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猪消化道中产苯乳酸乳酸菌的益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产苯乳酸乳酸菌的筛选方法,并筛选到高产苯乳酸的乳酸菌。【方法】菌株经过添加了苯丙氨酸的培养基厌氧培养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酵液中苯乳酸的含量。【结果】从猪的消化道中共分离得到31株产苯乳酸的乳酸菌,其中菌株R53的苯乳酸产量最大,为321.7 mg/L。菌株R53对.OH、O2和DPPH都有清除能力,清除率分别达到11.2%、52.7%和63.2%。同时R53也能降低培养基中胆固醇的含量,清除率为32.5%。【结论】乳酸菌R53经菌落形态、细胞形态、生化反应实验、16S rDNA测序,最终确定为植物乳杆菌。植物乳杆菌R53能产生苯乳酸,具有清除胆固醇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2.
荔枝核的五个苷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溶剂分部和多种色谱分离,从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核中得到5个苷类成分。经光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分别鉴定为(-)-松脂素4-O-β- D-吡喃葡萄糖苷 (1)、苯乙基β- D-吡喃葡萄糖苷 (2)、乙基β- D-吡喃葡萄糖苷 (3)、乙基α- D-吡喃葡萄糖苷 (4)和胞苷 (5)。它们均为首次从荔枝核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抽出10只动物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其余20只采用腹腔注射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这20只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组(DM组)和药物处理组(DB组)。其中药物处理组即DB组大鼠每天应用苯那普利进行治疗性灌胃,C组和DM组用等量自来水灌胃。分别于治疗4、8周后,测定皿糖和内生肌苷清除率,用代谢笼收集24h尿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对MMP-9在肾组织不同时间点的含量变化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苯那普利治疗组血糖水平和内生肌苷清除率明显降低,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MP-9在正常肾小球有阳性表达;DM组大鼠病程第8周时,MMP-9在肾小球表达明显减弱;DB组大鼠病程第8周时,经苯那普利治疗后,与同期糖尿病组比较表达明显上调。图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苯那普利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糖尿病肾病的大鼠肾小球MMP-9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5.55%±3.44%和20.10%±2.11%,与糖尿病组对比有明显的提高(P〈0.01)。结论MMP-9在糖尿病肾小球中的表达随病程进展逐渐减弱,苯那普利可能部分通过上调MMP-9在肾小球中的表达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羽叶千里光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羽叶千里光根、茎、叶和花四个部位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索式提取法分别对羽叶千里光根、茎、叶和花进行甲醇提取;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对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及其在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结果:羽叶千里光叶甲醇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最强,其次为茎、花、根.在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中,羽叶千里光抗氧化作用强弱依次为叶、茎、根、花.结论:羽叶千里光四个部位甲醇提取物均有抗氧化活性.其中,叶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5.
本文针对一株纤维化纤维微细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Ha8菌株开展了生物学特性和苯环类物质代谢能力研究.该菌株革兰氏阳性,长杆状,培养后期逐渐变为短杆状;能固氮,水解蛋白质,液化明胶,利用淀粉、纤维素和果胶,分解几丁质;在pH 6.0~9.0和20℃~40℃范围内生长较好;能利用苯甲酸、苯酚、二甲苯、苯丙烯酸和二苯胺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对这几种苯环类物质浓度的耐受范围分别为0 mmol/L~30 mmol/L、0 mmol/L~8 mmol/L、0 mmol/L~30 mmol/L、0 mmol/L~15 mmol/L和0 mmol/L~40 mmol/L,但不能利用2,4-二硝基苯酚、邻硝基酚、邻甲氧基酚、氨基苯磺酸、邻苯二酚和邻菲罗啉为唯一碳源生长.  相似文献   
106.
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建立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技术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工作。方法:通过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获取基因序列及其相应位点的SNP信息。利用Primer5.0软件设计引物,并经NCBI的Blast2.0软件检验其特异性。结果:建立了单一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SASP—PCR)与嵌套式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NASP-PCR)两种技术,并应用于β2肾上腺素受体及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证实该技术的稳定性和优越性。结论: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技术是一种更为简便、特异性较高、费用少的、便于推广的SNP检测方法,特别是在群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中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7.
探讨对原发性痛风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症状不典型的疑似痛风病人,通过细心询问和观察,并作必要的实验室及X线检查,以尽量减少漏诊,误诊。在治疗时,宜按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的病情特点用药。慢性期痛风病人须作定期检查,高尿酸血症的健康者亦应进行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8.
采用DPPH·自由基分析法研究提取溶剂、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因子对唐菖蒲鲜花花瓣中抗氧化物质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或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作溶剂、70℃条件下、提取60min 后,花瓣提取物的DPPH·清除率较高;不同颜色的唐菖蒲花瓣相比,深红色花瓣提取物的DPPH·清除率最高;不同发育时期的唐菖蒲花瓣,其枯萎时期对DPPH·清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9.
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凤芝  阎秀峰  马凤鸣 《生态学报》2004,24(7):1335-1340
以山东密刺黄瓜 (Cucumis sativus L.)为试材 ,分别采用大棚土壤和露地土壤进行盆栽模拟试验 ,首次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苯丙烯酸对不同土壤栽培条件下黄瓜幼苗膜质过氧化作用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苯丙烯酸对大棚土培幼苗不同时期的 SOD活性的化感效应均为抑制作用 ,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浓度大于 5 0 mg/kg时 ,对露地土培幼苗 6叶期 SOD活性的化感效应均为抑制作用。浓度大于 1 0 0 mg/kg时 ,对两种土培幼苗 CAT的化感效应均为抑制作用 ,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苯丙稀酸对不同土壤、不同时期黄瓜幼苗的 MDA均为促进作用 ,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苯丙稀酸使黄瓜幼苗的电解质外渗率和伤害率增加 ,浓度大于 5 0 m g/kg时的大棚土培幼苗和浓度大于 1 0 0 m g/kg时的露地土培幼苗 ,电解质外渗率与对照及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伤害率与对照及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大棚土培幼苗 MDA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的化感强度均大于露地土培幼苗  相似文献   
110.
顶羽菊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顶羽菊(Centaurea repens L.)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化学方法及与已知化合物对照,鉴定它们分别为:三十四碳酸(1)、豆甾—7—烯—3—醇(2)、β—谷甾醇(3)、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4)、5—羟基—6—甲基7—O—α—D—半乳吡喃糖双氧黄酮苷(5)、2,4—二(邻甲基偶氮苯)—萘酚—1(6)、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7)、洋芹素—5—O—β—D—葡萄糖苷(8)、洋芹素(9)、山奈素—3—O—β—D—葡萄糖苷(10)。其中化合物(6)是首次从天然界获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