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胸腰椎活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胸腰椎脊柱活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了377个节点,共组成449个单元,包括椎体,椎间盘,后部结构以及韧带等部分,并对模型有效性进行了考核,结果基本一致,作者认为该模型对研究在不同载荷下胸腰椎脊柱应力分布及力学特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究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对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03月~2014年08月腰椎滑脱症患者共48例,其中行MIS-TLIF术治疗患者23例,行PLIF术治疗患者25例,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前后红细胞平均压积(Hct),依据Gross循环血量线性方程计算患者失血总量及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PLIF组(P0.05);MIS-TLIF组患者隐性失血量低于PLIF组(P0.05);MIS-TLIF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LIF组(P0.05)。结论:与传统PLIF术式相比,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隐性失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3.
腰椎间关节的形态曲率及其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6套(男30,女26)青岛和长春地区出土的成人腰骶椎骨骼上观测了腰骶椎上关节突关节面的形态和曲率。关节面的形态可分为隧道型、椭圆型和不规则型。根据其曲率不同可分为圆弧型、平面型和混合型。自上而下,隧道-圆弧型关节面依次增多,关节面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从而使腰骶部脊柱的运动范围自上而下也依次增大。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蛋白酶Caspase-10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表达。方法: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按年龄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患者组,5例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人作为对照组。患者组标本均为术中所取出L4/5新鲜椎间盘髓核组织,对照组标本均为术中所取出L2/3新鲜椎间盘髓核组织。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腰椎间盘髓核中的凋亡阳性细胞率及Caspase-10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髓核内TUNEL阳性细胞率为(17.80±0.62)%。青年、中年、老年患者组髓核内TUNEL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5.71±2.05)%、(53.65±2.93)%和(68.39±4.33)%。四个组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髓核内Caspase-10染色阳性细胞率为(32.60士1.64)%。青年、中年、老年患者组髓核内Caspase-10染色阳性细胞率分别为(50.67士2.89)%、(63.12士4.61)%和(75.28士4.26)%。四个组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核内Caspase-10染色阳性细胞率与TUNEL阳性细胞率和年龄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组织中凋亡细胞率以及Caspase-10的表达均高于正常椎间盘组织,年龄是细胞凋亡的重要影响因素,细胞凋亡以及Caspase-10的表达上调可能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间接复位法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00年6月~2011年3月11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分别对其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拍摄正侧位片,手术前后拍摄CT.X线片上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比(AVH、PVH),楔变角(VBA),Cobb's角及矢状面指数(SI); CT片上测量骨块所占椎管矢状径比例并计算骨块回缩率.根据Denis疼痛分级及Oswestry功能评分和Frankel分级对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12例患者VBA、Cobb's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结果分别是:VBA:19.4°±7.7°,4.2°±4.7°,6.7°±5.0°;Cobb's角:17.8°±9.3°,2.8°±8.7°,8.8°±8.5°;SI值:16.3°±8.7°,1.9°±4.3°,6.0°±7.1 °,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AVH、PVH均较术前显著增加,VBA、Cobb?s角及SI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与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末次随访时,仍有2例患者存在括约肌障碍,1例全瘫患者无明显恢复,其余患者均有Frankel l级以上的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优82例,良20例,差3例,优良率为97.1%,平均得分11±14,其中有4例发生内固定物断裂.Denis疼痛分级结果为:Pl级61例,P2级40例,P3级10例,P4级1例.椎管中骨块复位率与术后AVH复位值成正相关(P<0.01),与术后VBA负相关(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6.
目的: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的两种治疗方式,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和传统全椎板切除术的治疗疗效进行比较,以及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76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43例采用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A组),33例患者接受全椎板切除手术(B组)。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随访时间1年零7个月。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JOA评分情况。结果:A组的患者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及住院时间缩短,并且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JOA评分明显优于B组患者,说明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方法创口小,术中出血量少,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7.
腰椎爆裂骨折是常见的脊柱损伤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是由胸腰段脊柱的解剖学特点所决定。国内外有多种脊柱骨折的分类,临床中使用较多的有AO分类及Denis分类,脊柱载荷分享分类现多用于评价患者是否适合于后路手术,而不能应用于评估手术指征。目前国内外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尚无统一定式,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积极的手术治疗,其中尤以后路手术治疗为主,后路手术多采取短节段椎弓根定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近些年又出现了经后路270°或360°椎管减压,重建脊柱的三柱稳定性。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都有其各自的适应症。保守治疗多采取卧床休息、体位复位、外固定支具法及功能康复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最新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Coflex固定加椎板开窗减压在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经CT诊断为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行Conflex固定加椎板开窗减压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者患者1年后的健康情况、术后满意程度、VAS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术后满意度90.2%,对照组为65.9%,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P0.001);两组患者健康情况的比较:观察组优良率(82.9%)较对照组(56.1%)高,两组健康情况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1,P0.001);观察组随访VAS评分2.34±1.02,对照组VAS评分4.31±1.33,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3,P0.0 01);观察组Barthel指数(92.3±5.1)优于对照组(81.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P0.0 01)。结论:Conflex固定加椎板开窗减压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9.
摘要 目的:分析椎旁肌退变与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行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5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螺钉松动情况分为松动组(n=47)和对照组(n=204)。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螺钉直径、螺钉长度、螺钉椎内长度、椎旁肌的肌肉相对总横截面积(rtCSA)和脂肪浸润程度(FI)。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危险因素预测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效能。结果:25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4.16±7.28)个月,其中47例患者在最终随访时发生螺钉松动,总体松动率18.73%。两组性别、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松动组的多裂肌FI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松动组的竖脊肌rtCSA减少,竖脊肌FI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竖脊肌FI较高是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竖脊肌rtCSA较高、骨密度较高则是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骨密度、竖脊肌rtCSA、竖脊肌FI等3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时:ROC-AUC(0.95CI)分别为0.708(0.446~0.971)、0.736(0.495~0.951)、0.648(0.335~0.965)、0.842(0.719~0.957)。联合应用预测效能较高。结论:竖脊肌的退变是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危险因素。当骨密度<-3.00 g/cm2、竖脊肌rtCSA<1.45%及FI>35.00%时,提示术后发生螺钉松动的可能性大,可作为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评价螺钉松动风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在腰椎翻修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38例腰椎术后需要翻修的患者接受TLIF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随访(22.6±4.4)个月;术前下肢疼痛和背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8.2±1.6)分、(7.2±1.4)分,术后18个月下肢疼痛和背部疼痛VAS评分为(1.8±0.8)分,(1.5±0.7)分,术前和术后18个月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功能障碍指数为24.3±8.2,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JOA评分为(25.5±7.6)分,较术前显著上升(P0.05);术后改善率和优良率均为86.8%;术前椎间高度和椎间移动幅度分别为(7.5±1.2)mm,(8.7±2.1)°,经TLIF技术治疗后相应指标依次为(10.6±1.9)mm,(1.8±0.7)°,差异显著(P0.05);骨融合率100%。结论: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治疗翻修的腰椎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