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茉莉酸甲酯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茉莉酸甲酯(MJ)对冷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生长和与抗冷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MJ(10^-3mol·L^-1)明显抑制冷胁迫下的水稻幼苗生长,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浓度低一些的MJ(10^-4、10^-5、10^-6、10^-7mol·L^-1)对冷胁迫下水稻幼苗的生长和细胞膜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其中以10~mol·L^-1MJ的效果为佳。10~mol·L^-1 MJ处理的叶中叶绿素降解程度小,可溶性糖、可溶性总蛋白和脯氨酸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增加,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因而水稻幼苗的抗冷性提高。  相似文献   
82.
The role of jasmonic acid (JA) in plant wounding response has been demonstrated. However, the source of JA in wound signaling remains unclear. In the present study, pea seedlings were used as material to investigate the systemic induction of JA and the activation of lipoxygenase (LOX)-dependent octadecanoid pathway upon wound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ndogenous JA could induce two peaks in the wounded leaves and the stalks, while only one peak in the systemic leaves. LOX activity and its protein amount were also induced and the stimulation mainly occurred in the late phase, while one peak of induction was present after pretreatment with JA. Applied 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 (NDGA), an inhibitor of LOX activity, only inhibited the induction of JA in the late phase, and the resistance of pea was impaired. Furthermore, 13(S)- hydroperoxy-9(Z), 11 (E)-octadecadienoic acid (13(S)-H(P)ODE) was confirmed to be the main product of LOX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al time. in addition, immunocytochemical analysis also revealed the occurrence of JA biosynthesis and transport upon wounding.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wound-induced JA in wounded leaves resulted from its biosynthesis and conversion from its conjugates, while in systemic leaves resulted from its transport and biosynthesis; and proved that the LOX pathway was vital to the wound-induced defense response involved in JA biosynthesis.  相似文献   
8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粤东产重瓣臭茉莉(Clerodendrum chinense (Lour.) Merr.)挥发油进行提取, 并运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31个峰, 确定了31种化合物, 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成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100%, 其主要成份1-辛烯-3-醇(蘑菇醇) (49.50%)、(E)-3-己烯-1-醇(青叶醇) (13.39%)、芳樟醇(9.41%)、环己醇(3.37%)、3-辛醇(1.69%)、n-正戊酸-(Z)-3-己烯酯(1.42%)、1-己醇(1.38%)、糠醛(1.37%)和a-萜品烯醇(1.17%)等9种化合物占全油的81.53%。  相似文献   
84.
植物在遭受机械损伤或食草动物伤害时,体内的信号应答防御系统立即被激活,从而激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信号分子如系统素、系统素糖肽前体物质,是茄科植物中具有信号传导功能的一类多肽,在损伤信号传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系统素家族以及茉莉酸等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着重对烟草中的主要损伤信号分子进行系统的阐述,并且对损伤后烟草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做了简单的归纳与分析,旨在为烟草的抗虫性、烟叶的储存与加工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胡留成  崔巍  汪霞  娄永根 《昆虫学报》2010,53(9):1001-1008
植物在受植食性昆虫为害时能产生防御反应,并且植物的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迄今为止对于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的诱导防御反应很少有研究报道。为此, 本实验通过测定油菜内茉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研究了油菜在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为害后的抗虫性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在油菜诱导抗虫性与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系。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取食能导致油菜体内茉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系统性上升,外用茉莉酸甲酯处理也能系统性增加油菜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并且取食茉莉酸甲酯处理或斜纹夜蛾幼虫取食过的叶片能显著降低斜纹夜蛾幼虫的体重,两者的体重分别为对照植株上的67.5%和60.2%。机械损伤加斜纹夜蛾幼虫口腔分泌物处理能引起处理叶中茉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增加,但其诱导效果与机械损伤加水没有显著差异,并且两者明显低于虫害的诱导效果,两种处理的茉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分别为虫害诱导的68.4%和24.4%及62.9%和36.9%;多次连续机械损伤的诱导效果与一次损伤的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说明斜纹夜蛾幼虫诱导的油菜抗虫性与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有关,而其激活油菜抗虫反应的机理则可能与其特定的取食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86.
