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汤熠  魏伟  魏麓云 《生物磁学》2011,(4):680-683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影响。方法:72只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E组、EAE+小剂量依达拉奉组、EAE+大剂量依达拉奉组(n=18)。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其它组采用自制完全抗原诱导EAE模型。EAE组建模后不做任何处理,EAE+小剂量依达拉奉组、EAE+大剂量依达拉奉组分别在建模后给予依达拉奉4mg/k·d、10mg/k·d。比较各组发病率并行神经功能评分,取脊髓组织行HE染色、iNOS、OP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依达拉奉干预组大鼠较EAE组发病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HE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干预组较EAE组炎症反应减少,损伤程度减轻。依达拉奉组iNOS、OPN表达均明显小于EAE组(P〈0.05)。大剂量依达拉奉iNOS、OPN表达均低于小剂量依达拉奉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EAE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小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炎症反应,降低iNOS和OP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2.
朱静  孙立  袁胜涛 《生物磁学》2011,(20):3972-3974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它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Lys过度表达会促使B淋巴细胞增殖并分泌自身抗体。BLys也是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靶点。关于BLyS的调控涉及了许多蛋白。本文主要就G—CSF、TGF-β1、IFN-γ、IL-10和Voly(I:C)等对BLyS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3.
《生命科学》2007,19(4):437-437
2007年7月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Immunology网络版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关于调节CD4+T细胞存活和自身免疫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臧敬五教授研究组经长期合作研究后发现:在机体外周免疫系统中,  相似文献   
54.
莱姆病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由硬蜱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引起全球性的关注。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目前莱姆病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莱姆病病原体及其成分直接作用、炎性细胞因子作用以及自身免疫因素的影响。对近年有关莱姆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5.
王娟  姚刚 《生命的化学》2014,(6):765-773
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是属于共刺激分子28(costimulatory molecule 28,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CTLA-4)家族的抑制性受体。因为PD-1的免疫抑制作用,对其机制和应用的研究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如今,它对淋巴细胞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已经基本清晰,而利用其研发的抗体药物也在癌症治疗中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主要介绍现今已掌握的PD-1信号对淋巴细胞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慢性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病和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6.
汤文俊  项明 《生命科学》2008,20(4):629-632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种因素与胃癌的发生相关,如环境、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等。随着对胃癌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发现胃癌的发病率在碘摄入不足或者摄入过多的地区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碘是甲状腺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最新的研究发现,胃癌和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可能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但目前缺乏对此关系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本文试对这些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抗2GP1抗体水平和抗t-PA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原发性抗磷脂综合症和红斑狼疮患者(32个狼疮样抗凝物阳性,32个狼疮样抗凝物阴性)与40例健康对照的IgG类抗2GP1和抗t-PA抗体的水平,用竞争ELISA的方法研究抗2GP1抗体与t-PA的互作。结果:64个病人中有8个IgG类抗2GP1和抗t-PA抗体共存,并且这两种抗体的共存和血栓病史显著相关(P=0.02)。我们还发现两个来自病人的抗2GP1抗体能和t-PA交叉互作。但是,在这些病人群体中未发现这两种抗体显著相关。结论:病人体内可能存在能和t-PA交叉互作的抗2GP1抗体。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在C57BL/6小鼠建立MBP-特异性T细胞系,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MBP免疫的C57BL/6小鼠腹股间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用MBP及同系小鼠的脾细胞反复刺激,建立了MBP-特异性T淋巴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以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MBP-特异性T细胞产生的IFN-γ及IL-4水平。结果:CD4^ T细胞占90%以上。MBP-特异性T细胞主要产生IFN-γ。结论:该T细胞系为CD4^ 、Th1类淋巴细胞;在C57BL/6小鼠体内存在能识别MBP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  相似文献   
60.
自身免疫病影响着大约5%的人口,这类疾病的特点是患者体内存在大量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通过不同的模式引起机体的损伤。一些严重的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引起致残和死亡。总之,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呈现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由于这种健康问题巨大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引起了全球性的自身免疫病病因学的研究热潮。多代家系和大量双胞胎的流行病学调查清晰的显示自身免疫病遗传因素的存在。至少有20多个疾病易感基因被认为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基于这种遗传研究热潮,多个遗传研究小组采用基因组范围的易感基因的扫描工作,在人类和鼠模型中鉴定出多个遗传易感位点,这些位点可能含有自身免疫病的致病基因。本文就人类和鼠模型中定位的易感基因位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