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61篇
  免费   1255篇
  国内免费   8745篇
  2024年   160篇
  2023年   596篇
  2022年   655篇
  2021年   759篇
  2020年   736篇
  2019年   758篇
  2018年   638篇
  2017年   705篇
  2016年   808篇
  2015年   974篇
  2014年   1334篇
  2013年   1144篇
  2012年   1345篇
  2011年   1508篇
  2010年   1385篇
  2009年   1412篇
  2008年   2081篇
  2007年   1226篇
  2006年   1061篇
  2005年   1158篇
  2004年   1162篇
  2003年   1016篇
  2002年   1071篇
  2001年   868篇
  2000年   672篇
  1999年   609篇
  1998年   421篇
  1997年   343篇
  1996年   336篇
  1995年   358篇
  1994年   398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206篇
  1991年   188篇
  1990年   164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114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7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91.
目的系统评价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在中国的分布情况。方法检索四个中文数据库、EMbase、PubMed及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5年5月,由2名独立的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对筛选到的大肠埃希菌ESBLs基因的研究文献,采用Stata 12.1软件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各类基因的检出率和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结果共纳入35篇中文文献和4篇外文文献,采用随机效应模式进行数据分析,合并结果显示:(1)中国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5.0%(95%CI:4.0%-7.0%)、2005-2008年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5.0%(95%CI:3.0%-7.0%)、2009-2013年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6.0%(95%CI:4.0%-8.0%),两个时间段AmpC酶基因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DHA型引物扩增基因的检出率为43.0%(95%CI:28.0%-59.0%)、CIT型引物扩增基因的检出率为52.0%(95%CI:37.0%-66.0%)、EBC型引物扩增基因的检出率为23.0%(95%CI:10.0%-37.0%);(3)北方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8.0%(95%CI:5.0%-11.0%)、东南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5.0%(95%CI:1.0%-9.0%)、中西部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6.0%(95%CI:2.0%-10.0%)、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7.0%(95%CI:4.0%-9.0%),经χ2检验,四个地区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在中国以CIT型引物扩增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且主要为CMY-2基因;2009-2013年时段AmpC酶基因阳性率高于2005-2008年时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四个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92.
目的通过对香菇C91-3转录组进行筛选,并克隆表达含RCC1(染色体浓缩调控蛋白)和ANK(锚蛋白)结构域的Unigene8290基因,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从香菇C91-3菌丝体中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并利用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基因全长。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结构域。设计特有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该结构域,将其克隆产物与pET-32a(+)载体连接,热转化至E.coil Rosetta-gami(DE3)中诱导表达,纯化、复性后,通过MTT法研究其抗肿瘤活性。结果生物信息学显示Unigene8290基因具有RCC1和ANK结构域,琼脂糖凝胶电泳与测序结果显示Unigene8290基因的结构域片段与pET-32a(+)载体重组成功,SDS-PAGE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nigene8290蛋白成功表达,MTT结果显示该重组融合蛋白对HepG2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其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结论成功诱导Unigene8290的RCC1和ANK结构域蛋白表达,并初步鉴定其具有抑制HepG2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3.
摘要: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12月,收集国内外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non-RCT),纳入文献时间从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不等。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检索文献无RCT研究,纳入17篇前瞻性non-RCT研究文献,合计198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措施+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散)1 004例,对照组9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3.36,95%CI(2.14,5.27),P<0.001];治疗组新生儿黄疸持续天数低于对照组[Mean Deviation(MD)=-2.13,95%CI(-2.63,-1.62),P<0.001];治疗后第3天经皮胆红素值治疗组低于对照组[MD=-29.66,95%CI(-42.78,-16.54),P<0.001]。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散与常规治疗措施联用可以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总体疗效,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新生儿黄疸的持续天数,加快黄疸的消退。  相似文献   
994.
