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3 毫秒
71.
72.
实验室条件下五唇兰菌根真菌专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从高原温带兰科植物菌根中获得的22个菌根真菌菌株, 对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进行了室内种子萌发、原球茎分化和组培苗回接试验, 从交叉回接的角度对附生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生理专一性进行了探讨。经过20周的共生培养, 只有编号为Cf1和Mm1的两个菌株使种子表现出种胚明显膨大的萌发迹象; 9个菌株能够促使原球茎较好地分化发育出根叶; 11个菌株处理苗的平均鲜重增长率高于对照组(156.25%), 其中Mm1的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通过根切片显微观察, 在原球茎分化根和回接效果良好的处理苗的根皮层组织发现典型的菌丝团结构, 表明菌根体系已成功建立。温带地生兰菌根真菌对五唇兰种子萌发、原球茎发育和幼苗生长等3个重要生长阶段影响的试验显示, 五唇兰的种子和菌根真菌的共生萌发效果不佳, 而原球茎及幼株更容易与之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同时, 也没有发现同一个真菌菌株能够对五唇兰的种子、原球茎和幼苗均产生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五唇兰的菌根真菌专一性因生理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3.
植物提取物对萝卜蚜的室内毒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浸叶法和Potter喷雾法测定七种植物提取物对萝卜蚜 (Lipaphiserysim)的室内毒力效果。研究结果显示 :巴豆、博落回和醉鱼草提取物对萝卜蚜的致死中浓度LC50 分别为 1 86.94mg/L、2 0 0 .75mg/L和 1 5 7.73mg/L。  相似文献   
74.
间斑寇蛛Latrotectus tredecimguttatus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蜘蛛之一,为了解决间斑寇蛛毒素研究中毒素来源有限的问题,本实验室开展了间斑寇蛛的室内人工饲养与采毒方法的研究,着重探索影响室内饲养间斑寇蛛生长发育、成活率及繁殖力的主要因素及活体采毒方法.结果表明,温度、湿度和食物种类等多种因素都影响湖南一带室内饲养间斑寇蛛的效果,但相对而言,空气的相对湿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与同批次的雌、雄蛛交配比较,利用前批次雌蛛与相隔30天左右的后批次雄蛛交配更有利于产卵率的提高.间斑寇蛛幼蛛度过适当长度的"卵袋期"对于以后的成活与生长发育,尤其是早期的成活与生长发育来说是必要的.尽管有多种方法可用来进行间斑寇蛛的活体采毒,但电刺激采毒法是最佳的活体采毒方法.  相似文献   
75.
1 植物名称 水晶花烛 (Anthuriumclarinervi um)。2 材料类别 种子。3 培养条件  ( 1 )无菌播种培养基 :MS ;( 2 )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 :MS + 6 BA 1 .0mg·L- 1 (单位下同 ) + 2 ,4 D 1 .0 ;( 3)丛生芽诱导及增殖培养基 :MS+ 6 BA 1 .0 +NAA 0 .1 ;( 4 )壮苗及生根培养基 :MS+ 6 BA 0 .2 +NAA 0 .0 5 ;( 5 )生根培养基 :1 /2MS +NAA 0 .1。上述培养基均加入 0 .75 %卡拉胶、3%白糖 [( 5 )号为 1 .5 %白糖 ],pH 5 .8。培养温度为( 2 5± 2 )℃ ,每日光照 1 0h ,光照度为 1 5 0 0lx。4 生长与分化情况4.1 无菌苗的获得 …  相似文献   
76.
筛选到一株可以在厌氧条件下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芽孢杆菌L - 2 3。对其中试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 ,确定了L - 2 3的最适发酵条件 ,用补料的方法控制葡萄糖浓度在 0 .6% ,在 16h内 ,发酵液的菌体浓度可以达到 5 .2× 10 9cell mL。把 5 %的L - 2 3发酵液加入到原油中 ,在 4 5℃条件下培养 2 4h ,能够使原油粘度降低 2 8%。在室内条件下 ,L - 2 3可以使原油的采收率提高 11%以上。实验证明 ,用L - 2 3进行微生物采油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
土壤异养呼吸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除受温湿度影响外, 还受其他多种因子的综合影响, 很难利用野外观测数据确定土壤异养呼吸对温湿度变化的响应方程形式, 以及温湿度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该研究在严格控制温湿度的条件下对内蒙古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西北针茅(Stipa sareptana var. krylovii))草原土样进行室内培养实验, 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的正交实验包括5个温度梯度(9、14、22、30、40 ℃)和5个湿度梯度(土壤持水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 WHC)分别为20%、40%、60%、80%、100%)。室内培养实验持续71天, 土壤异养呼吸速率测定为2天(后期为1周)一次,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测定约为18天一次。研究结果显示: 土壤异养呼吸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01)且温度间差异显著(p = 0.001), 呼吸温度敏感性(Q10)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p < 0.001); 呼吸与土壤水分二项式拟合效果较好, 在80% WHC时呼吸速率最大, 且最适湿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加。土壤温度和水分的交互作用显著(p < 0.05), 土壤异养呼吸最适响应方程为lnRh = 0.914 + 0.098T + 0.046M + 0.001TM - 0.002T2 - 0.001M2 (Rh为异养呼吸, T为温度, M为湿度), 这说明加和形式的温湿度响应模型可能优于乘积形式。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异养呼吸的相关性随培养时间发生变化,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异养呼吸无显著相关(培养第20天除外), 原因可能是培养期间微生物死亡或群落结构改变导致微生物总体代谢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8.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定量脑电图和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97例,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Dex组(49例),两组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Dex组麻醉诱导前给予0.5 μg/kg Dex,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术后苏醒质量、血流动力学变化、定量脑电图频率,记录两组谵妄和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ex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更短(P<0.05)。两组手术切皮时(T2)~术毕时(T4)时间点心率(HR)均低于麻醉前(T1)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均高于T1时间点,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T2~T4时间点HR高于对照组对应时间点,MAP低于对照组对应时间点(P<0.05)。Dex组术后1 d左/右颞区、左/右额区δ波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Dex组术后1 d左/右颞区、左/右额区α1波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Dex组术后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期间予以Dex,可改善患者术后苏醒质量,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减轻对患者大脑额叶δ、α1波频率的影响,同时降低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9.
分别测定了8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结果表明:8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LC50为0.671-10171.07mg.L-1,毒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B1)>氟虫腈>氟铃脲>丙溴磷>毒死蜱>三唑磷>杀虫单。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B1)、氟虫腈、氟铃脲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分别为杀虫单的15180.7、5619.3、1611.9、997.2倍。在推荐剂量下,氟虫腈、丙溴磷、毒死蜱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达86.11%、84.73%、83.37%。  相似文献   
80.
何念鹏  刘远  徐丽  温学发  于贵瑞  孙晓敏 《生态学报》2018,38(11):4045-4051
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_(10))不仅是生态学和土壤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国内外学者对Q_(10)的影响因素或机制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有不少相关的综述或展望;然而,迄今为止有关培养与测定模式的探讨却非常少。鉴于培养和测定模式对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在简要描述Q_(10)定义、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当前Q_(10)研究的不同培养和测定模式及其优缺点。结合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新发展的连续变温培养+连续自动测试模式,并简要阐述了新模式的应用前景。通过探讨,希望能为国内从事Q_(10)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同时,希望能引起青年科研人员重视研究方法、技术和仪器的研发,更好更快地推动原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