纹伊蚊的反应最快,其次为家蝇、粘虫、玉米象.除玉米象外苦杏仁精油中所含的微量HCN对试虫的熏蒸活性影响不大,且2种处理的精油对同种试虫的致死中时差别范围不超过10 min.实验结果表明,苦杏仁精油可作为新型的杀虫活性物质,为苦杏仁精油作为植物源杀虫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0.
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明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效能,开展了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该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在相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8℃~26℃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量增加,而在26℃~34℃则有相反的趋势。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随着东亚小花蝽成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地降低,东亚小花蝽成虫之间存在分摊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