摘要: 目的 对2010?2013年杭州地区甲型流感H3N2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 收集2010至2013年杭州地区H3N2监测样本数据,对样本数据按年份、性别以及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查询、整理GenBank中的中国H3N2序列并建立数据集,并对国内H3N2的HA基因及2010?2013年杭州地区H3N2病毒HA、NA序列进行系统生物进化分析。结果 2010?2013年杭州地区H3N2感染率分析,不同年度间H3N2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04,P<0.05),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52,χ2=2.691,P>0.05)。杭州地区2010年与2012、2013年H3N2感染病毒株,在系统进化树上分布存在两个不同分支,且HA序列进化属于广东省H3N2进化的不同时间点的两个分支,在国内H3N2系统进化树上存在一类未见人类感染的病毒分支。结论 H3N2感染无性别选择性及年龄差异,不同年度的感染率存在差异;杭州及我国多省市流行的H3N2感染存在广泛迁徙的现象,今后仍然具有引起高致病性大规模流行的能力,因此应加强各地监测及信息共享,做到早发现和及时防控。 关键词:甲型流感H3N2;流行病学;系统进化分析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构建pc DNA3.1-EV71-2A的突变质粒(EV71-2Amut),并对其功能进行检测,为进一步研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2A蛋白酶的活性位点及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定点诱变技术,定点突变编码EV71-2A第21His、39Asp和110Cys氨基酸的位点,构建EV71-2Amut,并测序鉴定。将所构建突变质粒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启动子介导的真核细胞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RL-CMV)共转染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D细胞),通过观察转染组的EV71-2Apro和EV71-2Amut对pRL-CMV荧光强度的影响,判断突变质粒的细胞内酶活性。将EV71-2Apro或EV71-2Amut质粒转染BALB/c小鼠股四头肌,用RT-PCR检测局部相应质粒的mRNA水平,并观察局部肌肉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构建的突变质粒EV71-2Amut经测序及比对,结果与预计突变位点一致;在细胞学水平检测到的pRL-CMV荧光强度,EV71-2Amut组比EV71-2Apro组显著增高(P0.05);小鼠股四头肌注射局部均检出EV71-2Apro和EV71-2Amut的mRNA表达,且与EV71-2Apro组相比,EV71-2Amut注射组的肌肉组织的肌肉凝固性坏死、炎症反应病理损伤较轻。结论成功构建了突变的EV71-2Amut质粒,为研究EV71-2A蛋白酶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分析青州市2013—2015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青州市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通过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青州市2013—2015年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个案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青州市2013—2015年共报告AEFI 307例,其中一般反应305例,异常反应2例。报告发生率为36.72/10万剂次(307/835 973),其中,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为37.78/10万剂次(305/807 393),异常反应的报告发生率为7.00/10万剂次(2/28 583)。一般反应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异常反应最常见的为卡介苗淋巴结炎。报告的AEFI案例,主要集中在5—7月的高峰段,10月也出现一个小高峰;13个乡镇(办事处)均有AEFI数据报告,48 h内报告率、及时率、调查率均为100.00%,但是经过督导发现个别乡镇仍然存在漏报现象。男性187例,女性120例,男女性别比为1.56∶1;≤1岁149例,占48.53%,>1~<7岁组138例,占44.95%,≥7岁20例,占6.51%。有87.30%(268/307)的AEFI发生在接种后24 h内,所有AEFI病例均已痊愈。结论青州市AEFI主要发生在≤1岁婴幼儿、接种后24 h内。今后应当避免AEFI漏报,提高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997.
江苏省作为传统医药大省,是全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资料查询,从产业规模与体系、研发创新、产业潜能、人 才队伍、科研机构和专利发明等多方位,分析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并与其他医药产业重点省份进行比较,揭示目前全省医药产业 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所在,为全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98.
为了建立适用于嗜热链球菌菌株资源多样性调查的菌株分型方法,尝试将1型CRISPR位点间区序列分析用于嗜热链球菌的菌株分型,并与常用ERIC-PCR指纹图谱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型CRISPR位点间区序列分析可以把30株从三个不同样品中分离的嗜热链球菌分成三种差异明显的类型:不同类型菌株之间没有相同的间区序列;而同一类型菌株之间,间区序列的组成和排列则基本一致,并且上述分型的结果与用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因此,1型CRISPR位点间区序列分析是嗜热链球菌分型鉴定的可靠方法,并适用于大量菌株的分型鉴定和多样性调查。  相似文献   
999.
为了观察和探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P蛋白胞外可调控分泌现象及其机制,将收集到的环境株菌D2株及9株临床株在含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中培养,取培养液上清利用SDS-PAGE电泳观察SMP蛋白分泌情况;提取各菌株基因组DNA,PCR扩增其smp基因并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将获得的SMP氨基酸序列用Blastp、Megalign等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胞SMP蛋白分泌均存在可调控现象,酵母提取物可抑制该蛋白的分泌,而适宜浓度的麦芽糖则具有促进作用。序列对比及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SMP的氨基酸序列具有种属的特异性,且临床株和环境株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株中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而环境株则序列差异相对明显的,但不同来源的菌株SMP均含有保守的信号肽;提示该蛋白可能与其致病性相关,其胞外分泌的可调控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高效表达与纯化可溶性重组人PCT蛋白,制备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抗人PCT医用诊断单克隆抗体。方法:大肠杆菌表达重组人PCT蛋白后,利用饱和硫酸铵沉淀和亲和层析方法纯化PCT蛋白后,经质谱、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法进行性质鉴定和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与免疫反应性;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经细胞融合及筛选制备抗PCT单克隆抗体(m Ab)。结果: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人PCT蛋白;重组人PCT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与免疫原性;经筛选获得7株抗PCT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经ELISA鉴定,筛选抗体可与PCT抗原有良好的特异性反应。结论:利用重组人PCT蛋白免疫制备了抗人PCT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发PCT快速诊断试剂提供了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