联合调控对中国红豆杉细胞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豆杉悬浮培养细胞可以持续提供抗癌药物紫杉醇及一些紫杉烷类。在中国红豆杉悬浮培养细胞中,云南紫杉烷C(Tc)是主要的紫杉烷。为了更理性地调控紫杉醇或有用紫杉烷的生产,有必要深入了解其生物合成过程。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即RQPCR)技术考察经调控后紫杉醇及紫杉烷代谢中关键酶基因—TASY,T5αH,TDAT,T10βH,TαH,T14βH表达水平的变化。在细胞培养的第7天和12天,分别以100μmol/L2,3-二羟丙基茉莉酸(DHPJA)诱导,同时在细胞培养第7天进行20g/L蔗糖饲喂、100g/LXAD-7HP的原位吸附。该联合调控处理使得细胞培养第30天时,Tc产量高达1517±37mg/L,是对照处理的11.1倍,是DHPJA重复诱导联合蔗糖饲喂处理的1.7倍。RQ-PCR结果显示:DHPJA的加入可使6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但在12小时后快速下降,需补充DHPJA以再次提高基因表达水平。吸附剂同时引入会延缓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速度,但却能维持基因表达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表现为在细胞培养中后期,基因表达水平将显著高于无吸附剂的调控体系。与13α-羟化相对应的TαH基因有所不同,吸附剂的存在更显著地抑制其表达,但仍有维持表达的功能。  相似文献   
87.
88.
本实验所用的中国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中,云南紫杉烷c(Tc)是主要的次生代谢产物,该化合物有类神经生长因子活性,提高其产量是进一步规模化生产的前提。本研究考察了原位吸附和茉莉酸甲酯(MJA)联合调控提高Tc产量的可能性。在培养的第7天加入浓度为100μmol/L的MJA虽然会使细胞的生物量下降10%~30%,但是单位细胞内Tc含量和Tc产量均有显著提高,分别是对照的3.6和3.3倍。吸附剂XAD-7在不同时间加入对Tc的合成影响显著。在培养的第7天同时加入100μmol/L的MJA和100g/L的XAD-7会使细胞生物量增加,Tc产量显著提高。培养到第21天,Tc产量达477.4mg/L,为对照的6.3倍,为只加MJA的1.9倍,其中94%的Tc被树脂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MJA诱导高表达的过程中,吸附剂XAD-7的加入使细胞内代谢产物外泌,浓度降低,减轻产物反馈抑制现象,从而大幅度提高代谢物产量,有较好的生产前景。  相似文献   
89.
NAA与PP_(333)对茉莉新梢部分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茉莉开花前期分别使用不同浓度NAA(20、50、100mg/L)与PP333(100、300、500mg/L)溶液均匀喷施于植株茎、叶片等生长部位,研究其对茉莉开花的影响,分析测定植株新梢生长部位的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NAA处理使新梢徒长;PP333处理的茉莉,花蕾盛开期比对照提早4d,浓度以300mg/L为宜,其产量比对照增加12.95%,明显提高花蕾产量。茉莉经PP333处理后,新梢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整个花芽生长过程中趋于相对稳定,而NAA处理后则使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幅度大。NAA与PP333处理后新梢中POD活性在花芽生长过程中稍有下降,NAA处理高于对照,而SOD活性则有上升趋势。经NAA和PP333处理后,其效应各不相同,而适宜浓度的PP333处理可以提高茉莉花蕾产量。  相似文献   
90.
本文对比研究了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一氧化氮(NO)三种激发子对怀槐悬浮培养物异黄酮合成及细胞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激发子的作用下怀槐细胞异黄酮合成量显著提高:200μmol/L MeJA、100μmol/L SA及50μmol/L SNP处理培养细胞9d后,异黄酮含量分别为同期对照的417.18%、185.45%和222.45%。同时细胞内发现染色很深的电子致密小体(EDB),其数量随着异黄酮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亦在第九天达到最多,与异黄酮积累呈现正相关性。推测激发子可能诱导植物细胞结构变化来响应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