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脊柱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消化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静脉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后再行静脉全身麻醉诱导,对比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生命体征变化,手术前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相关应激因子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比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时间及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分。结果:T1到T4时间观察组SPO2、HR、MAP、DBP、SBP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T1到T4时间对照组SPO2、HR、MAP、DBP、SBP对比差异显著(P<0.05),T2和T3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SPO2、HR、MAP、DBP、SBP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GSH-px、MDA、SOD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h两组患者GSH-px、SOD、MDA均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h的QoR-15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可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改善术后短期疼痛情况,促进消化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7 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椎体 良恶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矢状位T1WI、T2WI、T2WI/FS 及DWI扫描,研究其在常规序列和DWI序列上的表现,将常规MR 序列 和DWI序列检出率进行比较,测量正常椎体及病变椎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R 常规序列和 DWI序列(b=500s/mm2)表现:良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呈长T1 长或等T2 改变,T2WI/FS 呈高信号,DWI 可以呈高信号、等信号及低 信号;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呈长T1 长T2 信号,大部分病灶T2WI/FS 及DWI呈高信号,少数变现为低信号;(2)MR 常规序列和 DWI 序列(b=500s/mm2)病灶检出率的比较:T1WI、T2WI/FS 及DWI序列病灶检出率均高于T2WI 序列,其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 义(P<0.01),T1WI、T2WI/FS 及DWI序列病灶检出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3)ADC 值比较:在DWI(b=500 s/mm2)上,良性组 ADC 值为(2.03± 0.83)× 10-3mm2/s,恶性组ADC 值为(1.37 ± 0.75)× 10-3mm2/s,正常组ADC值为(0.36± 0.21)× 10-3mm2/s,成像条 件相同时,良性组高于恶性组,两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较好的反映椎体的弥散特征,ADC值作为量化 指标可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可靠鉴别。  相似文献   
74.
多QTL定位的压缩估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元明 《遗传学报》2006,33(10):861-869
本文综述了多标记分析和多QTL定位的压缩估计方法。对于前者,Xu(Genetics,2003,163:789—801)首先提出了Bayesian压缩估计方法。其关键在于让每个效应有一个特定的方差参数,而该方差又服从一定的先验分布,以致能从资料中估计之。由此,能够同时估计大量分子标记基因座的遗传效应,即使大多数标记的效应是可忽略的。然而,对于上位性遗传模型,其运算时间还是过长。为此,笔者将上述思想嵌入极大似然法,提出了惩罚最大似然方法。模拟研究显示:该方法能处理变量个数大于样本容量10倍左右的线性遗传模型。对于后者,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固定区间和可变区间的Bayesian压缩估计方法。固定区间方法可处理中等密度的分子标记资料;可变区间方法则可分析高密度分子标记资料,甚至是上位性遗传模型。对于上位性检测,已介绍的惩罚最大似然方法和可变区间Bayesian压缩估计方法可供利用。应当指出,压缩估计方法在今后的eQTL和QTN定位以及基因互作网络分析等研究中也是有应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改良空心椎弓根钉、钉道强化技术增强骨质疏松椎体固定强度的效果.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并加工的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空心钉道强化装置向钉道内灌注骨水泥以强化椎弓根钉道.选取4具骨密度在(0.715±0.13)g/cm2的老年脊柱标本(L1-L4),共16个椎体,32个椎弓根,随机平均分成四组,设计四种固定方法.Ⅰ组:普通椎弓根螺钉(conventional pedicle screw,CPS),Ⅱ组:CPS+钉道内灌注骨水泥,Ⅲ组: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骨水泥灌注,Ⅳ组:空心钉道强化装置灌注骨水泥+CPS.骨水泥完全凝固后测每个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四组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分别为:Ⅰ组为(458±81)N,Ⅱ组为(596±107)N,Ⅲ组为(828±133)N,Ⅳ组为(857±155)N.Ⅲ、Ⅳ两组的最大轴向拔出力高于Ⅰ、Ⅱ两组(P<0.01),Ⅱ组的最大轴向拔出力高于Ⅰ组(P<0.05),Ⅲ、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行设计的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空心钉道强化装置分别与骨水泥联合应用行钉道局部强化可明显增强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椎体的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76.
目的:通过长期随访27例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病例,探讨外科方法对于脊柱结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近10年来收治的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27例脊柱结核病例,通过分析平均44个月的随访结果,评价外科手术和药物干预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早期随访结果显示:伤口一期愈合,内固定稳定,脊髓压迫症状缓解或消失。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能够贯彻全程化疗方案的病例,植骨完全融合,脊髓症状无反复,结核病灶无复发;未能完成化疗方案的4例患者在切口部位出现窦道,并在植骨床周围形成死骨,感染复发。4例复发患者经全身使用抗结核药物和二次手术翻修,在完成12月术后化疗后治愈。结论:对于脊柱结核必需坚持外科手术与术后全程化疗并重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7.
摘要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对脊柱结核手术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15日~2019年12月24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行脊柱结核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研究组给予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2 h 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睁眼时间、睫毛反射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指令动作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毕时、拔管时、拔管后5 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血管紧张素 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醛固酮(ALD)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血流波动及应激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8.
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Hfq是一种重要的细菌转录后调节因子,之前对Hfq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该蛋白对小分子非编码RNA (Small Non-Coding RNA,sRNA)和mRNA的作用上。Hfq最典型的功能是促进sRNA与其靶标mRNA碱基配对,在转录后介导对RNA的稳定性和翻译的调控。此外,Hfq也能与多种蛋白质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了RNA和蛋白质,Hfq还可以与DNA相互作用,在DNA压缩(DNA Compaction)和DNA复制(DNA Replication)等多种DNA代谢过程中发挥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额外的靶标和功能的鉴定将进一步夯实Hfq作为细菌中多种代谢途径核心调控因子的重要地位,也表明该蛋白的功能并不局限于其在RNA和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本文总结了Hfq在DNA代谢调控中的近几年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前景。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究脊柱微创手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骨科于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7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组(n=36)接受脊柱微创手术,对照组(n=36)接受传统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生活情况、疗效及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压缩椎体高度/病椎上下椎体高度和之半、椎体后凸Cobb角及骨块侵占椎管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1.7%,对照组为58.3%,其中6例患者因症状加重转为手术治疗,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形成假关节、截瘫等并发症,钉棒内固定系统坚强可靠;两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7±2.5)个月,观察组平均下地时间(4.1±1.7)d,肌力恢复时间(3.7±0.8)周,Frankel神经功能均恢复E级;对照组平均下地时间(7.4±3.0)d,肌力恢复时间(5.9±1.4)周,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D级6例,E级30例。结论:脊柱微创手术能够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骨骼力学变化,可有效保证其术后恢复情况,疗效较好,且不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0.
摘要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脊柱骨折大鼠愈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脊柱骨折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模型30只随机分为hUC-MSCs组与对照组,各15只。hUC-MSCs组大鼠在骨折部位移植0.5 mL的hUC-MSCs(细胞浓度为2×106/mL),对照组大鼠移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大鼠愈合及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造模后15 min、30 min、90 min的平均动脉压都波动明显,不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后2 w对比,两组造模后4 w的神经功能BBB评分均升高,且hUC-MSCs组造模后2 w、4 w的神经功能BBB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hUC-MSCs组造模后8 w的骨体积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hUC-MSCs组骨折部位附近有少量骨痂生长,骨折线逐渐消失;骨痂已明显包裹骨折部位。hUC-MSCs组造模后8 w的脊髓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UC-MSCs在脊柱骨折大鼠的应用能促进骨折愈合与改善神经功能,也可以抑制脊髓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