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bc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 对采自广东省汕头市、浙江省温州市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对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dymecladia Li et Ding的11个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 (1)藻体单生或丛生, 红褐色或深红色, 质地黏滑、肉质、衰老时软骨质, 成熟藻体直立, 高15—50 cm, 主枝明显, 扁平, 宽3—15 mm, 厚约1 mm, 末端渐尖, 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互生, 生长在主枝上或主枝边缘, 基部缢缩, 长短不一, 最长可达15 cm; 配子体为雌雄异体, 果胞枝生殖枝丛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均为Grateloupia型, 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组成, 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4个细胞组成(5cpb-4auxb型); 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 呈十字形分裂。以上特征均与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一致。(2)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产于韩国和日本的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碱基差异分别为1 bp (0.08%)和2 bp (0.17%), 属于种内差异; 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韩国产的亚栉状蜈蚣藻碱基差异为1 bp (0.18%), 属于种内差异。根据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 确定对枝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 根据优先法则, 将对枝蜈蚣藻G. didymecladia Li et Ding作为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的同物异名。亚栉状蜈蚣藻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2.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促进植物生长及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其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重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建立克隆文库及测序的分子方法对四川省岷江干旱河谷乡土优势灌木小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var. microphylla根围AMF的群落组成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该地区乡土植被的保存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中共检测到53个AMF类群(OTUs),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划分为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的7科10属。GlomusDiversisporaFunneliformis 3个属为小马鞍羊蹄甲根围土壤中的优势属,其中Glomus具有最高多度,其序列数及OTUs数均占总数的50%以上;RhizophagusArchaeospora为稀有属,其余各属为常见属。本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研究区优势灌木小马鞍羊蹄甲根围具有相对丰富的AMF类群,同时也反映了AMF在干旱河谷区可能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53.
朱兆香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14,33(6):1168-1174
报道了采自我国海南省和福建省的木霉属Trichoderma 2个新种。南方木霉子座紫色至紫红色,垫状至盘状,子囊壳壁橙色至橙褐色,子囊孢子无色;绿黄木霉具有淡黄色子座,绿色孔口,球形至近球形的子囊壳,以及大的子囊和绿色子囊孢子。提供了这2个种的详细描述及宏观和微观特征的图示。  相似文献   
54.
湖南宏门冲溪鱼类多样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年9~10月,我院生物系对湖南省通道县国家阔叶林采种基地宏门冲溪鱼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采集到标本鱼10种,分属于2目5科9属。通过对其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宏门冲鱼类多样性复杂,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55.
该文是关于中国地衣生真菌汇编的首次报道,其中也包括新近采集的种类。名录中汇编了27种,其中9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包括5个中国新记录属的代表:Ampullifera,Intralichen,Marchandiomyces,Phaeosporobolus,和Stigmidium。文中还包括一个新组合种:Stigmidium cupulare (syn,Pharcidia supularis)。  相似文献   
56.
新种大连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dalianensis sp.nov.采自中国辽宁省大连市老铁山的枯死黑松.新种的鉴别特征为:体较短(雌虫:571.5~658.0 μm;雄虫:436.8~520.0μm),口针纤细(雌虫:10.0~12.7 μm;雄虫:9.2~11.8μm)具有基部球,侧线4条.雌虫阴门位于虫体60%~75%处,尾型特殊,具蜗牛触角状分叉的尾尖突;雄虫尾部向腹面弯曲成拐杖形,有1简单尾尖突,交合刺小(10.0~12.9μm),乳突3对,无交合伞.新种的近似种是大核滑刃线虫A.macronucleatus,主要区别在于大核滑刃线虫的雌虫仅具一简单尾尖突,雄虫加热杀死后呈"L"形,而非新种的"J"形.应用限制性酶切图谱(PCR-ITS-RFLP)的方法以及DNA测序为新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57.
黄海北部不同站位海洋细菌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为揭示北黄海不同海域中真细菌群落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文库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远海和近海两个站位的沉积物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特征进行了解析和评价.[结果]文库分析揭示海水及沉积物中微生物种类丰富,存在大量未被认知的类群.各站位中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沉积物中γ-Proteobacteria和δ-Proteobacteria亚门占优势,水中则以α-Proteobacteria亚门占优势,但各亚门微生物在两个站位中存在明显系统发育学分歧.DG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近海沉积物和海水中细菌群落优势类群相似性很高,而远海沉积物和海水中则相似性很低.[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种类在不同地理位置和生存介质中存在明显差异,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分布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8.
显动宙(也译为显生宙)创新大爆发导致了动物门类的幕式出现,并非"瞬间"或"同时发生".狭义寒武纪大爆发代表三胚层动物的首次大辐射,包括2大幕(不宜定义为"序幕"和"主幕"):第一幕为"小壳幕",规模较大.基本完成了原口动物亚界中触手担轮类和蜕皮类两大谱系的轮廓构建;第二幕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它既延续并扩展了前期海绵类、双胚层动物和原口动物的兴旺,更诞生了后口动物亚界完整的"5+1类群":即全部五大现生类群(棘皮类、半索类、头索类、尾索类、脊椎类)的原始代表和"遗失了"的古虫动物门.至此,随着多数动物门类的陆续面世,大爆发宣告基本终结.该爆发的前奏即"埃迪卡拉幕","试验性"地创造了各种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基础动物和原口动物的少数先驱.寒武纪爆发与其前奏之间并无实质性间断,可合称为显动宙早期创新大爆发,它导致了整棵动物形态树的框架成型.  相似文献   
59.
于2006年11月~2007年8月对珠江口西部的黄茅海河口区浮游动物进行了四个航次的生态调查,分别在入海口处虎跳门和崖门各设置1个采样断面,分析了两口门的水文特征和水体理化因子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性,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分布特征。共检出浮游动物50种,桡足类占优势,24种,其次为轮虫类,为12种,枝角类和原生动物分别各为5种,多毛类、异足类、糠虾类和螺类各1种,此外,还有桡足类幼虫以及未知种类2种。分析得出,在调查周期内,虎跳门和崖门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值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两口门的水体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有着直接的原因,而受两口门水动力条件不同的影响较小。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四个季节可分为两大组,虎跳门和崖门秋、冬两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近,春、夏两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60.
【目的】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对于遏制土壤荒漠化、恢复荒漠地区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BSCs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角色是微生物。但关于BSCs中微生物组成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系统,特别是对其中的古菌鲜有研究报道。【方法】通过构建和分析古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揭示浑善达克沙地BSCs中古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类型组成,并比较它们夏季和冬季的变化。【结果】BSCs样品颜色为褐色,厚度较薄,所含氮和磷营养养分不高;8月份和11月份的BSCs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覆盖度均达95%以上,代表性强;两个文库共得到可用的142条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以0.03为Cutoff值、这些序列分入10个OTUs中,两个季节的最优势种群相同;8月份和11月份的古菌均属于奇古菌门,但群落结构存在很大的不同,即各自所独有的种群分别有1个和4个;BSCs中古菌多样性均不高,但11月份的明显高于8月份的。【结论】温带沙地浅色型BSCs中古菌的主要为奇古菌、多样性低,其群落结构随季节变换而有较大变化。本研究为系统认识BSCs古菌的多样性及其生态作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