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随着新一代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利用梭菌的发酵生产丁醇已成为热点。选用能生产丁醇的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S1.7,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S1.132,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AS1.134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NCMIB 8052,在多种糖源下进行发酵培养,通过比较其在不同糖源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糖利用率、丁醇及副产物产量、对丁醇、木糖耐受能力等,综合筛选出了最适用于发酵生产丁醇的备选菌种。NCMIB8052因具有最高产量、相对优良的耐受性及可利用多种糖源的特点,而被确定为发酵能力最强的菌种。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兔脑微栓塞模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脑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假手术对照组5只,B组:微栓塞组25只。经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注入直径约0.5 mm的SiO2颗粒10枚,分别于栓塞后30 min、3 h、6 h、12 h及24 h行CTPI,24 h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行HE染色。根据HE染色结果将模型分为缺血组和梗死组,分别观察其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A组CTPI及HE染色均未见明显异常。B组3只因实验意外死亡,1只因下肢静脉穿刺失败导致CTPI失败,21只行CTPI,其中18只灌注异常,3只未见明显异常。18只灌注异常的兔中,HE染色10只脑梗死,7只脑缺血,1只未见明显异常。30 min时7只缺血兔脑不同程度低灌注,表现为CBF降低,MTT延长,CBV无显著变化,3~6 h低灌注进一步加重,CBV值略降低,12 h低灌注不同程度恢复,24 h进一步恢复。30 min时10只梗死兔脑明显低灌注,表现为CBF及CBV显著降低,MTT显著延长,3只兔低灌注分别在3 h、6 h及12 h不同程度恢复,然后下一时间又迅速降低并随着时间延长进一步加剧,其余7只兔低灌注程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加剧或在一定水平上波动。结论脑缺血3~6 h低灌注最明显,12~24 h低灌注不同程度恢复,而脑梗死随时间延长低灌注程度不断加重或一过性恢复后再次加重。脑缺血的特征是CBF和CBV的不匹配,缺血组织CBF显著降低,CBV无显著变化,而脑梗死则表现为这两个参数的一致性下降。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消栓通胶囊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对小鼠断头后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以造成脑缺血模型,观察消栓通胶囊的药理作用.结果:①a.消栓通胶囊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鼠脑含水量及脑指数有显著影响,消栓通胶囊三个剂量组(0.20 g/kg、0.40 g/kg、0.80 g/kg),脑含水量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b.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消栓通胶囊组的脑组织神经细胞浓缩及深染较脑缺血模型组明显减轻;神经胶质细胞肿胀及间质疏松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组.②消栓通胶囊三个剂量组(0.20 g/kg、0.40 g/kg、0.80 g/kg)均能明显降低全血粘度值,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③消栓通胶囊三个剂量组(025g/kg、0.50g/kg、1.00 g/kg)给药14d,与正常组比较可延长小鼠断头喘气的时间(P<0.05或P<0.01).结论:消栓通胶囊对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所致脑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对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采用MCAO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缺血后1d、3d、7d、14d大鼠缺血侧病灶周围神经元中磷酸化细胞周期蛋白CDK2、CDC2及磷酸化R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后1d、3d组磷酸化CDK2和磷酸化Rb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缺血后7d、14d组磷酸化CDK2和磷酸化Rb的表达量无增加。磷酸化CDC2在正常组及缺血组均无明显表达。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早期部分神经元再次进入细胞周期,提示细胞周期调控参与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75.
Cdk5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研究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cyclin dependent kinase5,Cdk5)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的磷酸化作用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随机分为再灌注0、3、6、9、24h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缺血侧大脑Cdk5和磷酸化Rb的数量和变化,TUNEL标记法检测凋亡神经元数量和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再灌注时间Cdk5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缺血侧cdk5随再灌注时间增加而增加,24h达到高峰;再灌注6h出现磷酸化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并随再灌注时间增加而增加,24h达到高峰。缺血侧凋亡阳性细胞变化趋势与Cdk5基本一致。缺血侧Cdk5蛋白的表达随再灌注时间增加而增加,缺血对侧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局限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Cdk5数量和激酶活性增加,通过底物磷酸化作用引起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6.
