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不同株的熊蜂短膜虫与宿主生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文杰 《动物学报》1998,44(2):235-236
THERELATIONSHIPBETWEENDIFFERENTSTRAINSOFCRITHIDIABOMBIANDTHESURVIVALOFTHEIRHOSTBUMBLEBEES不同株的熊蜂短膜虫与宿主生存的关系KeywordsCrithidiabo...  相似文献   
42.
【目的】为了探究云南省熊蜂属的地理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特点。【方法】基于2009-2018年在云南采集的35种5655号熊蜂标本信息,利用经纬度0.5°×0.5°方格内的物种组成分析云南境内熊蜂的地理区划,利用方格内物种数量分析物种丰富度,根据所采集的标本数量分析云南境内熊蜂的物种多度。【结果】云南省熊蜂属区系可划分为云南高原(Ⅰ)和横断山区(Ⅱ)2个大区,其中,云南高原包括西部-中部亚热带中山峡谷区(Ⅰ1)、南部热带低山宽谷区(Ⅰ2)、东南部亚热带岩溶山地河谷区(Ⅰ3)、东部亚热带高原谷盆区(Ⅰ4)和东北部亚热带中山河谷区(Ⅰ5)5个小区,横断山区又可分为西部亚热带高山峡谷区(Ⅱ1)、中部温带高山峡谷区(Ⅱ2)和西北部高寒草甸区(Ⅱ3)3个小区。在云南8个地理小区中,Ⅱ3的熊蜂物种丰富度最高(20种),其次为Ⅰ3、Ⅱ2、Ⅰ1、Ⅰ5、Ⅰ4和Ⅱ1,Ⅰ2最低(3种)。横断山区的物种数量明显高于云南高原,其中(27.00°-27.50°N,99.50°-100.00°E)小格是云南境内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18种)。弗里熊蜂Bombus friseanus和短头熊蜂B. breviceps是云南境内的优势蜂种,这2种熊蜂的个体数量接近云南境内35种熊蜂总数量的50%;相反,中华熊蜂B. chinensis、雀熊蜂B. richardsiellus和贝拉熊蜂B. bellardii等物种在云南境内则非常稀有。【结论】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云南熊蜂地理分布特征明显,境内优势种较少,稀有种较多,应该加强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43.
明亮熊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授粉应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明亮熊蜂Bombus lucorumL.是我国重要的授粉昆虫之一,该种熊蜂在北京地区1年1代,以蜂王休眠方式越冬。越冬蜂王4月中旬出蛰,2周以后开始产卵,5月下旬第1批工蜂开始出房,7月上旬工蜂数量达到150只左右,随后蜂群中出现雄蜂和蜂王,8~9月蜂王和雄蜂交配。10月上旬,天气逐渐变冷,交配后的蜂王开始在地下休眠越冬。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以打破蜂王的休眠期、实现1年多代繁育,提供设施农业授粉应用。  相似文献   
44.
放射孢子虫(Actinosporean)是黏体动物在其中间宿主水生无脊椎动物体内的一个生活阶段。研究鉴定并描述了一种雷氏放射孢子虫的形态和分子特征。该放射孢子虫的主要形态结构是: 由三个极囊、内含孢原质的孢子体和三个尾突组成, 无孢柄。极囊位于孢子体顶端, 呈梨形, 长5.2 μm, 宽2.9 μm; 孢子体侧面观呈长椭圆形, 长16.4 μm, 宽9.5 μm; 三个尾突基本等长, 呈锚状, 平均长度102.6 μm, 宽9.54 μm, 尾突末端轻微的上翘。每个尾突远侧端表面有许多形状不规则的棘状小刺。18S rDNA序列比对表明, 该雷氏放射孢子虫与国外已报道的Myxobolus cultus 18S rDNA序列一致性最高, 达98.41%, 由此推测该雷氏放射孢子虫可能为M. cultus的对应放射孢子虫阶段。研究丰富了国内放射孢子虫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45.
熊蜂以其独有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在植物授粉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然而受寄生虫、真菌等多种病原体影响,近几十年来全球多个地区熊蜂多样性急剧下降.欧洲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在全球商业化推广应用,加剧了相关熊蜂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已在多地造成生物入侵危害,导致当地传粉蜂多样性下降.本文综述了熊蜂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危害和传播情况,以期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并提出对进口商业化熊蜂的管理措施,为我国本土熊蜂资源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6.
