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60篇
  免费   374篇
  国内免费   4138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375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631篇
  2011年   493篇
  2010年   454篇
  2009年   535篇
  2008年   651篇
  2007年   626篇
  2006年   544篇
  2005年   564篇
  2004年   578篇
  2003年   621篇
  2002年   718篇
  2001年   586篇
  2000年   586篇
  1999年   495篇
  1998年   462篇
  1997年   563篇
  1996年   474篇
  1995年   584篇
  1994年   534篇
  1993年   499篇
  1992年   531篇
  1991年   492篇
  1990年   434篇
  1989年   433篇
  1988年   154篇
  1987年   130篇
  1986年   111篇
  1985年   150篇
  1984年   120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6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记述中国叶蜂科叶蜂属2新种:平突翠绿叶蜂Tenthredo flatotrunca Wei et Hu,sp.nov.和角斑长突叶蜂Tenthredo triangulimacula Wei et Hu,sp.nov..前者属于叶蜂属翠绿叶蜂种团Tenthredo trunca group,后者属于叶蜂属长突叶蜂种团Tenthredo triangulifera group.简要讨论了翠绿叶蜂种团和长突叶蜂种团的特征与种类分布状况.提供了长突叶蜂种团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湖南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模式标本室.  相似文献   
992.
讨论了钩瓣叶蜂属红足种团的亚种团分类,简要分析了欧亚大陆和日本分布的钩瓣叶蜂属红足种团种类状况.记述了采自中国的钩瓣叶蜂属红足种团2新种:大别山钩瓣叶蜂Macrophya dabieshanica Wei et Xu,sp.nov.和刘氏钩瓣叶蜂Macrophya liui Wei et Li,sp.nov..新种均隶属于钩瓣叶蜂属红足种团的M.koreana亚种团;编制了红足种团M.loreana亚种团已知种类检索表.建立狭片种团M.montana group新群,包括5个欧洲种类:M.diaphenia Benson 1968,M.postica(Brulle,1832),M.rufipes(L.,1758),M.superba Tischbein,1852和M.diversipes(Schrank,1782).  相似文献   
993.
报道采自陕西宝鸡嘉陵江源头、寄生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 (Hartig)的姬蜂科1新种,叶蜂都姬蜂Dusona pristiphorae sp.nov..介绍了新种与近似种卡都姬蜂D.carpathica(Szépligeti)的主要区别特征,并附彩色特征图.  相似文献   
994.
蚬木是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的优势种和特征种,研究蚬木种群的增长过程将为深入理解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动态提供基础。根据一个15hm2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及其4种改进模型对蚬木种群的增长过程进行了拟合,用残差平方和、决定系数和AIC准则对拟合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李新运模型和刘金福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综合考虑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模型的简洁性,logistic模型和S形增长过程模型为较优模型。用logistic模型对蚬木种群的增长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种群增长最快的时期为50a左右,而在150a后,种群逐渐进入增长饱和期。种群目前接近增长饱和期,所以应加强保护,以维持蚬木群落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95.
通过云南秋海棠属植物属下5个系统分类组的种类及外来园艺品种共109个组合的有性杂交试验,以系统分类组合、园艺分类组合(不同茎的形态类型组合)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秋海棠属植物属下等级的系统分类组内、组间的有性杂交,以及不同茎的形态类型的有性杂交均无显著差异,亲和力较强而可育性高,可在云南秋海棠属植物属内进行广泛地远缘杂交; 云南产秋海棠属植物原种与外来园艺品种间的有性杂交亲和性弱而可育性低,需选择花粉粒和胚囊正常发育的外来园艺品种大量杂交,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克服远缘杂交不育,以期培育新颖奇特的秋海棠属植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996.
报道了7个楼梯草属和赤车属植物(荨麻科)新纪录,它们分别为锐齿楼梯草(E. cyrtandrifolium),变黄楼梯草(E. xanthophyllum),对叶楼梯草(E. sinense),宽叶楼梯草(E. platyphyllum),托叶楼梯草(E. nasutum),短叶赤车(P. brevifolia)和华南赤车(P. grijsii)。列出了各个物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97.
庄平  王飞  邵慧敏 《广西植物》2013,(6):791-797
通过青藏高原的川西地区与藏东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数量、地理分布型与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借助比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揭示这两个重要区域分布的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分布格局的异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川西地区杜鹃花属植物具有较原始类群多、较高分类等级多、大类群多并与我国东部和狭义横断山联系较广泛的区系特征,类群及其特有种的垂直分布重心较低; 而青藏高原南缘区域的藏东南地区具有较进化类群多、较低分类等级多、小类群多、特化强烈并主要与狭义横断山有较密切联系的区系特征,类群及其特有种的垂直分布重心较高,且两地间近缘类群垂直替代现象明显。有关特征和现象与白垩纪晚期杜鹃花属起源地的温润气候、第三纪渐新世前后高原漫长的渐进抬升和第四纪高原的迅速隆升及其多次冰川的进退等三个地质历史节点和事件具有密切关联并相互对应。从而揭示了在共同的生物地质历史背景下,我国杜鹃花属植物地理区系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由东至西的趋异化过程与性质,并据此提出了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喜玛拉雅这个现代杜鹃花属植物分布中心内,可勾勒出三块具有明显分异的核心分布区,即川西—滇东北区、滇西北—滇西区、藏东南—藏南区。  相似文献   
998.
首次报道了中国广西产两种爬树蕨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繁殖方式。爬树蕨和桂南爬树蕨的染色体数目都是n=40,2n=80(2x); 每个孢子囊的孢子数为64,是有性生殖二倍体。结合已有资料对爬树蕨属中的系统位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9.
在开展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调查中发现,早春低温时期,大多数高海拔植物的花芽苞片具有浓密柔毛形态特征。该研究以柳属植物为实验材料,运用红外线测温仪与红外热成像仪,在太阳光照射与遮荫两种情况下,对温带地区自然环境生长的白玉兰花芽进行测温,观测花芽内外温度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并采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柳属花芽与木兰属花芽内外温度变化,分析花芽温度与光强的关系,探讨花芽苞片被毛与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柳属植物花芽苞片被毛与海拔、光照强度有关,花芽苞片上的柔毛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热量,海拔越高,苞片具有更浓密的柔毛。(2)柔毛能防止花芽内部热量散失,使幼嫩的花芽在冬季或早春低温环境下免受低温影响。因此将花芽或花序苞片上具有浓密柔毛的植物称为"花芽被毛植物",其被毛特征是植物对早春低温环境适应性趋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沿海线形亚属海链藻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面孔纹的形态学特征是海链藻的重要分类学依据之一。线形亚属的海链藻种类大多是从圆筛藻属修订而来, 它们之间的区别特征细微, 需电镜下观察才能准确鉴定。我国关于线形亚属海链藻的报道较少。研究利用电镜(EM)技术, 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自然水样, 以及分离获得的单克隆培养藻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 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种类开展了形态分类学的专题研究。报道了6个隶属于线形亚属的海链藻种类, 分别是紧密海链藻T. densannula Hasle &; Fryxell、微小海链藻T. exigua Fryxell &; Hasle、线形海链藻T. lineata Jousé、微线形海链藻T. nanolineata (Mann) Fryxell &; Hasle、结线形海链藻T. nodulolineata (Hendey) Hasle &; Fryxell和柔弱海链藻T. tenera Proschkina-Lavrenko, 其中有4个为我国新记录种类: 紧密海链藻、线形海链藻、微线形海链藻和结线形海链藻。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 提供了电镜照片。对相似种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分析了孔纹特征的变化类型及其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