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河北完县中、晚寒武世无铰纲腕足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仕龙 《古生物学报》1993,32(4):400-417
研究了河北完县清醒剖面中寒武统张夏组至上寒武统凤山组酸解法所获得的无铰纲腕足类化石5500多件,详细描述了乳孔贝科2新属、16新种、3未定种,圆货贝科1新属、2新种.自张夏组至凤山组建立了8个无铰纲腕足类化石组合.对乳孔贝亚科的幼壳形态进行了分类,并研究幼壳的演化趋向.  相似文献   
52.
张世家 《化石》1990,(3):28-29
一、何谓腕足动物提起腕足动物,人们一般比较陌生,因为在普通动物园及任何江、河、湖里都见不到它,就是在广阔无垠的海洋里,也只能见到少量代表,而大量的腕足动物已经成为化石。那么,腕足动物是一类什么样的动物呢?腕足动物是一类海生底栖、单体群生的无脊椎动物,每个单体具有两瓣几丁磷灰质或钙质的外壳,两壳后缘铰合,前缘自由启闭,软体位于两壳之中,其外形与常见的河蚌十分相似,但腕足动物具特有的软体构造——肉茎和卷曲腕(图1)。卷曲腕是腕足动物的一种捕食和呼  相似文献   
53.
化石居群具有丰富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内涵,相关研究是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研究居群,能够了解其生长规模的变化及结构,并推测其生长环境。在云南曲靖龙王庙采石场志留系关底组下部采集到一层腕足类,以无洞贝Atrypoidea foxi Jones这一种占优势,其中铰合标本共计381枚。通过居群结构分析,其大小-频率曲线呈正态分布且略微负倾,显示成年个体标本占居群的主体;生存分析显示幼年到成年个体曲线略微上凸,成年至老年大个体曲线下凹,暗示多数个体能发育至成体甚至老年大个体,这表明其所属环境适宜其生存。回归分析显示:该种个体生长过程中有些大个体变得较为横宽;大个体的壳厚不稳定;随着个体凸度变大,其槽隆发育程度逐渐增强。考虑到腕足动物个体大小受长宽厚综合影响,用体积作为指标来表达个体大小更为准确。结合已有研究,本文用密度法拟合出腕足动物体型大小公式,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文中通过对晚二叠世长兴期(Changhsingian)至晚三叠世瑞替期(Rhaetian)全球1 421个化石点采集到的9 934条腕足动物化石数据分成九个期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腕足动物随时空分布变化的基本模式。从腕足动物类群的构成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长身贝目分子占全球总属数44%,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其次为占14%的石燕目,另外7目均不超过10%。经过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长身贝目、直形贝目和正形贝目到早三叠世蒂纳尔亚期(Dienerian)完全消失,而小嘴贝目、准石燕目、穿孔贝目和无窗贝目在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Olenekian)之后开始逐渐恢复,共同成为三叠纪中后期腕足动物的主要组成分子。从纬度分布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腕足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纬40°到南纬80°之间,而科级分异度最高的区域则主要位于北纬0—40°和南纬3°—60°;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后,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亚期(Griesbachian)的腕足动物残存于北纬0—40°和南纬50°—60°区间内,到蒂纳尔亚期仅在北纬0—40°范围内有极少量腕足动物记录,奥伦尼克期腕足动物开始恢复也是从北纬0—40°和南纬50°—60°逐渐向两侧扩大,到晚三叠世几乎遍布全球。  相似文献   
55.
随着古生物原始资料的不断积累,通过建立数据库对化石资料进行搜集和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丰富的原始数据,使我们进行古生物地理研究,特别是大尺度定量古生物地理研究成为可能。文章从化石数据库的建立开始,详细地介绍一种古生物地理学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二叠纪Roadian-Wordian期全球381个腕足动物属分布数据的聚类分析,区分出4个腕足动物生物域(北方域、冈瓦纳域、泛大洋域、古赤道域)和9个生物区[东北欧区(Northeast European)、维尔科累马区(Verkolyma)、格兰丁区(Grandian)、华夏区(Cathaysian)、基墨里区(Cim-merian)]、中蒙日区(Sino-Mongolian-Japanese)、泛大洋区(Panthalassan)、西澳区(Westralian)和澳纽区(Aus-trazean),这4个域和9个区的生物地理区系特征与它们当时的古地理位置基本吻合。同时,多维尺度分析表明,与纬度相关的温度梯度是控制腕足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古地理屏障和洋流可能在腕足动物空间分布模式的形成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6.
本文报导了来自广西隆安石炭系杜内阶上部的一种微型小嘴贝类Lambdarinoidea超科的腕足动物, 即 Lambdarina cf. sinensis。基于新发现标本和前人记述的lambdarinoids类腕足动物化石记录, 本文讨论了这类腕足动物的迁移扩散演化历史, 认为这一类群的早期分子在法门期出现于欧洲中部, 于早石炭世杜内期在古特提斯洋东部的华南板块经历了多样性快速辐射, 而后在杜内期晚期至维宪期迁移扩散至古特提斯洋西部的欧洲地区和冈瓦纳大陆东北缘的澳大利亚, 并在壳体轮廓和隆槽等特征上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演化分支。根据所有已报导的lambdarinoids化石记录可以推断, lambdarinoids喜居于低纬度温暖的静水环境。  相似文献   
57.
对塔里木盆地地西南缘石炭、二叠系腕足动物组合序列进行系统研究,将其分为10个腕足动物组合。据腕足类及其共生的Tin类、非Tin有孔虫及牙形类等门类化石组合的分析,将每个腕足动物组合给予较为精确的年代地层范围,并讨论乌斯特利茨基(1960)所描述的石炭、二叠系腕足动物的具体层位和时代。  相似文献   
58.
59.
小嘴贝类腕足动物Planovatirostrum形态奇特,在我国,目前仅在新疆北部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和什托洛盖镇北10余公里处七里沟剖面洪古勒楞组中段底部层位中发现,化石大致呈簇状密集或花斑状分布。经过对产Planovatirostrum planoovale岩性、岩相和生物相的综合分析得知,这段地层是一套深水相沉积,P.pla-noovale生活在水体宁静、海水较深的软质基底上。  相似文献   
60.
张建华 《古生物学报》1995,34(2):152-170
研究的磷酸质无铰合构造的腕足类化石采自湖南慈利奥陶系牯牛潭组和大田坝组,共描述9属15种,其中6新种,2未定种,并介绍了磷酸质无铰合构造的腕足类的处理方法,分布特征,腕足动物的分类方案,以及磷酸质无铰合构造的腕足类的一些形态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