白云鄂博稀土矿区的三株特殊细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琇 《微生物学杂志》2008,28(1):98-100
从白云鄂博稀土矿区分离到3株细菌:白云 1 号、白云 2 号、白云 3 号.对其菌落特征、个体形态和一系列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作了初步鉴定.3 株细菌均能耐低温和高温;均能耐受pH 1~12 的环境和40%的NaCl浓度.在1株细菌上出现这些特性是过去从未发现的.  相似文献   
77.
单克隆抗体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常规的杂交瘤技术通常并不能获得特定目的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而消减免疫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消减免疫利用特殊的免疫耐受途径来大幅增加目的单抗的产生数目。它建立在宿主动物对免疫显性抗原或非目的抗原(耐受原)耐受的基础上,宿主动物可通过高区带耐受、新生期耐受和药物介导的耐受等3种方法获得耐受,然后再对已耐受的动物接种目的抗原(免疫原),特异性抗体便随之产生。近20年来,用消减免疫法成功地制备了多种独特抗体。简要阐述了可用消减免疫法获得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相似文献   
78.
目的:通过比较正常与脑出血及脑缺血模型大鼠脾淋巴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初步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脑出血模型组(采用VII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和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组(采用线栓法造成大脑中动脉阻塞),分离大鼠脾淋巴细胞,提取总蛋白质后进行双向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PDQUEST软件分析,对差异蛋白质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MALDI-TOF-MS)技术进行鉴定并分析.结果:胶质细胞成熟因子γ等9个蛋白在脑出血和脑缺血模型组表达上调,膜联蛋白III在脑出血和脑缺血模型组表达下调.结论:建立了分辨率高重复性较好的脑出血及局灶性脑缺血脾淋巴细胞总蛋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鉴定一些与脑血管病脑损伤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为深入研究脑血管病细胞免疫功能改变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9.
本文针对一株纤维化纤维微细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Ha8菌株开展了生物学特性和苯环类物质代谢能力研究.该菌株革兰氏阳性,长杆状,培养后期逐渐变为短杆状;能固氮,水解蛋白质,液化明胶,利用淀粉、纤维素和果胶,分解几丁质;在pH 6.0~9.0和20℃~40℃范围内生长较好;能利用苯甲酸、苯酚、二甲苯、苯丙烯酸和二苯胺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对这几种苯环类物质浓度的耐受范围分别为0 mmol/L~30 mmol/L、0 mmol/L~8 mmol/L、0 mmol/L~30 mmol/L、0 mmol/L~15 mmol/L和0 mmol/L~40 mmol/L,但不能利用2,4-二硝基苯酚、邻硝基酚、邻甲氧基酚、氨基苯磺酸、邻苯二酚和邻菲罗啉为唯一碳源生长.  相似文献   
80.
考察了添加5%(V/V)浓度的正庚烷、正辛烷、正癸烷、十二烷、十四烷、十六烷等烷烃溶剂对耐有机溶剂极端微生物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YP1的生长及产胞外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5%(V/V)浓度的各种烷烃溶剂对YP1蛋白酶的稳定性及菌体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正庚烷、正辛烷、正癸烷等溶剂显著抑制YP1产蛋白酶,而十二烷、十四烷,十六烷能提高YP1产蛋白酶1倍以上.发酵液中十四烷的浓度(1%-8%,VIV)与蛋白酶的活力呈正相关性,添加十四烷后发酵过程中蛋白酶活力的显著增加出现在菌体生长的对数后期.培养过程中添加十四烷能导致YP1菌体形态显著变小.首次报道了烷烃溶剂对极端微生物产蛋白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