徐希莲  王凤贺  王欢 《昆虫学报》2015,58(12):1356-1361
熊蜂是众多野生植物及农作物的有效授粉昆虫,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熊蜂复杂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社会性使其成为社会生物学研究的最佳模式生物之一。社会性昆虫的生殖劳动分工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而级型分化是形成生殖劳动分工的基础。蜜蜂级型分化的研究已取得诸多重要成果,其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阐释,而熊蜂的社会性研究尚未形成系统,与蜜蜂研究相差甚远。近来的研究表明,饲喂频率或者饲喂总量的差异能够引起熊蜂级型分化的发生。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与熊蜂幼虫的发育紧密联系,在熊蜂级型分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参与蜜蜂级型分化的基因,在熊蜂级型间也存在差异表达。此外,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蜂王和工蜂间的竞争也是促进熊蜂级型分化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营养、激素调控、群体发展及相互作用等方面综述熊蜂级型分化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47.
中国熊蜂多样性、人工利用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蜂是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者, 在维持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地形多样、植被丰富, 是全球熊蜂多样性的热点地区, 但过去缺乏系统调查研究, 中国熊蜂多样性现状及其利用特性不详。本文介绍了近20年在中国熊蜂资源系统调查及其人工利用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 (1) 2002-2017年采集熊蜂标本5万余号, 先后揭示了一系列疑难类群的分类地位, 确认中国已知熊蜂125种, 占全球熊蜂已知物种总数的50%, 表明中国是全球熊蜂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2)首次报道了中国熊蜂物种名录, 其中22种为中国特有种。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向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 是全球熊蜂多样性分布中心; (3) 1998-2017年, 明亮熊蜂(Bombus lucorum)、密林熊蜂(B. patagiatus)、红光熊蜂(B. ignitus)、火红熊蜂(B. pyrosoma)、重黄熊蜂(B. picipes)和兰州熊蜂(B. lantschouensis) 6种本土熊蜂先后被驯养成功, 其中密林熊蜂和兰州熊蜂的繁殖性状优良, 已应用于我国设施作物传粉服务。同时, 我们从栖息地、食物资源、外来物种、农药使用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中国熊蜂资源的策略, 以期为野生传粉昆虫特别是熊蜂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8.
彩云兜兰及其近缘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讨论了彩云兜兰及其近亲种的亲缘关系;描述了两个新种:缅甸兜兰Paphiopedilum burmanicum J.Y.Zhang et Z.J.Liu和短唇兜兰Paphiopedilum brevilabium Z.J.Liu et J.Y.Zhang;并提供了一个图版和有关5个种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49.
牯岭凤仙花(Impatiens davidii)为中国特有的珍稀观赏花卉, 野生种群较小, 同时依赖特殊的传粉者三条熊蜂(Bombus trifasciatus)授粉, 为特化传粉植物, 传粉资源为限制其种群扩散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基于63条牯岭凤仙花分布数据、54条三条熊蜂分布数据、19个环境气候因子, 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预测当前及未来(2050s、2070s) 3种气候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RCP2.6、RCP4.5、RCP8.5下牯岭凤仙花和三条熊蜂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表明: 影响牯岭凤仙花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暖季度降水量。当前气候条件下, 牯岭凤仙花与三条熊蜂具有较高的地理分布重合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合度, 共同分布区域占比高达99.09%, 较大程度上保证了牯岭凤仙花的传粉资源; 在未来3种气候情景下, 牯岭凤仙花分布区域向东北、华北扩张, 适生面积增加6.60-22.19万km2; 三条熊蜂适生区整体略微北移, 适生面积增加4.48-15.50万km2; 两者共同分布区域占牯岭凤仙花适生区域比例降低1.40%-9.00%, 表明未来牯岭凤仙花适生区可能受到气候变化和传粉资源缺失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0.
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是云南省优势蜂种,为更好地挖掘本土熊蜂资源,繁育农业授粉蜂群,本研究从云南3个地区(屏边、个旧和昆明)收集短头熊蜂蜂王后,在相同条件下饲养,统计分析其蜂王产卵前期、工蜂发育期、蜂群生长特性、群势、产卵蜂王率及蜂群可应用率等繁育特性指标。结果表明:3个地区工蜂的发育期相同,屏边地区的蜂王产卵前期最长,蜂群始见工蜂时间及工蜂数量达到6头、30头和60头的时间也最长,均显著高于个旧地区和昆明地区(P<0.05)。3个地区短头熊蜂的群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昆明地区的工蜂数量最少,显著低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P<0.05),而子代蜂王数量显著高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P<0.05),雄性蜂数量显著高于屏边地区(P<0.05)。昆明地区的产卵蜂王率和蜂群可应用率高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总体而言,云南的短头熊蜂群势强,产卵蜂王率75%以上,蜂群可应用率均在63%以上,易于人工繁育,具有重要的授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