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1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138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39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110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本文报道了经GH一401 型电诱导细胞融合、基因转移仪诱导实现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NK491) 与出芽短梗霉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NKB93—0061eu)的原生质体电诱导融合。在融合小罐中用3个强度为11 Kv/cm,时程为10μs的高压电脉冲处理原生质体,获得的融合子营养互补的融合频率为5.8×10-5。在选择培养基上连续传代10次,然后在完全培养基上传代20次,最终得到4株稳定的融台子。融合子的细胞形态、大小、核的DNA含量以及酒精发酵等特性的观察和测定表明,4株融合子与双亲均有明显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电诱导原生质体融台对酵母菌的属间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融合频率。  相似文献   
63.
食用菌原生质体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介绍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应用中的相关技术问题的现状和进展。对该技术中有关溶壁、渗透稳定剂、细胞壁的形成、原生质体的再生、诱变与融合、融合子的选择标记、后代鉴别及育种的应用等技术环节做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64.
黄皮种子发育过程中脱水敏感性与细胞膜透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胚轴与完整种子的发育模式以及发育中电解质渗漏率变化有些不同. 种子生理成熟前、后的胚轴对脱水的反应也不同,前者经轻微脱水可提高萌发率和活力指数,后者不耐任何程度的脱水.活力指数的急剧下降伴随着电解质渗漏率的迅速上升.实验表明,黄皮种子在发育过程中没有形成耐脱水性. 细胞膜透性变化可反映脱水对种子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65.
从水稻同源三倍体中鉴定出无融合生殖种质TAR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水稻杂种优势的成功应用使水稻单产提高了20%,这主要得益于70年代初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和利用。但传统的三系法杂交水稻必须做到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选育程序和杂交种子生产环节较复杂,以致培育目标组合的周期长、效率低、推广环节多,同时种子成本高、价格贵[1]。80年代光敏核不育水稻以其“一系两用、配组自由”等优越性大有取代三系杂交水稻的趋势。但是,光敏核不育特性同时又受温度的调控,加之育性波动等缺陷使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利用受到严重制约[2]。80年代后期,科技工作者开始探索利用无融合生殖固定水稻杂种优…  相似文献   
66.
本文报道湖北省武汉市团藻目7个属的5个新种,2个新变种,2个中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67.
U46619双向调节系膜细胞DNA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ne用血清或佛波醇肉豆寇乙酸(PMA)预失活化系膜细胞的PKC,可抑制U46619所致的IP合成及细胞内Ca~(2 )的升高,提示PKC预先活化后,可对再次活化PLC-PKC的物质起负反馈抑制作用。血清中含有血液凝固时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可活化PLC及PKC,可能对U46619的作用起负反馈抑制,使U46619促增殖作用丧失。第三,TXA_2可能直接或间接刺激前列腺素(PG)E_2或PGI_2的合成,而后两者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不论何种机制参与,U46619这种抑制作用在病理上可能有积极意义:在正常状态下,体内肾小球系膜细胞为静息状态,肾小球合成的PG及TX极少,当肾小球产生炎症时,肾小球白细胞及血小板浸润增多,合成的PG、TX及PDGF增多,这时TX的升高可能有抑制PDGF所致细胞增殖的作用。 摘要 本实验用[~3H]TdR掺入法测定TXA_2类似物U46619对大鼠系膜细胞DNA合成的调节作用,测定系膜细胞合成的DAG及1,4,5-IP_3量,用PKC抑制剂Calphostin C预处理系膜细胞,观察其对U46619促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U46619促进生长停滞的系膜细胞的DNA合成及IP_3的生成。本文首次证实U46619也促进DAG的生成并发现PKC抑制剂可抑制U46619的促增殖作用,提示U46619使生长停滞的系膜细胞的PLC活化,促进IP及DAG生成,进而激活PKC,促进系膜细胞DNA合成  相似文献   
68.
双滴虫类是迄今所知的现存最原始的真核生物类群。以蓝氏贾第虫作为双滴虫类的代表,对其细胞核进行了电镜观察。除了未见有核仁外,还发现其核被膜的横切面上存在有缺口。在缺口的边缘处,核内膜与校外膜是相互连接着的,表明并非切片时所造成的假象。核被膜缺口处常有一核纤层样的薄层分隔核质与细胞质。用高锰酸钾固定细胞以求只保存膜结构时,核被膜缺口仍然可见,上述的薄层即未见到。核被膜缺口的发现证实了李靖炎(1979)的核被膜起源假说所作出的推断。  相似文献   
69.
杜氏盐藻细胞质膜具的氧化NAD(P)H,还原Fe(CN)^3-6和O2的氧化还原系统。当Fe(CN)^3-6浓度为0.6mmol/L,氧化NADH的Km为96μmol/L,Vmax为159nmol10^-8cellsmin^-1,最适pH为8.5。TritonX-100可促进NADH和Fe(CN)^3-6的氧化还原活性。NADH能促进藻细胞的氧吸收,最适pH为8.5。在无外源电子供体存在时,细胞质  相似文献   
70.
酿酒酵母属(S. cereviae)变异株和粟酒裂殖酵母属(S. pombe)变异株进行属间原生质体融合得到融合株SPSC,该融合株比S. cereviae具有强的自身絮凝能力。以葡萄糖浓度150g/L的底物在30~44℃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摇瓶厌氧发酵,获得最佳温度范围为34~38℃,最高发酵温度为40℃。在有效容积2.35L悬浮床反应器中,在pH值3.0~5.0范围内进行连续发酵,获得最适发酵pH为3.5~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