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昼夜温度波动变化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昼夜变温幅度对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与恒温研究相比,变温幅度对昆虫生活史特征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模拟自然界24 h温度变化,并首次全面研究了相同平均温度(22℃)下不同变温幅度(±0℃、±6℃、±12℃)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生理指标(温度耐受性、呼吸)与生态指标(发育、存活、寿命、繁殖、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变温幅度±0℃和±12℃相比,变温幅度±6℃显著提高了麦长管蚜整体存活、寿命、繁殖以及净增值率与世代周期。与其它处理相比,较大变温幅度±12℃显著阻碍了麦长管蚜若虫发育,抑制了整体存活,缩短了寿命,降低了繁殖量,且显著降低了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与世代周期。但是,较大变温幅度±12℃,显著提高了成蚜的耐热、耐寒性与CO2呼吸速率。研究还发现,在不同变温幅度中,麦长管蚜成蚜耐寒性的提高是以寿命为代价的。由此可见,以往以恒温为基础的昆虫种群表型及数量动态预测模型均存在局限,昼夜变温幅度作为必要因素,应考虑纳入种群表型及数量动态预测模型中,从而提高昆虫田间发生情况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与气候变化对生物的风险评估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32.
Gao YQ  Gao H  Zhou ZY  Lu SD  Sun FY 《生理学报》2004,56(2):153-157
实验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性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v occlusion,MCAO)模型上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程(6h、12h、1d、3d)脑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4,TRPC4)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显示,12 h、1 d、3 d组纹状体、海马区域TRPC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检测,显示TRPC4主要表达在神经元细胞膜上;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统计分析显示,在不同时程缺血组中纹状体、海马区域TRPC4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有所增加,其中纹状体、海马区缺血再灌注1 d、3 d组缺血同侧1RPC4阳性细胞升高显著(P<0.05)。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RPC4相对含量增加,提示TRPC4可能参与脑缺血引起的急性和迟发性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33.
Zong XM  Zeng YM  Xu T  Lü JN 《生理学报》2003,55(5):565-570
实验应用开阔法、组织病理学方法、原位末端标记(in situ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tliated de-oxy-UTP mick end labeling,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探讨多巴胺D1、D2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对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前脑缺血5min可引起沙土鼠探索活动增加;再灌注3d,海马CA1区约95%的锥体细胞凋亡;再灌注7d,海马CA1区仅残存约2%—7%的存活锥体细胞;前脑缺血5min可抑制bcl-2的表达并诱导bax表达增高;预先应用D2受体激动剂培高利特可减轻缺血后沙土鼠行为学异常、抑制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凋亡、提高锥体细胞存活数、显著诱导bcl-2的表达并抑制bax的表达。预先应用SKF38393、SCH23390及螺哌隆对以上结果无明显影响。实验结果提示,培高利特具有确切的脑保护作用,诱导bcl-2并抑制bax的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4.
脑栓通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SOD活性及血清NO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栓通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SOD活性及血NO的影响,以探讨脑栓通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脑栓通提取液1ml,7d,对脑缺血组和给药组大鼠分离并结扎两侧颈总动脉,再灌注后测定脑组织SOD及血清NO。结果:给药组大鼠脑组织SOD值升高与缺血组比较P<0.01;血清NO值降低与缺血组比较P<0.01。结论:脑栓通有显著改善脑部组织代谢,减慢因脑缺血而臻脑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侧脑室注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5亚型(mGluR1/5)配体(s)-4C3HPG对海马脑缺血耐受(BIT)诱导的影响,以探讨mGLUR1/5在BIT诱导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四血管闭塞全脑缺血模型(4-vessel occlusion,4VO),应用硫堇染色和GFAP免疫组化法。36只大鼠椎动脉凝闭后分为sham组、单纯缺血组、BIT组和(s)-4C3HPG组,其中(s)-4C3HPG组又按所给药物剂量不同,分为0.2、0.04和0.008mg三个亚组。所有动物均在手术后或末次缺血后7d处死取材观察。结果:(1)单纯8min缺血可使海马CA1区组织学分级升高、锥体神经元密度降低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表达增加(P<0.05vs sham).(2)BIT组未见单纯缺血组的上述变化,表明CIP可防止后续8min缺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3)CIP的这种保护作用可被(s)-4C3HPG阻断,表现为海马CA1区组织学分级升高和锥体神经元密度降低(P<0.05 vs sham)。这种变化与(s)-4C3HPG的剂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即剂量越大,上述改变越明显。结论:(s)-4C3HPG可阻断CIP诱导BIT的作用,提示mGluR1/5参与BIT的诱导。  相似文献   
36.
高压氧对脑 因再灌注海马CA1区神经元调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和方法:应用TUNEL检测技术,对沙土鼠前脑缺血20min后再灌注3d模型,用HBO治疗连续3d。观察HBO作用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变化,研讨HBO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及其机理,为临床应用HBO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3d后海马CA1区大量神经元凋亡,HBO治疗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并以0.25MPa HBO治疗组为佳。结论:HBO治疗对海巴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减少神经元凋亡,为高压氧治疗缺血性损伤有疗效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7.
IL-1β在缺血致脑损伤中的主要作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枢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缺血引起的脑损伤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其对诱导粘附分子表达,激活内皮细胞产生多种活性物质,促进脑内兴奋性氨基酸和自由基等神经毒性物质的产生和释放等角度,简要概括其在缺血引起的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8.
Sun YF  Tang FM  Wang R  Zhang GY  Jin GZ 《生理学报》2001,53(2):108-110
采用蒙古沙土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前脑缺血模型,以放射自显影(反向磷酸化,back-phosphorylation)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体外测定缺血时纹状体DARPP-32磷酸化水平和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暂性缺血纹状体DARPP-32的免疫学活性和蛋白含量地明显改变。在缺血10min内,随缺血时间的延长,体外DARPP-32的[^32P]的掺入量在缺血5min时升高,在缺血2,7,10min时均降低,而反向磷酸化的测定结果表明体内DARPP-32磷酸化水平增高,说明缺血可诱导DARPP-32磷酸化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39.
Li Y  Pei L  Zhang GY 《生理学报》2000,52(2):137-142
用蒙古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AO)前脑缺血模型,研究缺血/再灌对海马突触体蛋白酪氨酸磷酸休的影响及NMDA受体(NR)非竞争性拮抗剂氯胺酮(Ketamine,KT)、L-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L-type voltage gatedcalcium channel,L-型VGCC)拮抗剂硝苯吡啶(nifedipine,ND)及非NR拮抗6,7-二硝基喹恶啉上卫四(6,7-di-nitropu  相似文献   
40.
缺血性脑损伤与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脑缺血后细胞会产生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并参与脑损伤;神经元的迟发性死亡属于PCD。脑缺血后细胞内钙增加,一氧化氮的生产、脂质过氧化反应、P53基因的表达等,在程序性死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