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3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47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正>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研究已成为自然科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其理论的日臻完善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在疾病治疗、动物育种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产生划时代的成果,将是对传统医疗手段和医疗观念的一场重大革命。干细胞在医学应用上有着光辉的前景,国内外政府、企业及相关单位也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为推动我国干细胞技术与临床应用加快发展,继2009年  相似文献   
992.
脓毒症是近年来的医学难题之一,迫切需要探讨新的治疗手段.以往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是细胞因子分泌的抑制因子,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因此构建了携带小鼠IL-10(mIL-10)的腺病毒载体,用它来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通过载体上的绿色荧光蛋白来筛选过表达mIL-10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mIL-10).随后,运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在小鼠体内建立脓毒症模型,并观察BMSC-mIL-10在脓毒症中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和单纯BMSC治疗组相比,BMSC-mIL-10可以明显降低脓毒症老鼠体内炎症因子的产生,这包括TNF-α、IL-6、IL-1α和 IL-1β等,同时,BMSC-mIL-10治疗组小鼠的肺部和肾脏炎症反应减轻,体重丢失下降,死亡率明显降低.为进一步探讨BMSC-mIL-10治疗机制,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发现BMSC-mIL-10组上清液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LPS引起的NF-κB的激活.上述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过表达IL-10有望成为脓毒症治疗的潜在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新生大鼠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新生大鼠脑室下区(SVZ)组织,进行NSCs体外培养。用DETA/NO作为NO供体,用L-NAME作为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免疫荧光法检测NSCs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神经元标志物-8Ⅲ型微管蛋白(Tuj-1)和星型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还检测了神经元型NOS的表达。用Greiss还原法检测培养液中总NO的浓度。结果:培养的神经球均为nestin阳性、BIdu阳性和nNOS阳性。NSCs和40μmol/L、50μmol/L、60μmol/LDEFA/N0共培养5d,实验组培养液中N0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相应实验组分化的神经元数和星型胶质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和P〈0.05)。NSCs和100μmol/L、150μmol/L、200μmol/LL-NAME共培养5d,实验组培养液中NO浓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相应实验组分化的神经元数和星型胶质细胞数也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NO能直接促进大鼠SVZ体外培养的NSCs分化。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采用不同手术缝合方式观察小鼠移植皮片存活及生长情况,以建立一种简单易行、快速经济的小鼠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方法.方法 受体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Z组、J组和T组),每组20只,通过背-背法进行供体C57BL/6的皮片移植,Z组、J组和T组分别采用四周缝合、对角缝合和粘贴固定的皮片缝合方法.每天监测小鼠体重变化及生长状态,观察26天,实验第3、7、15和26天观察各组受体移植皮片存活情况,其中皮片变硬、结痂脱落或坏死判定为移植排斥.第26天取小鼠皮肤移植组织以及肝脾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结果 各组小鼠移植物平均体重变化趋势类似,第6天达到最低水平,移植皮片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均见移植皮片真皮内淋巴细胞浸润,3组病理结果类似,肝脾病理检测发现淋巴细胞大量浸润,说明造模成功.实验26天后,Z组、J组和T组小鼠皮片分别有7、5和3只受体小鼠皮片仅观察到炎症反应.结论 3种手术方式建模均成功,但采用粘贴固定方式进行小鼠背部皮肤移植具有手术方式简单有效、对皮肤损伤小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小鼠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盐酸法舒地尔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未转染组、转染组(转染Rn-Notch1-siRNA)、阳性对照组(转染Rn-MAPK-1 Control siRNA)及阴性对照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 siRNA)等4组。采用盐酸法舒地尔诱导大鼠MSCs分化为神经元。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转染后荧光表达情况;RT-PCR检测Notch1、Hes1和MAPK1 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otch1、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微丝蛋白亚单位(NF-M)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①siRNA转染72h,MSCs荧光表达最强,转染率可达91.3%±4.2%;同时,转染组MSCs的Notch1和Hes1 mRNA转录下降(P0.05);MTT提示转染组细胞存活率也显著减少(P0.05)。②盐酸法舒地尔可以诱导MSCs向神经元分化,其中以转染组诱导效果最佳,NSE、NF-M的表达率显著的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在诱导大鼠M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Notch信号通路与RhoA/Rho激酶通路信号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MSCs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由于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畜牧业生产、疾病治疗、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及濒危动物保护等诸多领域所蕴藏的巨大应用价值,克隆效率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克隆技术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不同细胞系影响到体细胞克隆牛效率,胎儿细胞和颗粒细胞重构胚的囊胚发育率、犊牛成活率比成年成纤维细胞高。关于卵母细胞和克隆胚胎冷冻保存的研究表明,玻璃化冷冻法可以用于克隆胚胎以及卵母细胞的冷冻保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国际上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研究新进展和体细胞克隆的效率,指出体细胞克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7.
