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0篇
  免费   524篇
  国内免费   126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4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实验采用光学滤波的方法,根据人类视觉系统对比敏感度曲线的生理数据,制作了一种模拟视觉系统空间调制传递特性的“人眼滤波器”.并用该滤波器对视错觉三角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2.
李思忠  王惠民 《动物学报》1989,35(2):213-221
本文研究了中国鲽形目8科、27属和约40种的脑颅骨;指出其脑颅骨的最显著特征是前部左右不对称,并首次发现鳒科无基蝶骨(与Berg,1940,1955及Nelson,1984的记载不同),副蝶骨延及基枕骨腹侧后端或附近(与Amaoka,1969及Ochiai,1963的记载也不同)和冠鲽科无眶间突且左右前额骨互连。还依它们脑颅骨的异同,探讨了其演化程度,并拟有中国鲽形目各亚目及科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33.
张竞  刘敏芝 《动物学报》1989,35(3):279-286
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内脏痛、躯体痛和触觉刺激对大鼠丘脑后核(PO)中770个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其中305(38.3%)个对伤害性刺激起反应,103(13.4%)个对触觉刺激起反应。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神经元中多数对躯体痛和内脏痛刺激均起反应且反应形式相同,少数反应不同或相反,对触觉刺激反应的神经元中多数也对两种伤害性刺激均起反应,只对触觉刺激反应的神经元很少。  相似文献   
34.
中脑黑质和腹侧被盖区DA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特点表现在:动作电位时程较宽(2~5ms),伴有上升相切迹;放电频率较慢(1~10spikes/s);有单放电(single firing)和爆发性放电(burst firing)两种型式,前者动作电位幅度无显著改变,后者动作电位幅度逐个减低,时程逐个加宽,并且动作电位间隔逐渐延长。DA受体激动剂或D_2亚型选择性激动剂抑制DA神经元放电活动,它能被DA受体拮抗剂所逆转。  相似文献   
35.
Bezold—Jarisch反射的生理机制与病理生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ezold-Jarisch反射是源于心脏内感受器的抑制性反射,其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左心室,化学性和机械性刺激均可使之兴奋。感觉冲动经迷走神经无髓纤维上传,反射地引起交感传出活动减弱和迷走传出活动增强,终致心动徐缓和低血压。急性心肌梗塞、冠脉造影和劳力性晕厥时,有Bezold-Jarisch反射参与;慢性心衰和高血压时,心脏内感受器发生重调,反射的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36.
心脏是由无数个独立的心肌细胞通过缝隙连接形成的一个功能性合胞体。心肌细胞间的电耦联是心脏“全或无”性动作电位传导和机械收缩的先决条件。缺氧、缺血、药物、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改变以及激素等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肌细胞间的电耦联,从而导致心脏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37.
蚕豆蚜种群动态与蚕豆生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蚕豆和蚕豆蚜构成的人工种间关系系统为对象,研究了蚜虫种群动态和植物生理变化的关系。发现蚕豆生理应激过程能影响蚕豆蚜种群的生殖率、存活率等种群特征,从而调节其种群的动态。蚕豆还能传导放大昆虫种群自主调节的信息。蚜虫种群的适应过程,包括减小种群数量(低生殖率和迁移),降低对植物的胁迫,从而维持种间关系系统的持续发展。本文还初步将植物的生理应激过程与昆虫种群的动态过程相耦联,建立动态模型,对种间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8.
39.
本文建立了一种包括硫酸铵分级,二次DEAE-Sephadex A-50柱,Ultrogel柱和DEAE-Sephacel柱层析的方法,从牛脑中大规模制备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每千克牛脑可得50mg纯酶。该酶是富含Glu,Asp,等电点是4.7的酸性蛋白,分子量50 kD左右。在含硫酸铵的0.05 mol/L咪唑-盐酸缓冲液(pH 7.8)中得到针状结晶。  相似文献   
40.
用等电聚焦层析方法从酶制剂Pectinex Ultra SP-L中分离获得制备标准的内切果胶裂解酶(PL),并测定了这个内切-PL的一些重要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特性。用分析用等电聚焦电泳,生物化学反应及薄层层析证明所制备的PL为纯品。所制备的内切-PL的一些特性数据如下:pl∶pH=3.9,Km=1.91 mg/ml,Vmax=0.88单位/min。用苹果果胶(酯化度为71%)为底物时,PL的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是60℃。用H-果胶(酯化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