胎膜组织贴壁细胞:一种新的间质干细胞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体外分离纯化胎膜组织贴壁细胞(fetal membrane derived adherent cells,FMDACs)的方法,并且研究FMDACs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胰酶消化法分离FMDACs,体外传代培养,并进行向成骨、成脂细胞的诱导分化培养,流式细胞仪、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表面抗原,核型分析及致瘤性实验。[结果] 成功地进行了FMDACs的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FMDACs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CD14、CD45,经诱导后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传代多次后核型正常,无致瘤性。[结论] 胎膜组织中可以分离得到具有间质干细胞特性的贴壁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遗传背景稳定无致瘤性。FMDACs为临床应用进行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来源。  相似文献   
998.
胎鼠脊髓神经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机械法和胰酶消化法对胎鼠脊髓源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用机械法和胰酶消化法分离胎鼠脊髓组织获得神经干细胞,应用台盼蓝检测细胞成活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培养神经干细胞,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分裂增殖能力.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和分化细胞。结果:机械法获得的细胞数量多于胰酶消化法。细胞经过培养其增殖能力机械法略强于胰酶消化法,但无统计学意义。培养形成的细胞球Nestin阳性,诱导分化后可见NSE和GFAP阳性细胞。结论:运用机械法比胰酶消化法分离胎鼠脊髓组织获得神经干细胞方法简单,容易操作,经过培养细胞增殖能力较强。并可提供健康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999.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体细胞的组织来源及培养代数对猪核移植重构胚发育的影响。体外成熟培养40-44h的猪卵母细胞去核后,将经血清饥饿(0.5?s)培养2-9d、0.1mg/L Aphidicolin (APD)培养 0.5?S培养2-9d或一般培养法(10?S)培养的卵丘细胞、颗粒细胞、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直接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质中,或注射到卵周隙中。再经电融合(100V/mm,30μs,电脉冲1次)构建重构胚。重构胚以钙离子载体A23817或电脉冲结合6- DMAP激活处理,体外培养6天。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0.1mg/L APD 0.5?S培养处理后的重组胚卵裂率,均高于血清饥饿和一般培养处理的同种供体细胞(P<0.01)。卵丘细胞、颗粒细胞经0.1mg/L APD 0.5?S处理后进行核移植的分裂率和发育率均高于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P<0.05)。以猪颗粒细胞为核供体时,电融合法的重构胚分裂率显著高于胞质内注入法(P<0.05),但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培养3代和6代的猪颗粒细胞以及培养6代和10代的耳皮成纤维细胞,其具有正常二倍染色体的细胞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这2种细胞不同培养代数做供体进行核移植时,各代之间核移胚的体外分裂率、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1)猪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培养传代所建立起来的细胞系相对比较稳定;(2)0.1mg/L APD预培养处理供体细胞能提高猪体细胞核移植的效果,血清饥饿培养则无明显效果;(3)猪颗粒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等均可做供核细胞.核移植后都能得到体细胞克隆的囊胚,但前者的效果略优于后者,且其核移植效果不受供核细胞培养代数的影响;(4)电融合核移植胚胎的发育率高于胞质内直接注入法,但两者的总体效率相近。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索人脂肪组织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SCs)的分离、体外培养,为其广泛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腹部手术病人皮下脂肪组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SCs,观察细胞形态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对第2代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其表面分子CD44表达;取2—4代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青链霉素原液、1μmmol/L地塞米松、10μmmol/L胰岛素、0.5mmmol/LIBMX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诱导培养一周,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用油红“O”染色定性。结果:人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55h左右;免疫化学染色鉴定CD44阳性;成脂诱导分化一周,可见细胞内有大量脂滴,油红“0”染色可见胞浆内有大量红染颗粒。结论:建立了一种自人体脂肪组织分离,培养ASCs经济简便的方法,为其能够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及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